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科教育课程教学范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种注重“教、学、做”合一的崭新的“学习范式”正在逐渐取代经典的“传授范式”。本文分析了国内本科教育改革形势和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理念,针对目前机制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明确了课题改革的目标,阐述了亟待探索、研究的内容,并指出改革的新颖之处。
关键词:本科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范式;能力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杨连发,等.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0):41-44.
一 国内本科教育改革形势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会、会学,接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信息[1]。教育部在2011年7月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2012年3月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强调要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能力[2,3]。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等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4],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5]。“新工科”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要点: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面向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工程教育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和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面临的重大挑战等问题,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理念及教学目标。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从学习活动场所来讲,传统的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求,学习活动场所应不仅发生在课堂中,还发生在工作、休闲等众多场所;从获取知识途径来讲,网络、媒体、手机等工具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
其次,全球化快速发展给本科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6]:大学根本没有办法将学生在未来所需的一切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而且学校教给他们的许多东西很快就会过时,学生必须学会“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获得能力。为此,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7]。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前瞻性地提出了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应推崇开放式教育教学,学校、生活及社会都是学习场所,教育教学应结合并服务生活和社会;强调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
二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本科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讨论的焦点话题,改革旨在促进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美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以博耶(Ernest L.Boyer)为主席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于1998年发布了名为《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的报告,2001年推出《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2006年又推出《博耶八年回顾:本科教育的十个优秀指标》。博耶系列就美国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提出一系列建议和设想,涉及教学与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8]。重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及研究性学习。博耶系列报告的相继发布引起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强烈关注,直接推动了美国“学习范式”的理论化,为本科教学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逻辑,纷纷采取措施对本科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截止2017年4月,共有104所高校自愿加入“CDIO工程教育联盟”[9]。2016年1月“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在广东汕头成立,有十几所国内高校加入了该联盟,截止2017年4月,全国40所机械类、电气类高校加入了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10]。
2006年1月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C.Bok)出版了著作《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11]。在书中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以及广泛的兴趣等”[12]。
2012年1月,斯坦福大学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要价值的《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的序幕[13]。这是自1993-1994年斯坦福本科教育委员会报告以来对斯坦福本科教育的第一次全面审查。首次倡导和实施“适应性”学习,重塑本科教育目标;通识教育从基于“学科”模式向基于“能力”模式转变;整合学生大学就读经历,从课程学习走入现实生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学习机会,从“有限选择”到“多元选择”[14]。聚焦大学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在哪里学、如何评价、完善和激励本科教学等问题。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SUES报告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风向标。2012年8月,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革命,制造业正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人们想要从事制造业,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15]。这对本科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斯坦福大学认为,要真正使学生具备持久的活力,本科教育目标必须融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即“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创建新的连接,从教育经历中整合不同的元素,去适应各种新环境,为将来不可预期的挑战做准备。
三课程教育范式改革课题的提出及改革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对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和做法,体现了21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之下的课程整合要求,以及信息时代培养创新技能人才的教育诉求,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学习环境,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
(2)重构课程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做合一;
(5)课程学习成效,在于“学”的能力及“用”的能力。
根据国内外本科教育改革研究现状和改革形势,结合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做法,以及我校正在开展的机械类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作,针对目前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6],探索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研究课题,以期达到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改革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以我校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方向的核心课程《模具设计技术》及《模具制造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形式,创新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学习模式;重构课程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内教学模式和主动式、合作式的课外学习模式;创建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指标,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建立起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系。
四 课程教育范式改革课题的探索的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下,将课程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变,将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研究。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形式,创新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学习模式
斯坦福大学认为“学生自由探索,是本科生活极大的乐趣和责任”,而阻碍学生自由探索的因素之一是课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本课题改革的理念是课程教学不囿于教室,倡导课外、校外的自主学习,将课程教学融入生活、社会中;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再也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鼓励学生通过诸多渠道(包括实习、经验等)获取专业知识,促进学习经历的多元化,给学生留下知识的选择权。为此,本课题将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及学习计划,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形式,通过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多元、自主地发现及建构知识。让学生明确怎么学、在哪里学、在什么时间学。
