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为信息依据,分别从研究背景等多个角度对我国近年来专家学者关于“大类招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提炼,最后根据分析所得对大类招生现状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字:大类招生;研究进展;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李越洋等.大类招生改革研究进展与展望[J].教育现代化,2019,6(14):30-33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General Enrollment Reform
Li Yue-yang,Yao Yi-fang,Wu Jian-ting,Qin Hong-jun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cnki.net,this paper analyzes research literatur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General Enrollment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directions.Then,based on the analysis,raises the prospect of the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General Enrollment.
Key words:General Enrollment;Research Progress;Prospect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的高潮时期,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提出改革方案,使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以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被初步确立,在此背景下,众多高校积极实行“大类招生”的招生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大类招生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大类招生模式,即以“大类”为重点,以学制标准分类,设计不同的录取、教育方式和就业指导模式。本文以现有文献为范本,综述大类招生模式的背景、优劣势、相关问题及对策,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展望。
一 高校大类招生研究内容分析
(一)高校大类招生背景研究
1、大类招生是迎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必然选择
19世纪50年代后,各国世界名校(例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都不再进行专业招生。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建设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下,我国高等院校积极进行院系调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急需专业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要按照同一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学习要求进行培养,造成了我国教育体系的缺失。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等学府提出了“加强教育,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自此高校按专业录取学生并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被打破。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整体优化,适应社会对新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积极实施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领域广阔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中窄口径、专业滞后、综合素质欠缺等弊端。
在大类招生迎合世界潮流的观点方面,主要的文献观点有:吕慈仙(2007)在其论文中提出,在一些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他们的本科阶段前3至4年没有急于选择专业,而是全部都要学习知识面广泛的基础性课程,等到高年级再自由学生选择专业。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了解自己今后的目标和方向并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度学习,实现了广泛的通识教育。集中观察世界高等学府的学科教育和专业改革,显示出两种趋势:一是学科互相交叉,整体向着综合性发展,不再明确的区分文理科,专业与专业的分界线淡化,人才培养不再单一;二是学科建设内涵向加深基础和高科技领域发展,这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严格划分专业界限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完全不同。[1]李志仁(2001)认为,国际上各大高校纷纷实现教育改革,其大体方向都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几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大类招生就是迎合世界潮流进行的一次教育改革,对中国有着深远意义。[2]
2、大类招生是现代经济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随着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整体优化,适应社会对新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积极实施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领域广阔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中窄口径、专业滞后、综合素质欠缺等弊端。
吕慈仙(2007)认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高校配合经济进行的人才培养都是以“按计划统一招生,按计划专业培养,按计划对口分配”的原则设定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的推动了当时的经济,为国家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教育方式需要俱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不适合当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接受知识经济时代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需求了。[1]
自1980年我国本科专业设置多达1039种到1998年修订后的249种,使高校的专业口径大大的拓宽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大类招生积极迎合现代经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类招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在大类招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方面,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多方面的想法。李志仁(2001)认为大类招生使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的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多途径的教育发展,能够为市场经济输送更多样的人才。[2]卢燕(2009)则在论文中表示,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单一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20世纪是强调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各大高校应该按照“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教育思路,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建立大类招生模式。[3]
(二)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现时我国各大高校实行的“通才教育”的一个改革,是指在全国高考结束后高校进行招生录取,不再按照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来招收学生,二是把相近的学科专业门类合并,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收学生。在这个招生基础上,低年级的学生在学科范围内进行为期两年的基础性课程教育并取得相应的学分,等到上升到高年级时再根据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成绩与兴趣进行专业分流,按后续的专业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学习直至毕业。罗晓甜(2011)在论文中提到世界各大高等学府进行学生培养的方法。哈佛大学提出在本科生进行主修课学习之前必须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科各个方面的了解,掌握不仅要掌握人文学科,也要具体了解自然科学。[4]哈佛校长博克(1896)(Derek Bok)也提出:“本科生应该主修(major)一个科目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的学科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同时,世界几大著名偏理科类大学,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都要求理科学生在大学里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大类招生是符合市场人才性变化需求,符合实际的教学改革。
(三)高校大类招生优势研究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改革为学校与学生都带来诸多益处,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意愿、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和效率、迎合我国教改需求等。韩建民(2010)认为大类招生具有制度优势:1、大类招生能够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2、大类招生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当代社会发展迅速,这对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提出挑战,大类招生可以促进学校建立综合的学科体系,缓解教学资源的短缺。大类招生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5]黄兆信(2004)通过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大类招生成果进行实例分析,认为按文理大类招生符合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大趋势,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先对学生实行1~2年的大类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有效延缓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压力,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更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做到按需培养人才。[6]吕慈仙(2007)认为“按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大类招生的院校区域、学科类型、院校类型进行分析,认为“按类招生”更加尊重学生选择意象,并且缩短了专业选择和就业的时间,有利于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1]杨红霞(2016)以本科生多元录取制度和博士研究生的“申请-审核”制度为例,论述了构建大类招生培养新机制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必经之路。同时通过构筑尊重学生意愿的自由转专业制度,学生的成长空间将进一步提高。伴随着教育模式的创新多元化,将有效促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7]张永强(2017)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查、走访观察以及结合教学实践中切身体验,认为大类招生进行专业分流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学生以“专业无知”进行志愿填报的现象。由于学生在高中之前对专业了解学习普遍的片面性,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与认识严重不足,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自身的合理审视,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而在大类招生模式下,这样的情况得以改善,在提升生源质量的条件下,对高校资源整合进行优化,迎合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8]
