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满足地方院校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已逐渐成为地方院校追求的目标。地方性师范院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转型,必须加强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文重点围绕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地方性师范院校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言献策。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教学改革;地方院校
本文引用格式:唐存多,等.浅谈地方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09):13-16.
Study on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Bio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TANG Cun-duo,SHI Hong-ling,YAO Lun-guang,KAN Yun-chao
(He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Insect Bio-reactor,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Abstract:To meet the demand of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nd lo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i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arget of local university to culture persons with higher level of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Due to various restrictions at local normal university,onl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could be perfectly achieved.In this paper,we focused on the necessity,possible problem and feasible resolution for bio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y,to offer advice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Bioengineering;Professional degree;Teaching reform;Local university
2009年教育部发文下达了增加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社会水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1]。同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地方高校的转型升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迄今为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种类已增至40余种[2],其中工程硕士规模最大[3]。
生物工程学科是由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与新能源、新材料及微电子并称未来科技发展的四大支柱学科[1]。笔者所在的南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是一座极具办学特色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生物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也有着丰富积淀。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及地方院校转型升级的春风吹拂下,2011年我校有幸获批为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顺利招生。学校也以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工程相关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结合我校相关支撑学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精细化培养与管理体系[4]。
一 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
地方性院校始终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使命。生物工程相关产业涵盖了医药、食品、检验、环保、农业等领域,产业相关集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5]。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必然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6]。同时,培养好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也能促进地方院校的转型升级,增强地方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促进地方院校的转型升级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类院校定位相对明确合理,而许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的本科院校呈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都存在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本科办学经验不足而出现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转型升级逐渐成了众多地方性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和不二选择。应用型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其主要特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最多的也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是将地方院校转型升级的美好愿望带入到实际行动中来,通过培养生物工程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院校的转型升级。
(二)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
生物产业是正在快速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健康、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已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的产值能够达到8~10万亿元。生物产业在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先进的生物制造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制造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物产业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匮乏,这制约着我国由“生物产业大国”向“生物产业强国”的转变。而地方性师范院校往往都地处三四线内陆城市,这些偏远地区往往更加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因此,这些地区想要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得自己造血、自力更生,充分整合并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去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性院校以面向区域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努力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为地方生物产业的发展输送高层次的人才,缓解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局面,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升级。以努力培养高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手段,地方高校的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 地方性师范院校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面临的挑战
(一)地方性师范院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性师范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条件及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研究生生源情况本来就不容乐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更是持续下降。尽管经过不断的努力,地方性师范院校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往往在考研的时候都会选择去更高的平台深造,很少会有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更不用去考虑会有更高水平院校的学生来报考。因此,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录取情况一直存在一志愿录取率极低,专业对口情况极差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所在的学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每年录取的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学生不会超过50%,这种情况给培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二)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动机多样化
正是由于地方性师范院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招生过程中的选择余地较小,导致了研究生入学动机的多样化。地方性师范院校所招的研究生中,真正能够潜心于做科学研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的入学动机要么是为了评职称来混一个文凭,要么是为了跨过某个事业单位招聘的门槛来混一个学位。这部分人基本都是过着得过且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但自身不能潜心学习、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的风气,阻碍了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及科研条件相对不足
地方性师范院校大多是近几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且过去一直都是以文理科教学为主,与其他重点院校相比,在工科方面,不论是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科研条件基础都相对薄弱。在学科建设方面,更是缺乏博士点的建设。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升本后的确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浪潮。近几年这些院校也大力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增添了许多大型的教学、科研设备。但是,由于在工科方面缺乏长期的积淀,在引进人才和增添设备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人才队伍梯度建设欠缺,现有的各种资源没有有效的实现整合。在过去,地方性师范院校一直都是面向地方需求以培养高水平的师范生为主要目标,缺乏工科教学方面的探索实践和经验积累。尽管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离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社会对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了解和认可度较低
在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起步较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相对较少[7]。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工程硕士更侧重于工程应用。而地方性师范院校一般都是由以前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也一直都是以培养师范生为主的院校,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在许多社会人士的固有印象中,地方性师范院校是不太可能去培养,也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缺乏对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程硕士培养的了解,对我们培养的人才认可度也较低,这个局面也急需我们在日后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去改善,不断提高培养的质量,逐步树立自己的口碑,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三 提高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地方性师范院校研究生生源情况堪忧,专业对口情况较差,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人才梯队,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的确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正是因为专业对口情况差也体现出了学生的学科背景丰富多样,容易在交叉学科方面做出成绩。另外,也正是因为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才带了教师队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所招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除了部分具有生物学背景,其他大多来自于化学、计算机和物理方面的学科,他们各自可能具备较好的化学、计算机和物理学背景。如果将他们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再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师资队伍基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分别在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物理学等方向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也是彰显现代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地方性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大力宣传“双师型”教师的先进事迹,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实现院校内部的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此外,在提升自身教师队伍能力的同时,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优化校外导师的队伍结构,对校外导师聘期内的指导工作进行适当的考核与奖励,提升校外导师指导的积极性,切实落实校外导师的合作指导工作,以此充分保障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足够的校外生产实践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出“召之即来,来之即用”的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实训
在各种困难的挑战下,地方性师范院校要想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可度,学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革新常规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不惜成本增加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努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实践课的训练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新生入学明确研究方向之前,统一组织新生进入各类企业见习,让学生在了解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研究兴趣,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托找准研究的切入点。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
(四)紧密对接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地方性师范院校所处的三四线城市往往缺乏地域优势,对高层次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处在这些城市的生物工程相关的企业往往也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困境。地方性师范院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对接,结合企业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解决地方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样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南阳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地域偏僻、交通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外面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来南阳发展。而南阳又有着许多生物工程相关的大型企业,例如天冠、牧原、宛西制药和赊店酒业等,这些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生物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若我校能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对接,在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联合办学,设置“天冠班”、“牧原班”及“宛西班”等面向企业需求的特色化班级,实行“订单式”培养,定能缓解地方性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困境,解决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程硕士就业难的难题,促进地方性师范院校的转型升级,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添砖加瓦。
(五)尽早选好“领头羊”,对学生要恩威并施
围绕提高地方性师范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除了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之外,指导教师也需要做出自己的努力。鉴于地方性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动机多样化,真心能够潜心于做科学研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是“各怀鬼胎”,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发现好学、上进的学生,尽早选好“领头羊”,在学生中树立正面的典型,形成一个好的求学氛围。对待一些动机相对复杂的学生更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把学生当亲人,耐心去引导,逐步将他们带入正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凤奇,庞春颖,宁春玉等.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4(07):108-111.
[2]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90.
[3]文永红,吴小林,齐昌政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5):80-85.
[4]李雪晖,杜丽.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J].西部素质教育,2017(07):110.
[5]庞宗文,阎欲晓,刘海东等.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12(04):159-160.
[6]唐青海.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地方院校转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82-83.
[7]高军,蔡野.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4-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