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临床医学生为例,分析了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重视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开设岗前培训课程以及加强临床带教等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患关系;沟通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张爽.高校临床教学中提升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160-162+178.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缓解传统医患关系紧张的研究课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是要加强医患沟通,而医患沟通也是临床沟通的核心。对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而言,临床实习是进入社会、步入医学岗位的关键,在这一阶段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医患沟通效果,减少医疗纠纷。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高校课程教学中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一)适应医学改革需求
伴随着医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已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医学改革要求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作为从医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到临床医学理论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了“交流”技能的观点,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技术,同时还要能够有效的与病人进行沟通。因此,在医学改革的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二)促进临床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学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类专业。因此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践非常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的可操作性,例如诊断能力、治疗能力等。这就需要在临床实习中,及时的转换角色,迅速的投入到医护工作者的角色中,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症,进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但是从当前的医患关系来看,很多患者不能够积极配合,影响医护工作效率,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对于更好的适应临床实习工作,为以后正式进入医生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1]。
(三)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由于医患沟通有效性较差,造成的医疗事故越来越多,例如患者隐瞒病情、病史,医患沟通较少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甚至造成一些重大的医疗事故,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临床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如果不能够有效的与患者沟通,那么就容易造成诊断、治疗的失误,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对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来说,必须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够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减少和预防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二 高校课程教学中当前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弱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教学重技能轻素质
医学类专业的专业知识比较复杂,而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医学生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点。这就导致在医学类专业的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医学专业理论、技术的培养,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对医学类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盲目的重视对医学理论、临床技术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岗前培训课程、医患沟通课程等。因此在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医学生往往不能够接触有关医患沟通的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强,不符合当前社会对医学高素质、专业型医学生的要求。
(二)临床医学生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转换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步入医学岗位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不仅要接触一些理论实践,而且也会面对面的接触患者。通常情况下,不同家庭背景、病情、性格脾气的患者,在沟通中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可以说临床实习医学生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也是对社会的一次初步认识。而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临床医学生来说,其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往往表现出茫然、慌张,究其原因就是临床医学生还没有迅速的适应医护工作者的角色,不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医患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医学生与患者交流中缺乏技巧,其最直接的表现则是紧张胆怯、不自信、诊断犹豫不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不能够拉近,而且还容易造成诊断失误,酿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是医疗事故。
(三)临床医患沟通技巧相对匮乏
对于临床医患沟通来说,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够缩小医患距离感,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效果。具体到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中,其沟通技巧相对匮乏:
其一,患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注重医疗方案,例如一些疾病的检查项目选择权、医疗方案的知情权等。这些都会加大医患沟通的工作量,而且一些检查项目或者医疗方案不能够满足患者需求,也会引起医患纠纷。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临床实践经验较少,在与患者沟通时不能够抓住重点和技巧,反而造成了乱检查的乱象,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其二,患者对临床医学生信任缺失。一般情况下,患者不会与临床实习医学生进行沟通,很多临床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中,患者态度轻慢不信任,从态度上就影响了医患关系。这也在主观上增加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医患沟通难度也随之增加。
三 高校课程教学中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建议
(一)增设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课程
现如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医学类院校能够在确保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能够合理的增设一些医患沟通的人文课程。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补充和完善医患沟通课程。除传统的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外,还应开设医患沟通与技巧、情商教育等课程,并对医患沟通系列课程进行多种形式教学,从传统的问诊技巧转变为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技巧,并在教学中引入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医学生深入的感受和学习医患交流技巧,还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患者在患病初期、隐私病症、康复等不同阶段的心理。因此,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与技巧等系列课程的完善非常重要。
第二,合理增加医患沟通课时安排。通常情况下,关于医患沟通与技巧相关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合理的增加课时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课时安排应该穿插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中,避免实习前一学年突击教学,能够让临床医学生,从开始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开始,就接触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二)引入对临床医学生的岗前培训课程
