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国工匠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10:29: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产业人员队伍、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实践育人中,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故此,本文主要以大国工匠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研究与实践,进行以下几点分析,以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职业院校;工匠精神;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赵新亚.大国工匠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5):4-6.

一 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针对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对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1]。

        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行动纲领的提出,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正在向高端、智能、优质阔步迈进,而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而我国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队伍中,高技能工人员仅占5%,初级工和中级工人员比重达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更为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技术队伍中74%的进城务工人员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0%以上的人员未受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非公有制企业及小微企业中,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2]。在此严峻形势下,建设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产业人员队伍、培育更多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已是迫在眉睫。

        “大国工匠”的打造,“工匠精神”是重要因素,而重振工匠精神,培育优秀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理应是先锋。职业院校秉承以人为本,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深深地刻入学生心中[3]。

二 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技术人员在从事自己专注的领域中研发或加工的产品时全身心投入、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将技术视为艺术的精神理念;而将这样的技术人员称为工匠,即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

        工匠精神引领我们从三个方面思考,即思想、行为和目标。工匠精神要求技工身处岗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过程,持续专注,开拓创新;工作结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4]。工匠精神是一种以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的心境,坚持从容独立、踏实务实的状态,追求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韧劲的从事态度。因此,工匠精神决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它只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与工作状态,而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与工作状态。

\

 
三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推动职业院校校企融合,建立现代学徒制度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能有效地突破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的瓶颈是实现质的改变的关键点,而突破这些瓶颈的最有效措施即为效期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将传统的企业里师傅带徒弟模式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充分融合,以服务社会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二双”(双重身份:学生、企业员工;双导师: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六共”(共定培养方案、共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评价)、“一交替”(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一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5]。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在教师与师傅对学生与徒弟的教学中,将岗位的内在精神熏陶心理传递;在师生共同工作、共同讨论与钻研的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及行为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从心底接受内在精神,充分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现代学徒制为企业名师巨匠与学生提供了建立师徒关系的平台,为企业师傅提供了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机会,通过它,企业师傅教会了学生干活的技巧,培养了学生对技能的专注性,对职业的敬畏感,对品质与质量的责任感,真真正正让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6]。

(二)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的首要资源,职业院校教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立足岗位、尽己所能所学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培养,注重培育他们储备未来大国工匠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的教育方法,立足讲坛,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加强兼职队伍建设,从企业选取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师、遴选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参与教学、与学校开展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建立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能工巧匠构成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7]。

(三)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调研,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精神的学习,主动吸收企业文化元素,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图片展览等形式完善校园文化走廊,引入企业典型的工匠作品完善校园标志物显示,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使学生身处一个“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创新伟大”的文明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意识引领作用[8]。同时,围绕着祖师爷鲁班、厨师庖丁等古今中外有名气的工匠人物、合作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展开演讲、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比拼等活动,组织观看宣传工匠精神的节目,为学生营造一种“尊重职人、崇尚匠心”的精神氛围,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职业教育在变中求生存,促进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职业教育变化快,就像普通教育中的数学公式、化学反应、物理现象等理论性知识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方面中的变革也仅停留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教育内容并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职业教育课程比普通教育课程多增添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因此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材都应该追随专业的社会发展。基于这种现状职业教育势必要进行改变:

        1.职业院校领导针对院校顶层设计的改变。学校的顶层设计关乎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在新形势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人才标准都要与当代的社会产业特点相互结合,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可预性的眼光和部署战略,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现代职业院校应该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进而在设计院校顶层目标时,要将“活”字合理运用与体现,同时还要加强注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专业发展建设要充满活力,突出专业的发展性特征;学生要充满活力与斗志,突出专业的实用性特征;职业院校管理也要注入新鲜活力,突出管理的有效性特征,才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2.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的改变。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单单只是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走进工厂、车间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够成为专业具有影响力的当代工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专业知识内容,突出专业的实用性特征,契合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教育观念,才能满足市场的根本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水平。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成为专业知识的讲解者,工厂实践操作技术的领头人,才能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3.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当代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职业院校应该跟随产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现如今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知识体系逐渐走进职业教育中。因此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也要做出改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培养,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作用,同时还要摒弃过去传统的知识内容,才能加快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变革的进程。

        4.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变。当前,职业院校应该与社会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入,使职业院校既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又有着工厂化的教学模式。现阶段,大多数职业院校都被各个因素所束缚着,限制职业院校办学的主权。因此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积极将公司制的运作方式融入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中,这样学生可以在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契合工匠精神教育理念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引进工程、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本校的专业课程技术指导员,真正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达到学校与企业、工厂共同合作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积极作用。

\

 
(五)珍惜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性。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以及大学毕业生,甚至还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又或者在社会工作几年重新返回学校读书的社会人员等。其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目标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专业知识是被其父母逼迫的,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端正学习的心态,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抱有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尽管这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进程,但是学习上并没有用心去学;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存在自暴自弃的意识,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所淘汰的人,这部分学生常常存在自卑的心理,自信心过于缺少;少部分学生将走进职业院校学习专业知识,看做是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等。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年纪、家庭教育、综合素养、人生追求等都各不相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没有人生追求奋斗目标以及学习目标,缺少学习兴趣与责任担当,使学生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方面过于得过且过、纪律方面松弛散漫、生活方面个性张扬等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职业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基于此种问题现状,职业院校教师仅在短短的二至三年的时间内,要将这些学生教育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青年,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的任务艰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但是却也是光荣的事情。因此,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让学生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进而运用情感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勤奋的精神,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并结合德育教育内容逐渐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内涵,让学生敞开心扉,正确的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是必要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而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获得学业上的收获,不要惧怕劳累辛苦,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正意义。职业院校教师教导学生不要只片面的看到别人成功的结果,更是要看重成功背后的付出,只有克服一些学业上的困难,才能够使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锻炼自身的技能水平,使学生自己有追求、有责任、有价值的大国工匠,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未来发展,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促进作用,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变革。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要积极地发挥“工匠精神”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通过有效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挖掘得更深,渗透渠道拓展得更宽,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2):165-168.
[2]葛晓娇.浅谈“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J].高考,2016(30):189.
[3]梁平李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83-84.
[4]张娟.浅论职业院校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8(4):36、40.
[5]刘占山.把工匠精神刻入职校学生的心中[J].中国教育报,2018(6)7-8.
[6]钟苹黄浩伶.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17(23):119-120.
[7]李光王慧.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J].知识经济,2017(19):76-81.
[8]李俊.论创新创业与职业教育中的相关问题[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8(1):18-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