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往往在文化介绍方面重西方而轻中国,继而也弱化了学生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的翻译的能力的培养。一带一路的建设基础下,每个行业的专业人才都需要做到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对中国文化表达和翻译。本文以教材的选择建设,课堂的教学形式,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教学与培养文化翻译的能力进行了讨论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翻译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訾薇,王佳欣.大学英语传统文化翻译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134-136.
建设一带一路从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出发,其中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以文化交流为基础。而翻译是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外的文化交流正逐渐深入,特别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以来,英语翻译能力已然是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都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一 中国文化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们虽然较为注重对英语的教学,但通常优先考虑培养阅读与听说的能力,而对写作及翻译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首先对词汇及语法等语言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对于文化的教学,特别是针对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教学,却逐渐被边缘化。在普通高等院校里,非英语专业并不专门开设英语翻译课程,在教材和试卷考核中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翻译学习的材料,尽管在英语课堂上有对翻译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也只是单纯的为应付考试而服务[1]。人们已经慢慢遗忘了翻译的重要使命,即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理解和对外介绍中国文化这一使命。除此以外,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与中国文化输出相比,更重视外来文化的输入的倾向,学生彼此之间甚至存在着母语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所以,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翻译的指导。
二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
第一,语言表达以词汇为基础,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词汇翻译水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翻译练习,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对应的英译词汇方面的积累,进而解决在翻译的过程中的遇到的词穷和词语误用等问题。一则,学生能够适当的增添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短语,以此扩大输入的力度。比如说一带一路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he Belt and Road:the Silk Road Economic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二则,学生可以把收集到的词汇进行分类总结,实现主题和表达相一致,形成半固定词块,建设中国特色主题词汇的结构,减少词语误用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加强表达的有效程度[2]。
第二,因为在英语中缺少一些能够进行对照的实物或者概念,所以如何对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进行表达翻译同样是一个难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增添文化翻译的方法和语篇翻译的技巧训练。其中,文化翻译的方法大致涵盖了直译、意译、借译和模糊翻译等。比如说纸老虎进行直译出来就是paper tig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进行借译出来就是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揠苗助长在英文中进行模糊翻译就是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然而,在进行语篇翻译时,要做的更多是比较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具有的表达差异性,使用合句、分句、转换、省略、换序等翻译方法,从而提高语句表述的通顺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比如说,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圆,共赏明月,这句话在英文中就可以翻译成On this day,under the dazzling bright moon,families reunite and enjoy the moon’s beauty。这句话的原文偏重语意连贯,但是译文通过进行添加增补on,under和and等表达方位且具有连接性的虚词,更重视形式上的连接。
三目前我国大学翻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分析
从目前来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度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翻译教学获得了一定创新发展,提升了翻译教学质量与水平,更加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位置,促进了大学翻译教学的改革完善,然而也仍旧存在着缺失传统文化的现象,引起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材因素,一般来说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材在内容比例上更加注重西方传统文化的讲解、中英互译的比较以及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讲解,没有融入充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对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等介绍重多,而对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春节等传统文化内容介绍少之又少,翻译教材这种不够重视母语传统文化讲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阻碍了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传承弘扬,导致学生很难在未来的翻译工作实践中更好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利于我国优质翻译人才的培养[3]。
其次,人为因素在大学翻译教学中也是造成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不佳的另一主要因素。有些大学英语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盲目迎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分数与成绩,虽然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四级、六级等英语专业考试,却没有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难以提升翻译水平和质量[4]。例如,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翻译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很多学生会根据这个字的表面意识直接成“righteousness”、“forgiveness”或者“benevolent”等,却很少深入思考那个词语可以将儒家文化精髓充分体现出来这一问题。
四 完善中国文化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增加教材中的本土文化
在进行翻译练习的过程中,教材没有解释任何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甚至都没有系统性的介绍翻译知识。除此以外,教材内容与题材大多涉及到的是西方的社会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因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和翻译的机会受限于教材的既定内容,这种情况对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时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十分不利。
综上,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其内容应该尽可能的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不仅要有西方的还要有中国本土的。与此同时,要对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题材的文章翻译资料进行适度增补[5]。
(二)引进微课加强英语翻译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通过有趣生动的视频进行教学,划分类别进行不一样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展示与讲解,从而将与中国文化主题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例如饮食文化,礼仪习俗和儒家思想等方面的案例,可全面性的对顺译法,拆分法和删词法等翻译技巧进行梳理,从而形成一套翻译技巧的教学视频。