(四)高校大类招生弊端研究
但各大高校在探索大类招生模式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招生分流计划不够合理、对于新模式缺乏适应机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主要观点有:唐苏琼(2009)认为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志愿与学校客观条件冲突、分类方法模糊、难以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及成果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学生志愿的前提下,学校如果不实事求是的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因素,极易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9]苏春(2014)从大类招生对新小专业的影响出发,借助直方图分析了某校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绩点情况。他认为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分流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计划缺乏顶层设计、专业跨度过大、各专业与学科之间不协调等,会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带来挑战。[10]洪盛志(2014)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风建设情况,认为大类招生模式会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及学风,造成学生对分流前专业认同感不强,并带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主要实行的是“3+5”专业分流模式,即在前三学期不分专业实行通识培养,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打乱原有行政班级重新编制。由此造成学生对于专业学习时间短、认识浅,并且由于不重新分配宿舍,同宿不同班的现象十分普遍,并可能带来教学资源的分配失衡。[11]而高红梅(2015)也以基于理工学院学风建设,认为分流模式下高校面临着学生专业不适应和教育资源在优劣势专业分配不均的问题。新的招生分流模式实行后,从社区到专业学校,普遍缺乏应对机制,难以应对学生们学习的新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模式下学习节奏明显加强,在没有新的同学间互助模式的前提下学习明显吃力,对于专业的不适应也让学习过程面临困难。而各学院间专业分流后,各专业冷热程度差异较大,优势专业教育资源面临缺乏,无法满足学生教学需要,弱势专业学业困难也缺乏有效的帮扶机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12]张永强(2017)以专业分流成绩折算公式为切入点,认为仅凭成绩进行分流的模式存在不公平,并且分流时间也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会有所减弱。专业分流时普遍按照高考分数作为基准,但各省市高考难度不同,分值不同,即便有换算公式也很难保证完全公平。而专业分流通常是在学生入学后1~2年进行,但部分学生已经在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准备考试或积累实习经验,因此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可能缺乏精力与时间,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可能会有所减弱。[8]
(五)高校大类招生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面对大类招生实践过程中体现的诸多问题,不同学者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边士洪(2006)对于教育资源不足与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提出了建议,认为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开创适应自身独特的“大类”模式,同时深化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改进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导师制、建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动态分流制度、建立教师奖惩制度等。[13]李斌(2012)对于当前大类招生模式缺少精英化培养措施给出了建议,以高考成绩、学校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内部学科与院系间关系作为逻辑链,提出高校应首先共同推进大类招生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设置与大类招生模式相匹配的专业院系体系。在把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相分离的同时,利用政策和经费杠杆平衡生源结构,以此落实大类招生精英化培养目标。[14]刘春桃(2014)通过研究美国文理学院独特的教学模式,即坚持以文理教育为主而较少涉及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坚持精英化的本科教育而较少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和小规模办学等。提出了我国应借鉴其经验,首先在大类招生高校低年级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并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选择专业。同时实行学术导师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侧重不同的专业化指导。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并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灵活多样与选课机制弹性。[15]巩曰光(2017)则从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历程切入,认为高校应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重视专业群的培养。通过首先提高学生的通识知识水平,再教授学生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方式,培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并执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素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综合水平。[16]
二 高校大类招生研究总结及展望
通过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见近年来高校大类招生现状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文献数量方面,关于大类招生现状文献近年来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可以推得对于大类招生模式的研究已经由现状分析逐渐向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建设及人才分流方式上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类招生改革近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对于文献内容方面,即使众多学者对于大类招生的优劣势、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内涵上达成统一,均认为大类招生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当代社会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对于大类招生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设置、学风建设、专业选择等问题,认为高校应该根据自身面临的问题发展独特的招生培养模式,做到培养机制灵活多样,并设置配套的分流与评价制度,提高教师及学生素养。
大类招生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创造本科人才的改革趋势和最佳选择。大类招生录取后,先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在对专业知识产生了质的认识后,再按需选择专业。这对学生是一个福音,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方式和教学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挑战。但是,大类招生的改革在大多数高校尚未实现真正的效果。因为大类招生的改革程序复杂,且课程多样化的组织困难以及专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虽然有名校的领头羊作用,但是实际上尚未推行至全国各大高校。为此:一是教育局要大力推行大类招生,积极进行大类招生的宣传工作,通过讲座、媒体报道、问卷等相关形式进行大类招生知识普及。同时监督学校进行大类招生的建设工作,从上到下的推行大类招生改革,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人心。二是学校要积极进行大类招生的建设工作,保证课程设置保证制度,保证学生能接触足够的基础知识。健全教学质量的监测方法,要提高教授授课质量,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价等。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后情况反馈制度,通过毕业生学习生涯以及就业生涯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教学上,以及时改进不足。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65-68+78.
[2]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2):1-2.
[3]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01):95-98.
[4]罗晓甜.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256-257.
[5]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04):89-91.
[6]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45-47.
[7]杨红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成果述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1):48-52.
[8]张永强,杨辉,张亚娟,李翠霞.大类招生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基于东北农业大学的个案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6):32-33.
[9]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10]苏春.基于案例的大类招生政策对新小专业办学负面影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S1):201-205.
[11]洪盛志,李金.高校“大类招生”影响学风建设的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68-70.
[12]高红梅,吴蔚,周慧恩.大类招生背景下理工科学院学风现状及对策——基于上海大学学生自我管理学业促进平台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05):83-86.
[13]边士洪.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6(05):78-79.
[14]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11-16.
[15]刘春桃,柳松.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对我国大类招生高校本科教学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4(02):117-120.
[16]巩曰光,梁广.高校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2):168-170.
[17]朱旺生.适应对口招生改革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应用型地方高校农学类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16):1-3.
[18]徐国盛.挖掘潜力,做好专业准备,全力迎接高考招生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3(08):164-1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