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高校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综合实验》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药学综合实验》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农药学综合实验;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可行性
本文引用格式:车午男,纪明山,李修伟,等《.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教育现代化,2019,6(15):36-38.
当前的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培养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卓越、专业综合素质强的全方位发展人才[1]。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与独立能力成为了我国各个高校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笔者根据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农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高校教育要求,分析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农药学综合实验的定义和内容
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是植物化学保护方面的专业配套实验教学课程,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如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分子毒理学研究方法等,发挥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长时间以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农药学综合实验是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组成员在植物化学保护配套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农药学领域各个实验环节合并为农药学综合实验[2]。农药学综合实验旨在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主要的农药剂型加工及质量鉴定方法、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毒理学研究方法、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等[3],借此来培养本科生在农药学方面的多种实验与实践技能,强化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材为目标,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4]。
二 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未开设农药学综合实验前,农药相关实验均为植物化学保护配套实验课程,由于理论课授课时间与实验课授课时间无法一一对应,导致学生还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就开展实验课程或者理论课程已经讲述完很久才开展实验课,学生无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生产与科研中。并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由理论课教师教授实验课程,课程内容较分散也使得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开设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后,本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组和负责人,将农药学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旨在形成全方面覆盖农药学相关领域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在农药学领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实现了师资力量的优化与课程设置的优化。
然而,随着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开展,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逐渐暴露出部分问题。首先,由于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本科生在大二下学期就选择了专业方向,且多为植物病理学方向[5],因此,在本科生的课程选择上多偏向于植物病理学,而很少涉及农药学、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化学合成等农药相关课程,绝大多数学生仅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缺乏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基础,甚至对于农药剂型加工或者农药残留等领域的专业词汇及基本理论毫无了解,这给实验课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次,从实验内容上看,课程改革时修改的教学大纲基本沿用了原有植物化学保护配套实验课程内容,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较为传统,并未融合农药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也缺乏新的农药品种。从实验性质上看,大纲中所包含的实验内容大多是针对剂型加工与生物测定方法,如可湿性粉剂剂型加工及质量鉴定、乳油质量加工及质量鉴定、水生生物生物测定等,实验内容相似,实验方法单一,使教学缺乏活力,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综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不利于高校全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6]。
此外,该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此时大部分本科生已将精力放在考研与就业等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态度并不稳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
鉴于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其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期完善教学大纲,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农药学领域的相关技能。
三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鉴于修改课程大纲的宗旨,农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应具备以下特点:实验内容具有复合性、实验手段具备多样性、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学生培养具有全面性。
农药学综合实验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植物化学保护、农田杂草学、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课程的实验内容,而应根据实际应用将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能够体现农药学领域相关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实验课内容。这样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本课题组已经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开放性教学的初步探索,实验教学的开放模式从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内容等三方面展开。①教学时间上,实验课程的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段,而是面向学生全天开放实验室,在与教师交流实验方案,准备好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可随时进行实验操作。②教学地点上,不局限于实验室,实验田、实验室、虚拟教学平台等均可成为综合性实验课的教学场所。如药效实验可以在田间进行,观察药剂在田间复杂的自然条件下的药效;部分不适于在实验室与实验田开展的内容可通过虚拟教学平台来进行展示[7]。③教学内容上,应根据农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可适当加入农药分子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等相关实验内容。任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应讲授领域内生产应用与科研成果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了解行业相关动态及发展趋势,并为学生积极创造科研训练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与操作的积极性,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优良的教师队伍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科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师资力量分布合理。其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5人,与国外学校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及农药学各领域,有多年从事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生物农药、农药合成、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近三年,我校开展了人才引进工作,一批思维活跃、积极肯干的青年教师的加入也为实验教学带来了有活力的血液,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中坚力量,为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院大力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虚拟教学平台相结合,采用最先进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三)依托重点学科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科学学科作为辽宁省重点学科,以植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药创制学术创新团队为依托,拥有国家农药残留检测资质,适合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积极接触农药学科科研最新进展。学生在完成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还能了解专业领域的科研动态及科研方向,及时掌握科研前沿[8]。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在实验内容上实行开放模式,在教学实践教学地点上也实行开放式教学,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仪器使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 稳步推进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对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进行学习,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使学生的综合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基于植物保护人才培养工作中开展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新时期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相关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需求,尝试从以下角度对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加以探究:
(一)优化农药学综合实验实践教学内容
沈阳农业大学设置的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一般在植物保护专业第三学年下学期开课,此时处于大三阶段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植物保护专业相理论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普通植物学、植物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基础知识,而刚刚接触植物化学保护方面课程内容,对于农药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够具体透彻,并且植物化学保护方面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农药相关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如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生物测定、农药残留检测以及农药分子毒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具体、完善,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遇到障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究[9]。在此情况下,按照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相关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并综合考察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添加新的实验教学项目,对教学内容加以优化,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在对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按照实验内容的差异可以将实验教学划分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以及创新型等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并按照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实施多元化的解析和阐释,使学生能通过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如针对农药加工方面涉及到的不同剂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环节讲解不同剂型的优缺点;在农药生物学测定方面的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则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测定的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适用类型,便于学生未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农药毒理学实验教学环节,则要重视讲解和阐释酶活力测定实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如此,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模式加以革新,教师就能在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学习活动中参与实践学习,亲身了解实验原理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明显的提高,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奠定基础。
(二)构建开放式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
在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中,传统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他们统一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并且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部分学生无法空余足够的时间参与农药学综合实验相关内容的学习,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难以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活动的情况下,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的作用也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实践中,要构建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争取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使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参与实验学习和训练,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方向等对实验主题加以选择,在互相交流中完成实验项目。如此,借助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的作用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明显的增强。
(三)创新实验成绩考核评价方法
在推进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验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等加以调整,还要配合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设计创新等能力进行考核,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评价,避免片面性的评价造成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形成错误的认识,影响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挖掘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平台,确保学生在参与农药学综合实验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明确自身专业学习和发展方向,并且在此基础上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将取得更为显著成果。
五 结语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需要探索与经验的累积。就沈阳农业大学农药学综合实验课程而言,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学科现有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并采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一定能总结出适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农药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苗丽.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品质[D].河北大学,2007.20-23
[2]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14-15.
[3]魏松红,纪明山,谷祖敏,祁之秋,王英姿,张杨,李兴海.农药学方向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C].第十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2008.35-36
[4]陈阙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0-41
[5]魏松红,纪明山,张杨,王英姿,谷祖敏,李兴海.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10(1):62-64.
[6]车午男,李修伟,何璐,等.《农药学综合实验》开放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5):49-50.
[7]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贵州大学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C].第十四届全国农药学科教育科研研讨会暨赵善欢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讨论会论文集.贵州大学,2014:29-29.
[8]李保同,熊忠华,熊件妹,等.《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C].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江西农业大学,2012:11-13.
[9]魏松红,纪明山,谷祖敏,等.农药学方向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C].第十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沈阳农业大学,2008: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