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近几年来,我国新经济与新型产业迅猛发展,在新工科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紧缺,对教育的全方位改革能够有利于加快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坚持课内与课外兼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与渗透,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本文对老工科的形成与弊端进行阐述,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新工科的新特点,针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李艳红等.关于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4):126-128
新工科的建设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高等教育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8年3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重视计算机、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新工科的建设主要对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通过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来提升国家的硬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随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相继实施,围绕工程教育改革新理念、新结构,新工科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前沿领域,在建设新工科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基于与挑战,必须破解学科壁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以创新型工程教育为理念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作用。
一老工科的形成与弊端
结合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的工程教育,老工科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为了军事建设与工业的双重需求,根据前苏联的办学模式,我国也形成了文理综合性院校与工科院校两种办学模式。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突破理工分家,工程教育开始重视综合性高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教育逐渐向工程实践回归,我国工程教育科学化的道路始终没有得到逆转,导致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自2010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发展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奠定基础,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根据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数据显示,我国老工科存在的弊端如下:首先,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其次,工科教学向理科偏离;最后,对通识教育与工科教育之间的划分比较模糊,工程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实际需求脱轨,存在综合素质缺陷。
二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国内外始终对工程教育上探索新途径,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阐述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毕业生需要撞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始终在探索工程教育的新途径,2015年,我国提出要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各类型优秀人才,目的是为了满足未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的需求。新工科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新”上,需要树立新理念,构建新结构,培养新模式,打造新质量,建立新体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存在一定必要性,只有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才能够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首创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动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实现我国教育的“国际领跑”。另外,新工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新工科”的实践与研究,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路子,强化新工科人才质量的核心定位,加强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过“新工科”改革,高校的发展可以与社会发展相对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工程教育的共同体。
三 新工科的新特点
关于新工科的建设,主要根据社会新形态的变化,结合新产业与新技术,全面推进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通过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新机会、新人才、新特征六个方面来全面体现新工科的特点。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恩今天,新工科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改革活动,必须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市场产业需求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根据新工科的实际特点进行教育改革。新工科的专业特色包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而多元化、实践性以及国际化是新工科教育方式的主要特色,未来的新工科一定会通过新技术与新内容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新工科的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新的机会,主要是为新产业的发展培养新人才,包括研发人才、产业人才、工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四 新工科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社会与产业变革的挑战,互联网社会与信息化的新特征、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知识传播途径的变化等都会对工程教育的趋势产生严重影响。新时期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学习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实践性,当代学生只有在文化、能力、素质方面整体发展,才能接受未来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为了全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发展责任心的意识与使命,强化个人素质与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五 新工科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结合新工科及新经济的发展,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文化素养,善于夸学科思考,具备服务新经济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对于工科人才而言,首先要有创新热情,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并给出解决方案,其次要有创新能力,能力是热情的实施基础,创新能力包括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合理的知识结构来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高等院校作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满足新工科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广阔的视野
在大学时期,学生必须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领域,探索自身所感兴趣的领域,最终建立自己的志向与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多接触新鲜事物,挖掘学生的兴趣潜能,为将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打下基础。
(三)终身学习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当代新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变化幅度也高于历史任何时期,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不可能从已有的“知识储备箱”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调动自身掌握的技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超强的学习能力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六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今世界已经逐渐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引发了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在改变社会发展的同时改变着高等教育模式。经济全球化与人才竞争国际化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断加剧,所以,掌握新技术的创新人才始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的强大必须通过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作为支柱,未来的技术之争必然会汇聚到人才的竞争。高校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提上日程。
(一)构建专业创新知识体系
新工科的建设会产生一些新的专业,这新新专业会体现出学科之间的融合,体现出新产业与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会衍生出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以及大数据系统等专业。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会扩展为服务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新专业的出现,首先会适应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变化,同时也会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挑战。所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新工科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们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工科专业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依托。生态环境主要由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共同构成,同时需要政府与社会的支持,由政府提供经费与政策上的支持,有社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提供创新实践平台与职业发展机会,最终形成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开门办学,积极适应国家产业升级的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育人理念。
(三)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进行制定,构建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学生、学校、社会三者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创新-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鼓励师生将研究成果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另外,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合适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合作探究,老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来营造友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主观地为。
(四)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新通道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第二课堂进一步强化,通过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积极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放的管理理念、自由的资源配置等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以进行知识交叉、渗透互补,在实际运作中合理分工、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与社会实践接轨比较密切,能够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补充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内容,这种教学新通道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内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综合创新创业能力。
(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是确保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需要设定新工科人才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确保与“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目的相一致,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默守陈规的现象发生,建立严格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六)引进创客教育模式
由于创客精神的精髓在于创新、实践与分享,与新工科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吻合,所以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创客教育模式能够将创新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以课程为载体,融入多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实施创客教育模式过程中,加强创客空间建设,挖掘校内各机构、部门的建设潜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划分为模块作为“创客论坛”的内容,以教师的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思考能力,使学生获得与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
七 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度宽的复杂工程项目,新工科建设的模式以及成效对我国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新工科”的建设为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高校一定要把握实际,将新工科的建设与审核评建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从适应服务逐渐转向支撑引领,全面提高创新人才质量,实现高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劲,吕文晶.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重大转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8.
[2]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06-15.
[3]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9-28.
[4]蒋海云,温辉,金继承.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及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8-05-20.
[5]汤丽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8-10-28.
[6]朱定见.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8-05-31.
[7]杨杰,韩林山,上官林建,谭群燕.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5.
[8]王斌,高江波,陈晨.面向“新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8-02-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