在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岗位之前,医学院校应该增设临床医学生的岗前培训课程,其主要是迅速的转变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完善临床医学生的岗前培训内容。在临床实习之前,不仅要培训医学生熟悉医院的各项工作流程、制度,还要讲授一些有关医疗事故、医师法相关的法律常识,让临床医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与责任,明确医生服务为民的职责,正确的看待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另外岗前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树立临床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医疗法制观念。
其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体来说,可以从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奉献精神、大爱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汶川大地震、维和任务、中非卫生合作、白求恩精神等真实事件的讲解,通过视频、电子课件、新闻播报的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提高自身的职业归属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从进入临床实习岗位之前,就要正确的转变角色[2]。
(三)提倡医患沟通临床带教的实习模式
面对大多数患者对临床医学生的不信任感,可以采用临床带教的实习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方面,重视门诊教学与床边教学。教师带教的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在医患沟通中增加带教,临床工作中面临涉及医患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书写沟通方案,并针对学生所涉及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并带领学生参与医患沟通。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及不足,便于改进和提高[3]。
另外一方面,鼓励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临床医学生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中介,在传达、咨询和回答的过程中,逐渐缩小与患者的距离感,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逐渐获取患者信任。
(四)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以及见习学习阶段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能够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各种医疗活动,提升学生临床实践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医患沟通技巧。由此可见教师的医患沟通意识、医疗技能、医德等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医学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高校可以针对目前临床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足的现象,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并且建立起相对应的优秀教师资格审核办法规定,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与热情,让教师能够积极完善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医学生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言传身教有效的隐患沟通方式与技巧,从而将终身学习理念植入到教师心中,让临床教师成为提升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与推进临床医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教学活动,让教师可以从优秀教师身上吸取有效经验,结合自己班级医学生实际情况,提升教学质量,不断丰富教师医患沟通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采取集体备课模式,教师可以将不同科室的临床带教教师汇集到一起,鼓励带教教师互相交流授课经验,一起总结授课教训,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难点所在,讲解授课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技巧,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带教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4]。
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不仅要讲解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也要着重讲解不同疫病患者存在的心理特点和情绪问题,将有可能发生医患纠纷与矛盾的关键点指出,让学生可以在查体以及询问病史等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注重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避免医患问题出现。
教师的鼓励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授课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赞扬的眼神给予学生更多自信心,让学生可以主动实践医患沟通技巧的应用,积极接触更多的患者,增加与患者的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患者解决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医患沟通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谓人文素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综合意志、情感、观念、能力、知识等因素所形成的内在品质,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与人格魅力。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是重要内容,因此,临床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更好的控制自身意志、情感与理智,这也与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目的相符合,所以教师要将二者合二为一,具体的建议如下:
首先,教师要灵活通过多样化授课手段让学生意识到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处变不惊、沉稳以及儒雅的气质,这样才能够让患者从情感上信任医生,提升患者以及家属对于医疗活动的配合度和认可度,构建和谐良好医患关系。
其次,在授课时教师有意识强调关心与尊重患者的重要性,引入含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医疗故事,比如华佗、扁鹊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史实,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感悟到中华民族医学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正视医患关系重要性,将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情绪变化的关注,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出针对性的提升医患沟通能力教学对策,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其中,让学生可以认真聆听教师教诲,接受教师的建议,纠正自己存在的医患沟通不足之处,更好的运用学习的沟通技巧和良好人文素养处理医患问题。
(六)实践教育与模拟练习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临床教学中还存在实践教育与模拟练习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将实践教育与模拟练习深度融合在一起,具体建议如下:
科学合理利用纠纷病例[5}。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医患纠纷病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医患问题发生原因,讨论病例中医患纠纷处理存在的不足,并且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依法行医意识与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因此,教师要积极收集不同科室具有典型代表的医患纠纷病例材料,经过归纳整理,提炼出有效内容添加到授课中,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第二,开展病人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有意识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可以模拟特定疫病病人状况,并且可以给他人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性的信息。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患者,切身体会患者心理反应,模拟患者身体反应,在扮演患者与医生双重角色股从而航中,掌握更多医患沟通技巧,更好的把控患者心理情绪,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活跃授课气氛,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优势,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四 结语
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可行性路径,只有从教学体系中引起重视,并践行到医学生的实习培训中,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凤枝,马艳.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8).23-25
[2]王明波,张平平.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07).74
[3]肖希斌,丁卢胤,黄连生.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1).85-86
[4]娄琴,唐忠,罗慧,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4):37-40.
[5]赵国光,张红宇,杜淑英,等.案例教学法在《医患沟通学》见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病案,2015(8):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