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历史及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5 14:08: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两支队伍协同发展历史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关系,一方面梳理两支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成长、发展、协同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确认了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价值和发展方向。并强调在尊重彼此存在和价值的前提下,提出继续加强彼此在育人方面的协同育人作用,以及由两者的协同到多元和全员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

本文引用格式:袁军伟.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历史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19):139-140+151.

        两支队伍是指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个主要行为主体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下文简称两支队伍)。两支队伍协同发展是指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尊重彼此存在和价值的前提下,通过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助、相互协同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标的过程。对两支队伍发展进程的研究发现,两支队伍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了萌芽期、探索期以及稳步发展三个时期;在具体实施形式上体现为双肩挑、相互结合、协同发展三大阶段。

一 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期——双肩挑(1953-1989)


         辅导员制度最早由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同志基于当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清华设立,随后几年不少高校根据教育需求及高教部的要求也相继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最早称为政治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当时由于高校党团干部存在不足,培养又需要一段时间等客观情况,辅导员基本上采取以党政领导干部和政治课老师双肩挑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以及辅导员专职人才的培养,后来由于十年浩劫导致大量的辅导员转岗。在四人帮被打倒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恢复了辅导员制度,并在80年代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改革开放后辅导员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运作机制,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辅导员队伍还没有行程完整的体制以及人才队伍,主要还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或者优秀毕业生兼任的形式,而具体工作内容也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工作范畴主要围绕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直到1989年“政治风波”前国家在各类文件中依然强调辅导员岗位原则上应该以兼职为主,这也是这一时期辅导员制度存在的主要状态以及双肩挑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随后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得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需要培养一批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探索期——相互结合、兼任(1989-2004)

        1989年“政治风波后”后,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更是指出“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也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必须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随后国家根据当前形势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又下发了多部文件强调要优化德育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的、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向上发展,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2000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承担“两课”或其他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首次提出了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兼任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为两者的双向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同一时期学术界也对两者的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具体体现为两者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兼任,即其中一方在保留现有身份的情况下,同时做另一方的一些甚至全部工作。例如王民强在《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息》一文中提到:

        “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育人机制,是指在学生处及思政教学部共同协作下,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以“结对交流”的方式配对组合,定期进行交流工作经验及心得体会,有效整合两者力量,教管一体,充分发挥育人合力的作用,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育人机制。杨晓春、任家谨在《在两个结合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一文中也从两者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构建策略方面进行了探析。在此阶段研究比较深刻的是朱立峰、陈再生、耿立军等人,他们不仅在两者结合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阐释,还对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佐证。

(三)稳步发展期——协同发展(2004-至今)

         早在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教师是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尊重知识,尤其尊重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老师,这是教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条件。要提倡既教书又教人,那种认为教师只管教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16号文件的发布进一步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身份,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值得一提的是根据16号文件要求将传统的政治辅导员更名为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而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业指导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该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该文件的出台为辅导员兼任思政课老师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2008年教社科发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文件指出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可以说自此已经为双方的相互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和依据。同期在学术领域也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具体表现为2007年有学者对辅导员兼任思政课老师从可行性、必要性、对辅导员个人的影响以及构建思路方面提出相应的见解。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辅导员从2006年起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同时学者秦淑娟、梁存宁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形成合力机制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大教育观的指引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大教育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悠闲‘的工作理念,注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创新合力育人机制,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更是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这里提到的合力育人机制以及大思政教育的理念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发展具体体现。中央16号文件发布后,各高校就两支队伍的协同发展进行了不同层度的探索,其中以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构建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双驱”联动机制;北京科技大学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的“教辅结合”模式;上海理工大学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彼此优势,协作进行科研为典型代表。总体来讲两支队伍的协同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政策、理论的基础以及实践的检验,从两支队伍自身的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又是大势所趋的,为此这种协同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不断的发展成熟,并在各个高校内普及。

二 两支队伍协同发展的启示

(一)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符合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自建国初期到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虽几经波折,但都屹立不倒,足以证明这两支队伍的存在是符合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国情和社会主义办学要求的,他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肩负了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肩挑还是艰难探索,亦或者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兼任思政课,从根本上两者都无法替代对方在高校当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两者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的广度、深度以及区分度方面更加明显,可替代性将越加低,201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变化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者走向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深度、广度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变相也促进了两支队伍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辅导员队伍创立之初就是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职能虽有所拓展,但从国家多次发布的文件以及2014年国家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来看,其主要职能依然是围绕着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来服务的;同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最开始的马列主义课程、到后面的两课、再到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保证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服务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归根揭底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虽然两支队伍从建立之初的双肩挑到相互结合再到如今的形式上的分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服务的,都是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的,在这个层面两者是统一的。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是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学生相关的各行为主体都加入其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国家早在80年代就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个任课老师都参与其中,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的问题,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如何的考核对象,无论在学生、学校还是社会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承担着在第一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第一岛链,辅导员队伍则是第二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甚至相当多的高校当中,辅导员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好与坏的直接责任主体,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辅导员就要承担主体责任,变相承担了相当多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职能,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两支队伍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行为主体是有分工的,各有侧重,不是某个或者某些群体单独发挥作用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各职能群体,都加入和重视方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70-171.
[3]秦淑娟,梁存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0(11).
[4]杨晓春,任家谨.在两个结合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8-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