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转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7 13:05: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及改革历程,对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问题、契机进行分析。并梳理不同时期的改革理念,建议运用多元治理理论视角来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转型中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结合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为主导的综合性大学的改革示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转型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转型;多元治理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张梦可,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转型[J].教育现代化,2019,6(17):10-12.

一前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自清末洋务运动兴办的各类西式学堂开始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仿苏,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仿美,再到现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中,“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尝试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工程师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管是在校生数量还是培养规模上都处于世界前列。数据显示[1]:1994年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工科学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到2015年,我国工学普通本科毕业生数及研究生在校生数也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我国工程教育本专科生毕业生规模与总体毕业生占比与美洲、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居于世界第一,且当年我国工学毕业生人数占总体毕业生人数的35%以上。

         尽管如此,根据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却排在了第48位[1]。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级工程师培养数量、总体质量上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相比依旧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2-4]都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主要涉及到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创新”、“课程改革”等问题。对于改革理念转变、国外先进经验的引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建议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以上方面入手,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在社会层面、企业层面、高校层面、学生层面的相关建议。

\

 
二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

(一)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先后经历洋务运动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以重工业为导向时期、以高新技术为导向时期、以战略性新产业为导向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在历史变革中经历一系列改革转型,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方式沿袭以往的教学设置,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5]。学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不管是课程内容设置、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更多侧重于理论层面,学习内容过于教条化,课上课下的实践安排过少。

       以新技术为媒介的课堂授课形式缺乏。目前课堂上运用最多的教学技术模式仍是投影仪展示PPT的形式,此外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

         2.培养模式。每年我国大量的工科毕业生走入社会。根据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报告可知,工科学生在就业率、薪资水平上都领先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存在就业去向单一;毕业生入职后陷入迷茫与适应期;所学与实际操作、企业要求存在差异等问题。

        在教育培养模式上,我国一直倡导“产学研”形式,提出产业、学术、科研相结合。运用此种形式,学生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顺序上的失误。以“产业”要求为主导进行学术研究等相关活动,使得学术与科研以“市场”为主导,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3.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关键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在实际的学生培养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加之高等工程教育受到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培养技术人才而非创新人才,因此在大环境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条件。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来对于学生的培养的追求。建国初期为发展国力,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忽略学生个性。并且受到集体主义的影响,个人也习惯将自身诉求让渡于集体诉求,导致学术自身不重视自我意识,教师、高校也忽略学生个性化。

(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转型的契机

       1.新型工业化升级。我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德国政府也提出“工业4.0”战略,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新型工业化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应该调整培养方向。以此作为国内外契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上紧跟世界趋势。

       2.新产业布局。产业布局优化是区域产业优化的内容之一。区域产业优化包括五个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合作、重点产业优化、区域生态优化。其中,产业布局优化是从空间生产力组织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使生产力的空间组织更加合理,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也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布局形式根据优势进行发展,协调三大产业。

      3.新技术革新。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现实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则主要侧重于对以往学习方式以及途径的革新以及教学设备的改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依靠新技术革新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形式,依靠先进网络技术最大限度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三 改革指导理念及建议

(一)改革指导理念的转变


         目前为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具体措施、方针政策的转变外,改革指导理念也应该适当进行改进。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工程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77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模仿苏联模式。力求培养“专才型”工程师,为新中国建设出谋划策。当时主要运用的指导理论是传统的代理理论,即涉及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迎来对内改革、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场经济也初步建立。这一时期产业发展不断要求新技术引入,工业发展出现“轻型化”倾向。此时的工程教育指导理念更倾向于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和市场竞争,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是摸索工程教育、教学规律阶段。此前十年研究,基本上从认识上澄清了我国工程教育在宏观上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6]。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2003至今,面向新世纪工程教育改革讨论阶段讨论进入全新阶段[6]。科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联系更为紧密。我国面对全球的科技、经济竞争更为激烈。我国先后提出发展新工业化道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该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与世界接轨,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化的道路。但总结我国以往工程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都过于片面,没有从实际出发。引入2010年澳大利亚学者Joe Christopher[7]在整合以上几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治理理论,更符合现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实际。多元治理理论着重希望在研究教育改革转型相关问题时,从多个层面出发,而不单单只考虑个别因素,用整体观点看待问题。这是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为研究相关问题提出理论指导。

