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文章构建了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与实践新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模式的优化,并将其运用到《实用化妆品化学》的课程教学中。以课程的线下讲授为中心,配合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线上平台的搭建,积极应用在线和离线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线上研究交流,配合线下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夏令营、讲座和社团活动,增加线下研讨协作和自主实践探索,发挥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完美契合,有效实现了线上线下双互动的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微信公众平台;实用化妆品化学
本文引用格式:李楠,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O+O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10):48-52.
Research on“O+O”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LI Nan,ZHANG YI-Qi,LIU Tian-hui,ZHANG Ruo-xuan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chool of Textiles,Tianjin,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blended learning has become a innovation education,which matches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e present study surveys a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for Cosmetic Chemistry,including the course teaching,WeChat public platform,weibo,practical activities,summer camper,lectures,club activities.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blended learning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increase the practical skills and learning autonomy.Therefore,a deeply merge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established by blended learning.
Key words:Blended learning;WeChat public platform;Cosmetic chemistry
一 O+O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的加快和深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教技厅[2017]2号)都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加快推广以信息化为主的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在线课程等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2]。所以用创新教育思维来指导教学改革,重构高校教学实践模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3],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整合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有效实现双主体的互动教学,改变单一使用传统或网络课堂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碎片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反馈,这是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网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的辅助是重要环节。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目前微信(WeChat)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机软件之一。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2017.06—2018.03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得知,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网友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获取身边的资讯[4]。微信公众平台(WeChat public platform)由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剧增,至2017年底,汇聚公众账号1200万个。挖掘公众账号平台的教育功能,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教育行为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开发展示微课程、微学习、微推送、微交流、微分享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成本也大为降低,而教学内容被学生随手分享,具有极强的传播性[5]。
目前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高校教改中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单一的信息技术支持[6,7]。其实除了微信公众平台外,还有微博、QQ群、bilibili等多种信息技术平台,并且每种手段都各有优势,如果可以将多种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会为教学实践改革提供一个更好的思路。
本研究尝试构建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O+O混合式教学实践新模式,采取线上线下(O+O,Online+Offline)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模式的优化。以课程的线下讲授为中心,配合课程公众号和微博等线上平台的搭建,积极应用在线和离线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线上研究交流,这样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阶段性的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夏令营、讲座和社团活动,增加线下研讨协作和自主实践探索,发挥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QQ和微博等直播平台,对课程及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直播,这样满足学生远程学习本课程的需求。使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完美契合,形成一种O+O的良好互动教育方式。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确定教学内容,准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的PPT课件、视频资料、测试题等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bilibili、QQ群等线上工具发布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来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工具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此阶段,学生应提前了解课程相关信息,熟悉在线平台上各种功能的操作方法。在上课前,学生应根据教师在线发布的课前预习通知,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作业。如遇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线下自主研究、在上课群与同学在线讨论、通过多种平台在线向教师请教等方式解决。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应记录下来,在线下课堂教学阶段解决。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在课前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实践活动,遇到难题可以让及时给予指导解决。此外,还可以在课堂采用直播的形式,方便对课堂感兴趣,但是又不便前来的其他同学聆听,加大课堂的影响范围。
(三)课后拓展提升阶段
