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以“水”命名的经典之作,因此笔者认为“水”与《水浒传》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本文试图将《水浒传》文本作为出发点,以“水”的意涵与《水浒传》的故事构造及其与人物命运的关系从八百里水泊中“水”的意涵、宋朝社会普罗大众中“水”的意涵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水”的意涵等三个层面进行初步探讨,力求在追寻意涵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水浒传》作者对北宋末年整个社会面貌及对其人生与所创作的人物命运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水浒传;水;意涵;探讨;文本
本文引用格式:呂博.《水滸傳》中“水”的意涵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19):155-156.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中成书时间最早的长篇小说,在艺术创作上也受到众多古今名家的赞许和激赏,鲁迅先生就曾称赞《水浒传》的语言极具典型性,能够反映出每一个人物各种的身份和性格,认为其语言比文言文更能够传神达意,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诚然,《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确实能使人有观语辨人的亲临其境之感,但笔者发现《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除了在人物语言的锤炼上颇见功力外,在一些物象的意涵塑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些意涵甚至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及作者创作的心态,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推测都有一定的密切关联,这些意涵仿佛是打开作者心扉的一串密码,掩藏在物象当中。而在众多相关物象中,“水”的意涵最为丰富繁杂,因此笔者尝试以“水”的意涵与《水浒传》的故事构造及其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 八百里水泊中“水”的意涵初探
依照文本,《水浒传》中的描述的水泊梁山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是一个与陆地分隔的神秘地带。而且想要去水泊梁山的人是要费尽周折才能到达,如《水浒传》第11回,林冲上梁山都要先由梁山上的头领朱贵带路“坐船渡梁山泊,在金沙滩上了岸,再转将过来,见座大关,二人进得关来,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靠着山口,才是正门”,去梁山必须经历重重关卡,路途险阻。而“水浒”两字最早出自《诗经》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原来是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历经千难万险沿着西水越过梁山才来到了中原地区,可见从古至今,这片水域一直是与中原地区阻隔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水”也仿佛是那些仁人志士得以与腐朽黑暗的大宋王朝撇清关系的重要屏障,在这里他们可以整日举杯畅饮、大快朵颐,不必担心自己的领地被宋朝来的军队攻破,整个水泊梁山因“水”而变得固若金汤。如《水浒传》第78回,高俅奉旨为兵马大元帅,调集10个节度使,统领13万军马,建造数百艘“大海鳅船”进剿梁山泊,也没有攻克坚不可摧的梁山泊,“水”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水”似乎具有更深刻的意涵。《道德经》里对“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是世间最公正的存在,它从不与万物相争,是极其纯净无瑕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用它光亮的本身宣扬正义的伟大,揭示邪恶的渺小。
二 宋朝社会普罗大众中“水”的意涵初探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北宋末年,宋仁宗后期到宋徽宗的整个北宋社会是极其黑暗腐朽的,尤其到了宋徽宗时期,皇帝只顾享乐游猎、爱好蹴鞠,少理朝政,因此当时社会动乱不堪,民不聊生。《水浒传》的一开篇就把这件事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叫张天师的人,误把天罡地煞一百单八颗恶魔放走,从而导致后来的天下大乱。但北宋末年的社会动乱,其实是源于北宋统治当局的荒淫无道,整日耽于享乐,因此,才会产生后来的“被逼上梁山”的一百单八条梁山好汉。因此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人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把君王比作船,把他的臣民比作水,正如《荀子·王道》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言外之意是说君王与臣民其实是船和水的关系,如果船坏了漏了一个大洞,水就会将其淹没。从这个角度看,北宋时期的广大民众也是载“舟”的“水”,他们其实是希望自己的“舟”能永远坚挺、健康、稳健地向前航行的,然而“舟”在航行的途中偏离了航道,又触碰了暗礁,可谓千疮百孔,同时船上又超负荷地载满了过量的货物,这个船想不沉是很难的。《水浒传》第11回的林冲雪夜上梁山就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当然,梁山好汉当中大多数的英雄都是因为“官逼民反,而民不得不反”而最终走上去水泊梁山的路的。其实他们大多数还是希望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好重返中原报效朝廷的。如《水浒传》第60回宋江放走高俅,第89回宋江苦劝宿太尉回朝廷传话愿意招安等章节都很清晰地表达了“水”欲载“舟”的诉求。甚至到这些仁人志士在招安之后,明知朝廷欲与加害,仍寄希望于朝廷能回心转意,寄希望于国家能长治久安,默然饮下毒酒,壮烈殉国。这种“水”对于“舟”至死不渝的情怀,似乎暗藏着“水”的另一种意涵:“忠义”。正如《水浒传》的全名为《忠义水浒全传》,《水浒传》中的仁人志士只是北宋社会千千万万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他们忠肝义胆,甘愿为祖国洒下最后一滴血的精神应该值得赞颂,这应该也是他们不选择“覆舟”而选择“载舟”的原因所在吧。
