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实现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习的顺利衔接,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设置实习前校内综合技能训练(简称“实训”)环节,该环节是查缺补漏的一次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检验、是校外实习及步入职场前的彩排,对提升学生专业气质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实训的模式及经验,为提高实训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专业气质内涵;综合技能训练;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金波等.融合学生专业气质内涵的实习前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
(19):133-134.
专业水平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的核心能力[1]。当前,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表现在重课堂教育、轻实训教学,重学历教育、轻能力提升[2]。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欠佳,大部分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但实践方面普遍还有所欠缺。例如,在实训过程中发现,学生不具备对汽车常见故障基本的诊断与分析能力,拘泥于书本知识,无法合理分析故障原因;学生仅会运用书本中加速折旧和年份求和等单一公式进行二手车价值评估,而不懂得结合市场供求关系和汽车的当前技术状况综合评估其实际价值;学生对于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进行价格谈判,如何对客户需求进行细致分析等问题存在短板;能够认清全部汽车重要配件的学生寥寥无几,对配件价格缺乏基本认知。以上问题反映出学生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还有很大欠缺。
一 实训的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在踏入社会之前亟需一次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融汇各科知识形成专业框架的一次综合实训,为学生步入职场做好铺垫。专业气质内涵是职业中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应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组织实训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脉络进行查漏补缺,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锻炼专业技能,并根据国内外技术行业发展前沿传授最新知识,使得同学们对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动态等有全面的了解。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对已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气质内涵。
二 实训的模式及经验
参加实训的学生共100余人,设四个技能方向: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营销与管理、汽车技术服务和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为了提高实训质量,采用小组轮训模式,四个方向同时进行,每个方向实训一周。
(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因此,以解决专业问题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使学生做不法常可、追求创新卓越的新时代有用之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实现自身思维的解放,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不拘泥于陈规陋习,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施有为之教,育有用之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做到不拘一格育英才。最终引导教育学生超越固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及时提高自身专业修养,迈出校园、步入社会,汲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和目标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和锻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内涵,将学生积累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学习场景实战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到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校教师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因此,应着眼于行业发展趋势,紧抓科技发展脉络,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而言,体现在教授内容应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在汽车上的普及更新换代,结合当前技术现状,为学生讲解汽车的电子零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等。
传统教学往往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只是跟着教师“被学习”;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产生了惰性,缺乏思考和讨论,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结论作为标准答案,忽略学生的思辩。如此,学生易成为复制教师答案的“机器人”。在本次实训中贯穿“语言传递”、“直观感知”、“实际训练”、“情感体验”四维度的教学法,直接学习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如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检测等。按实训目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滑环有什么作用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组织学生拆装相关机构组件,进行实际操作等,来引导学生验证所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在实训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实际工作、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场景,为学生未来就业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做好准备。
(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并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学会合作是学生成长的标志,是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共赢才是职场中处理关系的最佳结果,真正懂得“共赢”的人才能征服世界。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同学间互帮互助、良好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乐趣,改变以往“让少数学生体验成功,多数学生体验失败”的成绩评定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以激励培养自信
心理学认为人人都需要赏识,如此可满足人性中最深切的被人赞赏的渴望。培养学生自信的法宝在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教育的功能应是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3]。当发现学生存在缺点或遇到困难时,作为老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用温暖、真情去感染他们。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辨证认识、鼓励、赏识学生,找出学生的发光点,这样就可以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时由于双方知识储备及认知能力处于不同层面,导致师生交流存在障碍。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的转化。将其培养成具有专长的高级技术人才,让实训成为有温度的、真正能够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的教学环节。
(五)严格加强过程管理
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更是一件雕刻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未来职业习惯的工作。而实训的教育对象是即将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大学生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独立个体,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健全的人格是通过生活学习习惯的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的。由于实训期间,恰逢考研复习、找工作等的关键时期,学生存在心浮气躁等情绪,为确保实训效果,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紧抓考勤,塑造学生诚信、守时、恪守规章制度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恪守规章制度,通过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三 结论
通过以解决专业问题为导向、学习场景实战化、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加强过程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实训的模式及经验进行了探讨。以培养高规格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融合学生专业气质内涵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训教学方式的设计,能为各高校实训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可行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徐爱民.“工学交替、实岗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4):300-301.
[2]杨春,戴明华,刘海龙.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线切割实训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9):182-185.
[3]左建勇.面向工程的实训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57-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