(二)以问题导向的案例导学,探讨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内教学模式
本课题将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成模块,根据模块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典型案例,设计出以课内导学为主的多个教学案例。其次,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构建探究式、互动式的课内教学模式:重构课程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导论、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讲授“必需”而非“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教”与“学”的能力;教学案例以设计任务为主线,将重要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而非按教材章节顺序),清晰地向学生传达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及争论,强化课内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培养独立、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课程知识的深度。
(三)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实训,创新主动式、合作式的课外学习模式
本课题将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设计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以任务导向的方式供学生课外自主实践,获得综合性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检验掌握课程知识、技能和价值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主动式、合作式(小组、团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接受工程教育、接受基本技能训练,从学习的深度走向广度,达到教、学、做合一,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课题的研究任务之一是如何针对培养新要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设计出一些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来自工程实际或能准确模拟工程环境,具有较强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贴近模具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其次,这种主动式、合作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模式进行,必须制订一套营造、引导、指导、督促的举措强化实践过程,促进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及评价方法,突出应用能力及适应能力培养
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形式,将案例导学的课内教学与任务导向的课外学习高度关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使教、学、做合一。在这种课程教学及学习新模式下,对于其学习成效的考核及评价,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17]。因此,需要重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自我评估、学生互评、教师评学、企业评价等)的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基本能力”、“广博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工程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注重“学”的能力及“用”的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 课程教育范式改革的新颖之处
通过重新思考课程教育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摈弃以往局部性修补的做法,改革的关注点不仅指向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更应该教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在哪儿学的问题。课程教育范式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创新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学习模式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案例导学与课外项目实践并重,既注重教师的引导及指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倡导多途径获取知识,把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及知识“用”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秉承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创造型人才
课程教学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由学习知识目标向应用知识目标转变,重构课程目标达成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必需的知识、磨练基本技能、培养协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通过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内教学模式达到基本水平,通过主动式、合作式的课外学习模式,达到高级水平;通过一体化教学计划,促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一体化,促进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挑战和机遇。
(三)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及评价方法
突破传统的单纯知识考核、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重视学习产出,合理地评价和考核课程学习成效。拓展传统成绩单的内容,定量与定性评价并存,建立起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建立课程目标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系;提出多元化(多方评价、含第三方评价)的课程学习质量及成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及适应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真实地反映出学生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六结束语
课题结合国内的教育形势和国外本科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充分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利用我校学科、专业及平台等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推进《模具设计技术》及《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及学习模式的突破性改革:通过开放式教学及学习模式,达到“授之以渔”教学目的;通过整合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训等,实现教、学、做高度融合,达到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的目标;创新课程学习成效考核及评价新机制,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起课程目标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新工科”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延靖,刘辉,董群,等.基于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2016,29(5):694-
695.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成才之路,2015(9):23-25.
[3]刘献君.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5.
[4]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2015年5月8日.
[5]教育部.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网站,2017年2月18日.
[6]刘禹含.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看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发展[J].教学研究,2013,36(6):16-18.
[7]周光礼.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8]时彦.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44-47.
[9]DCIO中国.DCIO基本信息.[EB/OL].[2017-12-17].http://www.chinacdio.com/.
[10]胡文龙.创新时代的工程教育发展:挑战与应对——2016年“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会议”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32-33.
[11](美)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08月.
[12]周光礼.培养理性的行动者--高等教育目的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49-57.
[13]莫甲凤.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动向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6,(13):55-60.
[14]刘海燕.能力、整合、自由:斯坦福大学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4):30-35.
[15](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第3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4.21,中国《解放日报》,2012年5月28日.
[16]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7日第13版.
[17]苗晋峰,王争,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3,(11):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