三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水”的意涵初探
梁山好汉中绰号中与“水”有关的,天罡星有4人,分别是及时雨宋江、混江龙李俊、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地煞星有7人,分别是圣水将单廷珪、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旱地忽律朱贵,再加上水性好的阮氏三雄,一共是11人。这11人从出身来看,只有宋江和单廷珪原来做过官,其余众人都是平民。而从他们的结局来看,大体分为三种,其一为征战阵亡及途中病故的英雄好汉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有6人(其中单廷珪、张顺、阮小二、阮小五为战死;张横、朱贵为病死途中);其二为征战归来被毒死的英雄好汉,1人(宋江征战归来被赐毒酒身亡);其三为征战途中没有伤亡的英雄好汉,有4人(其中李俊、童威、童猛是征战途中称病离开队伍;阮小七是征战结束后离开队伍)。纵观这11人,基本上已能反映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整体风貌。其实从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出身来看,也是平民出身的人占到大多数,官吏出身的人是少数,和11人的人员比例吻合;同时梁山好汉中也并不是都倾向于被招安,对于招安有一小部分人是有保留意见的,如《水浒传》第90回,李逵因朝廷来负责招安的宿太尉的御旨中用词过于不敬,当场撕碎御旨即是明显例证。因此这11人中的4人基本上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心理,但是他们不是不想被招安,他们也希望重返家园。只是因为他们已对当时那个朝廷彻底的失望了,如李俊等人最终选择了出海,甚至还有人选择了出家(如鲁智深、武松等)。而宋江则代表了那些坚定相信朝廷会有河清海晏的一天的一部分英雄好汉的代表,如《水浒传》第119回,当宋江得知朝廷赐给他和他同伴毒酒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也是不要反抗,用默默承受来唤醒朝廷的良知,甚至是他害怕李逵闹事,欺骗李逵喝下了毒酒。这样的好汉在《水浒传》中也有一些,宋江是他们的代表。因此,笔者认为“水”在这11人中似乎也有其深刻的意涵。唐代诗人韩溉曾有诗云:“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说的其实就是“水”的灵动多变的意涵,当大浪翻涌时分,有的水流会“高截碧塘”耿直不二,有的水流可能会“远飞青嶂”另寻归途,这或许也是作者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一种无奈。同时,苏轼在《浪淘沙·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凸显了“水”的另外一种意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由“水”所组成的巨浪会把所有的英雄好汉统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梁山好汉所泛起的这些小浪花,无论成败贵贱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无存。笔者认为作者可能也会在写到《水浒传》的最后时刻想到“水”的冲刷一切、淹没一切的意涵吧。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水”的意涵应该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存在。在追寻意涵的过程中,可能不仅有作者对北宋末年整个社会面貌的详细探究,也有作者当时在创作《水浒传》时对人生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水”的意涵或许只是《水浒传》众多意涵中的代表,更多其他物象的丰富意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沈伯俊.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
[2]朱明秋.《水浒传》中三个有争议问题之我见.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二期.
[3]王佐槐.谈《水浒传》的题材与主题.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
[4]陶柯.《水浒传》主旨新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7年第二期.
[5]何建洋.《水浒》主题多义探微.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
[6]宋浩庆.试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四期.
[7]欧恢章.《〈水浒传〉主题的多元与主元》.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
[8]韩晓谅.《水浒》主题新解.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二期.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