(二)针对人才培养方式的相关建议

        以多元治理理论为指导,应该明确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是涉及多方面、多利益主体的问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工程师,需要协调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多利益主体的需求,从它们的培养目的和诉求出发。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工程师。

         1.社会层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工程师。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抓住当前社会发展契机,在新型工业化升级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应该契合这一要求。从社会层面出发,繁荣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明确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的要以学术为中心;其次,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最后,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

         演绎与归纳两种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演绎教学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方式,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使用的教学形式。此种教学方法,是逐步缩小知识点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而归纳教学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讲授一定基础知识后,自身不断归纳新的知识点,形成新的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点,也学会了思考以及思维的方式。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

         2.企业层面。根据工科毕业生与企业要求存在巨大差异,感到茫然不适这一问题,应该加大校企联系,给学生机会了解企业,让企业走入学校;给予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和课程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理想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创新实践。

\

 
        慕尼黑工业大学,不仅打破高校与社会的界限,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行为,而且还创新性地规定学校内部高水平的教学与高水平的研究受到同样的对待,并且从企业界招聘的教师。使学校与欧洲的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吸引了企业界的众多优秀人才,进而为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应用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外围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8]。也有利于学生在校时就能尽可能的与社会、企业建立联系,减少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期。

         3.学校层面。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理论的广泛运用,为高等工程教育提供新的可能。数字工厂的启发,VR技术的发展,可以适当开发相应的数字课程。教师可以将工科教育与工业企业相结合,展示工业企业的现状以及预测未来发展。此外,大数据、网络技术的运用,学生学习途径变得丰富而多样。学生可以以大数据为基础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领域并利用网络获取相应知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就是在当时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开设“翻转课堂”,将计算机引入课堂,使得学生学习打破以往的空间和内容与范围限制,依托1994年就自主研发目前已十分成熟的DoIT(The Divi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系统,为全校师生、教职工提供教学资料、教学PPT、教学讲义、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网络讨论以及试题训练等大容量的教学内容[9]。这使得教师由教育的主导者成为指导者,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也更利于随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培养优秀的工科学生。

        跨界课程。与国外工程教育相比,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我国工程教育教学工程中较为封闭,学科课程繁杂且所学课程多而浅显。这不仅使得学生学习流于表面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培养。这些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4.学生层面。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主动参与课程设置,参与学校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团体,同时注意学生精神文化培养。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随着工业化进程,从事重复性劳动的劳动者乃至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工程师,其擅长的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对自我的要求,还是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设置都存在过于浅显的问题。因此工程教育改革重要一个环节应该是注重追求“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要求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具体措施有传统文化进课堂;课程设置和实践更多联系国家政策和战略部署;培养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等[10]。

四结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至今几经变化和改革。目前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抓住的契机。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抓住的三大契机新工业化升级、新产业布局、新技术革新;并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导理念的变化,提出运用多元治理理论,通过涉及更多的利益主体来考虑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并最终提出针对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学习层面、学生层面的应对措施,通过新的视角解决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鹏奎,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4):633-637.
[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2.
[3]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4]胡德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基于CNKI 2007—2016年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3):78-92.
[5]姚薇,王浩平,祝笑旋.对“卓越计划”与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4):88-92.
[6]李曼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3):59-66+71.
[7]Joe Christopher(2012).Governance Paradigms of Public Universiti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Vol.18,No.4,December 2012,pp.335–351.
[8]吴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01):69-73.
[9]郑春荣.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J].江西教育,2016(10):44-45.
[10]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4):5-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