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团组织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高校团组织遵循以“凝聚青年、服务中心、当好纽带、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始终把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当做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着力创新推进高校团组织组织工作,为培养广大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针对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微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团组织建设的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在体制建设、组织建设、团员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创新高校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基层团组织
本文引用格式:刘茗心.微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19):152-154.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共青团团章》规定:“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和助手”。[1]高校的基层团组织肩负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自成立高校团组织以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路线,积极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教育引导团结青年学生跟党走、服务青年学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团组织是高校青年学生工作的基础,不仅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直接的联系,而且肩负着团结教育学生,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作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团组织都不可相提并论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升学和就业压力竞争激烈、思想多元化等方面的变化给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作用,使高校团组组长的在加强高校德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好的地服从和服务于高校青年人才,主动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重点之一,也是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肯定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在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作用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作用,主要存在部分团员缺乏团性意识与普通青年学生没有区别;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大部分是形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对高校基层团组织作用认识不够等诸多问题。
二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存在问题
(一)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减弱,参加积极性不高
虽然许多高校在开展的共青团活动但是都是由高校的二级院系分团委具体实施,大型的共青团活动也一般以二级院系为单位组织负责实施。而落实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多数是各类数据报表、负责指导分院的日常工作等团务性工作,缺乏与青年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没有与二级学院的各个社团组织有效对接,使得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缺乏活力,青年学生的凝聚力没有得到发挥。其次,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涉及青年学生们的推优评选、推荐就业等切身利益。高校青年学生的在高校基层团组织中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高校团组织活动延续性不强,得不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那么他们就会对高校团组织失去关注度和参与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讲奉献、只求付出的时代。青年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锻炼深造,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不断提升自己,如果高校基层团组织不能发挥锻炼广大青年学生的机会,在广大团员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必然会减弱,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机制不健全
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不常态化。高校日常以党支部组织生活为主,往往高校团支部的团务工作被忽视了,高校二级学院的团委和团总支具体抓落实团务工作。因团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足,日常团组织活动没有创新和新颖性,大部分工作处于被动。部分团总支没有定期召开团员组织生活会,忽略了团员的日交教育管理,团委日常开展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这些现象都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团组织作用发挥,削弱了关系团组织的凝聚力的号召力。其次,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考评体制不健全,团组织的考评目的是树立典型争做先进的作用。但就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推优”工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受传统“推优”的评价内容不够具体,基层监督程序不到位。同时,有效及时的监督缺位,使得高校基层团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工作不规范。由于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管理不严格,指导基层团支部工作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团支部的工作都是没有工作计划,而且活动目的不明确,缺乏自己的工作思路,背动执行,大多是以上级团组织要求完成目标。
(三)高校团员思想意识薄弱,缺乏归属感
根据《团章》规定“中国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即共青团员是先进青年中的优秀成员。[2]但是,高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共青团员,他们没有感受到先进性的存在,从社会方面看他们是社会青年中的优秀分子,然而从高校内部来看,共青团员与青年大学生没有任何区别。一方面他们缺乏组织意识,缺乏团委组织的归属感。组织意识是共青团员政治意识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团组织先进性体现。[3]高校团组织主要作用是凝聚广大青年人才、组织发挥人才优势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其基本职责在于组织团员和青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宣传和执行党和团组织的指示和决议;对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健全团的组织生活以及推优入党等多项工作。另一方面模范意识不强,带头引领较弱。共青团员是高校青年中的优秀人才代表。将自己身份混同于普通青年学生,没有了团员先进性身份代表,长时间导致渐渐地团员身份意识就淡化了。许多同学说,只有在交团费时才想起来自己还是个团员,其它时候都淡忘了。
三 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青年人思想教育,增强高校团组织凝聚力。
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道德认识等方面教育。目前,高校基层团委广泛地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支教支农等高校团委组织的活动并就取得好的成效。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让更多的大学生青年走进社会了解现实。高校团委在开展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体综合素质,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素养,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需要坚持思想建设同团组织建设的统一。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建设和高校团组织建设是高校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共同加强才能促进高校团组织的巩固发展,在服务大学生青年的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核心提升青年团员的思想素质,更新青年大学生人的的思想观念和组织觉悟,增强高校团组织的自身活力。
(二)完善高校团组织在工作体制
团组织工作体制是保障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基础,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团组织工作制度,确保团组织生活日后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发展。首先,要规范团员注册制度和团费收缴工作,这是以刚性制度加大对青年团员的要求。其次,在开展“推优”工作的借助考评体制,实施以物质奖励和规章制度惩罚并举,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评体制的作用,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高校团组织实施奖惩制度,表彰先进青年人才,惩戒不求上进者,加大团组织“推优”工作力度,健全“推优”工作机制,真正树立典型一批,影响一片,带动全部的工作格局,使的青年争先创优的意识深入人心。抓好团委干部队伍建设。随着高校团组织改革的推进,高校基层团的组织的工作职能不断突显。高校团组织工作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的一批团干部队伍,落实“青蓝工程”和“结对帮扶”使得团干部迅速成长,建立团干部监督考察机制,全面提升团干部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健全高校基层团组织制度
牢牢树立“党建带团建”工作理念,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把高校团组织建设纳入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总体规划上来。[4]完善高校团的基层组织设置。以扩大高校团组织覆盖范围为目标,只有高校具备建团组织推荐的部门,积极鼓励支持都应建立团的基层组织。高校加大对团组织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团组织工作站在资源优势、凝聚人心、联系服务青年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基层团委+青年团员”的新型网格化管理的共青团工作站。落实高校团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团组织日活动制度,不断规范团委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大对青年团员培养教育管理制度。为了维护高校共青团员和组织的先进性和先锋性,进一步强化青年团员意识,严格遵守青年团的纪律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团员教育管理制度。从源头严格把关发展对象,坚持做到“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的原则,严格把关发展团员对象。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是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高校把握了青年学生思想动向,就牢牢把握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5]高校校团组织工作在以服务学生、培养他们成才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让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凝聚人心焕发活力起到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阵地和思想堡垒。
参考文献
[1]周智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演变及当代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2]周翔.高校发挥和激发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19).
[3]蔡宁.牢牢把好三道关口切实增强团员先进性.中国共青团,2015(12):14-15.
[4]蔡建芝,李霄.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探究[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6):36-37.
[5]石国亮.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国青年研究,2005(1):85-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