在课后拓展提升阶段,教师应把课堂上讲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及教学内容的总结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教师还应准备其他的拓展提升的学习资料,同时发布到各大线上平台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此外,教师还应布置作业,并鼓励学生在线上平台多讨论交流,使能力达到拓展提升。
针对线下的课后拓展,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讲座等,丰富学习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参与感。如果与企业有合作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巩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评估最终的教学成果。
三以《实用化妆品化学》课程为例,开发混合式教学的案例实施
(一)线上平台搭建
(1)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和完善
我们已注册微信公众号“魔女博士Studio”(ID:Dr-monv,创立于2017年4月26日):截止2018年9月25日,拥有粉丝11167人。共发表原创文章183篇,获总点击量183000+次。公众号开通以来,我们会将课程内容、课上课下学生提问的问题、课外实践活动、讲座内容、解答视频等全部导入到微信公众平台中。并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行文配上活泼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在可以在课前自主预习,课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温故知新,成为传统课堂的良好补充。
我们在公众号后台设置了关键词检索,学生输入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可以立刻得到回复。此外,学生还可以随时在文章下方或公众号后台留言,教师每天会定时登陆公众平台,有针对性的回答他们的问题。微信公众平台回答是一对一的,保证了学生和老师对话的私密性,避免了传统课堂学生羞于开口的问题,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查漏补缺,之后再制作成关键词回复或群发内容反馈给学生,这样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浏览到有价值的内容。
(2)其他线上平台
新浪微博:“双微”平台之一的微博在学生中有很大的活跃度。我们力求使不同网络平台上的受众都能获取到我们的更新内容。微博注册于2017年4月29日,截止2018年9月25日,拥有用户21449人,发布文章168篇。QQ群和微信群:目前本课程有两个QQ群和两个微信群,共计有学生1307名。上课群的优势是生们可以在群里互相交流,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看到问题,之前上过课的学长和学姐也可以帮忙解决问题,群内也可以很方便的发布各种消息,比较灵活。天涯论坛:天涯论坛正式开贴的时间为2017年6月1日,截止2018年9月25日,点击量达到110094次。其他平台:知乎、豆瓣、B站和小红书这些更加垂直的平台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线下平台搭建
(1)《实用化妆品化学》课程
《实用化妆品化学》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科普化妆品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兼备理论性及实用性,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为培养各类化妆品研制、开发和生产等相关方面卓越人才教育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此课程现为工业大学学生接受度很高的课程,也便于制作线上的教学材料,有一定的线上线下教学基础。
(2)夏令营
每年7月教师会组织100人的夏令营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传统课程的内容,还可以进行课堂的小组活动等,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式。通过3次夏令营的活动教师确实发现了此项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3)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形式活泼有趣、渗透力较强,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每个学期会举行两次课外实践教学,目前有三个实践基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带学生实地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4)校外讲座
由于项目研究是线上线下双线发展,所以除了工大的学生外,还有很多外校的学生关注我们。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5所院校的邀请,成功举办了6次专场讲座,共计700余人次参加。
(5)企业实践
合作公司能为本课程的学生提供多个实习和工作的岗位,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在实际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步也能最终评估我们的教学成果,在实践中评估教学成果才是最真实有效的。
四研究成效和评价
在进行了一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践方式后,我们对参加课程学习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统计调查,内容包括:O+O学习模式、线上学习资源、线上的交流与指导、课堂讲授与指导、小组实践、课外活动、学生线上互动7项,每一项都有“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五种选项,分别为5、4、3、2、1,最后汇总计算每一项的平均分。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客观性,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学生对O+O学习模式、线上的交流与指导和课堂讲授与指导满意度较高,课外活动的满意度较低。随后我们又通过访谈的形式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问卷的数字结果做了验证。96.5%的学生认为O+O学习模式很新颖,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愿意接受新鲜事物。16.3%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在线视频类的学习资源,视频类的资源比文字类的更有吸引力。11.6%的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举办的次数太少,每次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实践效果。这些意见和建议也为我们后期研究指明了方向,比如:为学生准备更多,更优质的在线视频学习资源,合理计划课外实践活动,合理分配人数等。
五 结论
混合式教学实践作为一种“O+O”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引入高校,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混合式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资源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缺乏有机结合、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等问题。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多种线上平台的发展与应用,不仅能为以上问题提供解决的新手段,还能促进教学实践进一步向“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模式转换。
为此,我们基于目前学生的实际,以《实用化妆品化学》为例,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平台进行了O+O混合式教学实践,探寻教学存在问题的策略,探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案例,以期为高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7年2月3日).取自: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702/t20170221_296857.html.
[3]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B-Learning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4]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8月3日).取自: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5]刘淑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J].微型电脑应用,2018(4):27-29.
[6]庞丽莉,宋卫菊,谢家烨,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79):11-13.
[7]李嘉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才智,2018(19):160,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