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4 14:4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电源结构的变化,多能源互补发电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发电的主流,由此“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专业范畴变的更为宽泛,不再单纯的指火力发电。因此,提出以“研究性”学习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以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新形势下的转型,并就“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呈现的新特点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成人教育;新特点;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王艳红等.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9):16-17.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电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燃煤发电作为建国以来最重要的电源种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等情况,也将在电力系统中长期存在。2006年以前,我国电源结构一直以煤电、水电为主,其他类型电源作为有效补充[1]。自2006年后,随着我国发电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节能环保意识和要求的增强,新能源、清洁能源,特别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出现指数增长态势。2006年至2017年之间,我国煤电装机占比下降约15%。火电装机容量为108336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64.85%。预计未来几年,受国家煤电停、缓建、环保、电源结构调整等政策影响,国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且该趋势未来将长期保持,但同时受能源结构、历史电力装机布局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

        在我国电源结构变化的新形势下,对火电具有支撑作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必将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成人教育,不再以单纯的教授火电知识为主[2]。因此寻求一种新的适合当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 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特点

(一)成人教育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上升,当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知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构架主要以火电知识体系为主,而在多能源结构互补的电源结构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反映火电行业的知识,同时需要学员掌握诸如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的相关知识,以适应将来多能源互补发电的需求。

\

 
(二)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中,由于电源结构在主体上的单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相对比较简单,知识构架不是很复杂。因此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模式也较为简单化,主要以“填鸭式”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教授知识。而在多能源互补情况下,国内发电系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面对复杂的发电系统,必将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问题,显然以传统单一火电课本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适应成人教育的要求,由此发展一种新的成人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成人教育在层次和内涵上发生了变化

         由于我国电源结构以及电力技术水平的发展,新形势下,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在层次、形式和内容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层次上由原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已经逐步发展到知识层面更高、更广及更深的层次。而成人教育受教育对象也由原来的以高中、转业军人、中专及专科学历人群逐渐向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转变[3]。此外,成人教育在教学手段方面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以短期培训和课外补习班的简单模式。

二 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研究性”学习培养模式

        针对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提出以“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的应对措施主要如下:

(一)建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新的知识体系

        新时期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构架应符合我国电力结构的变化,主要以火电知识体系为主,并兼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多能源互补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尤其对多能源互补方面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针对性和讨论式的学习研究[4]。

(二)开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全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模式应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应改变过去主要以“填鸭式”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教授知识的学习模式。在教材方面,高校应当增设以“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的章节,主要用来讨论在多能源互补条件下我国发电系统可能出现新问题的应对策略,在教材内容上,应逐步拓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适应不同学历人群的学习要求。在课堂上,应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多能源互补条件下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提高学员在复杂电力环境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员的书面和实践考核环节方面,也相应多增加“讨论性”和“分析性”问题的内容。由此在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员对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的接受能力。

(三)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研究性比较强的能源类专业,而教学手段是有效促进和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模式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方式。新形势下“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手段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应开设课外实践,网络实践模拟、网络在线理论学习以及网络课堂双考核模式。其中,课外实践主要指学员主动前往发电厂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定期传回学习和实践视频和文字材料作为考核。网络实践模拟指针对学员开展的“研究性”专题中,学员依据自己选定或老师指定的专题,进行网上模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和技能操作。网络在线理论学习主要指老师在网上和学员视频对话和沟通,并不是单纯的学员在网上自主学习。网络课堂双考核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学员的考核方式,学员可以选择网上考核,也可以进行课堂考核。

(四)建立健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成人教育宏观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关乎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能否成功办学的一个试金石。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单是定期抽查纸质材料,因为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特点是为社会培养紧密贴近电力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追踪人才的主体,也就是对毕业的学员在单位的表现、解决现场电力实际问题和对单位的贡献度共同作为成人教育培养质量主要评价因子。其次,通过用人单位对高校学员质量的反馈进行次要因子的评价,最后才是考察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纸质和书面材料,这样形成健全的三级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助于高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也更有利于专业办学特色的体现。

\

 
          总之,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转型对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提高了要求,也为高校电力专业成人教育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挑战,创造了机遇。开启全方位“研究性”学习的电力成人教育模式,既是高校电力专业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也为高校电力专业成人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参考文献

[1]张莉,胡丹梅,姜未汀.电力行业背景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113-114.
[2]孟建,刘永启,刘瑞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55-156.
[3]王石薇.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成人教育,2016,10:81-83.
[4]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8.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3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