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4 14:21: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班以校内优势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地质环境调查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由于国内外高校可参考的成功经验不多,给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入环境工程学科主流”与“保持地学特色”的学科发展矛盾?为适应“卓越计划”,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如何调整?鉴于此,本文提出了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案,可为兄弟院校相似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曾斌,等.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8):13-15.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班自2012年开始试点,面向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以培养优秀地质环境调查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但由于国内外高校可参考的成功经验较少,为我们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截至2018年7月,我校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班已有八届本科生接受了培养,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完善了培养模式、优化了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思路。

二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着力培养“业务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精、创新思维宽”的地质环境调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以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技术训练、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内容,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和“双导师制”结合的双轨培养模式为重要手段。面向国土资源系统及相关地矿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具备扎实地学基础、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地质环境调查工程技术人才,并力争将我校建设成为国家地质环境调查事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毕业生系统学习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地质环境等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从事区域、城市、矿山、工程场区的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

\

 
(二)培养标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环境调查人才的需求,立足环境地质学的前沿高地,围绕地质环境调查关键技术,依托水、工、环地质行业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能够:(1)掌握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厚,经历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性思维;(2)具备本专业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备参与项目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4)具备有效的沟通交流、写作表达及学习能力;(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三)培养模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采用“学校-企业”联合培养(3+1)模式和“双导师”制。在总体培养方案指导下,由每位同学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共同制定学生个人培养计划。

       1.校内3年培养阶段由校内导师负责在学校校内累计3年的培养计划实施,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2.企业1年实践培养阶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在企业1年的培养计划实施,内容包括:(1)该阶段的专业选修课以自学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参与一项实际调查项目的工作设计;(2)实践环节:了解所参与项目的基本概况;参与一项地质调查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评审等过程;参与报告编写及专业图件的编制;(3)以企业实际参与课题为依托,撰写毕业论文。

       3.毕业标准依据培养计划修完所有学分(含必修及选修),且成绩良好;在企业实践满1年,且至少完整参与一个项目的所有工作环节,初步具备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获得企业出具的实践合格及以上成绩;以企业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并且通过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评审。

三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


          从国家目标、行业需求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角度,对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不断进行调研优化,具体包括:(1)保留环境地质类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开始进入环境地质专业方向的认知阶段,第三学年培养具体环境地质专业知识与专门知识的深化,专业课程以讨论、设计课为主,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做准备;(2)从学生第三学年开始,进行针对环境地质行业的基本情况,开展专业课程学习,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放在企业实践环节进行,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学习;促使所培养学生面向市场就业时更加灵活;(3)采取主动学习模式和研讨课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强化自我能动性以及独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环境地质行业更加新颖的知识,及更加实用的调查方法及手段。

(二)环境地质类课程体系优化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在保持我校地学特色基础上,以地质环境系统理论为纽带,构建环境地质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在优化、创新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很好地突出了“环境地质”特色和达到“卓越计划”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优化

         利用通识课和公选课,加强对团队意识、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加强3S技术等课程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编图和图件应用技能;专业课教学强化室外、实验室教学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使用CAD、GIS及Matlab等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创新性的思考方法和探索实践的能力。

(四)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及深化

         我校的三峡地区的秭归野外教学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践之前的最后一次集中式教学实习,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以及野外技能的检验有着重要意义。依托秭归实习基地,在原有的地下水专业教学路线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实习教学点和路线,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习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等。教学内容选择时重点考虑基础地质、水文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现象和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从而满足学生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的培养需求。

四 成效与经验

        经过多年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学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成效显著:(1)学生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本科生就业(含读研)率达100%,就业领域涵盖国土资源和地质调查单位,以及市政、交通、水利和环境等行业部门,扎实的专业知识,朴素的工作作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2)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和合作培养单位的认可和支持,已与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环境地质特色课程群在行业内被认可,在国土资源部、省级国土厅和各类地勘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课程内容被大范围推广,服务社会效益明显。(3)通过与本校卓越班培养学院的交流和调研,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也为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

 
五 结语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1)建立了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我国日益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2)建立了“企业+学校”、“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学分评定+实践评定”等培养和教学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拓展完善,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精英型卓越工程师。(3)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境地质课程群建设,形成了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模拟、保护和治理等课程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且独具特色。(4)搭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实训平台,极大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1]庞岚,杨伦.基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地质类卓越工程师本科教育方案[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76-78.
[2]柴波,文章,谢杨.对地质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1-133.
[3]庞岚,欧阳建平,尹民.以创新为目标实现我国高等地质工程教育模式的变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4(01):57-60.
[4]周建伟,柴波,曾斌等.具有地学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柴波,周建伟,文章.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03):20-23.
[6]刘云忠,成金华,陈军.中国地质工作发展与未来需求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8-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3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