不同的视频里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文化元素以及翻译的知识点,将其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翻译讲座模块。老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课前练习后,合理规划时间开展翻译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讨论、问答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机会,让他们的网上学习和离线资源相结合。
(三)创新大学英语评价模式
英语考核试卷里,翻译这一题型占据的分值和难度都有所增加,随之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其考核评价方式也要进行调整[6]。以突出文化翻译的重要意义为目的,老师要指引学生注重学习文化知识以及翻译的能力,要把文化知识和翻译水平增加到考核评价的标准当中。
第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转变以往那种过分突出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做法,适当补充介绍民族文化的教学环节,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要适当地增加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指引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
第二,要组织学生开展以文化知识和翻译方法为核心的课堂实训活动,以此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其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作为考核评价标准的一部分;
第三,针对大学英语的期末考核要添加对文化知识与文化翻译水平的考察。
(四)设置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从文化教育方面来说,现阶段高等院校的英语类教学安排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一部分英语类的选修课,在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方面没有起到作用,不能实际的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增强文化教育的要求,对大学英语类教学安排进行重新规划,适度增添一些以介绍中国文化和研究文化翻译为主的英语课程。例如,针对不一样年级的学生,分别开设中国文学,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通史等选修课;还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在一些课程上实现英汉双语教学;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并同时拓展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和翻译的实训活动。另一方面,老师要特别注意一点,即指引学生多参加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输入作为积累文化知识的一大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和相关的选修老师可以为学生规划阅读课外读物,从而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图书[7]。
(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实践练习
想要培养一名合格的翻译人才,离不开有效的翻译实践练习,有些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后,只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目,这些题目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句型结构、语法结构、词汇应用情况,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影响了学生翻译水平提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实践练习,引导学生以词汇、句子为传统文化翻译依据,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在翻译传统文化过程中深入感知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在课堂上用中文讲解中秋节日的起源与含义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将这些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式既考察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词汇的积累与运用,也加深了过程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生根与发展。
(六)重视传统文化内涵翻译
大学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教学,确保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保留原意,彰显传统文化内涵,传递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比如春节这一节日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历史长河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年俗文化,人们会在过年时贴窗花、互相拜年、给压岁钱、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等,这些是中华儿女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年俗文化,然而想要找到这些内容相对等的准确翻译方式却十分困难,一旦没有注重中西方存在的表达差异问题,将会引起翻译笑话,不仅没有准确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还容易让外国友人错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实际翻译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翻译水平[8]。
1.填充与缩略结合教学法。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时,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有关理论渗透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将填充教学法与缩略教学法合二为一,进一步简化译文,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内容。
2.音译教学法。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内容过程中,想要有效避免翻译替换和篡改问题发生,就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翻译传达。教师可以使用音译教学法,将没有英语词汇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清晰鲜明的翻译出来,比如将“饺子”使用音译法翻译成“jiao zi”,将中国闻名世界的“中国功夫”使用音译法翻译成“Chinese kung fu”。
3.意译教学法。所谓意译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重视文化精神内涵,综合考虑中西方实际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等因素,将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英文翻译准确清晰的传递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国际环境中的普及传播,发挥出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让翻译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五结语
使学生文化翻译的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对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但是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我们不仅要对目的语文化有所了解,还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所掌握。自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对外开放的进程逐渐加深,新时代已然到来,我们要做到全面性的知晓西方文化,与此同时还要让全世界全面性的了解中国,以此促进中国文化进入世界。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水平,特别是应该增强针对中国文化的翻译教学活动,以此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进行表达和翻译。
参考文献
[1]郭艾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3):33-34.
[2]简丽.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3):167-168.
[3]王曦,王珊珊.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课堂,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11-12.
[4]叶立刚.大学英语传统中国文化翻译教学策略分析[J].读与写,2018,15(28):3.
[5]倪筱燕.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59-61.
[6]陈宏.大学英语教育中翻译专业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18(28):74-74.
[7]肖婷.探索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J].卷宗,2018(10):254-255.
[8]陈博娟.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50-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