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重视。本文以《生物伦理学》课程为例,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华侨大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并对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启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赖傲楠,等.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施与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13):109-111.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接收知识信息,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知识的单向传授,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获得教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则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1-3]。
具体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的中心位置。其教学目标就是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让学生的能力得以自由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4,5]。以真诚、信任和理解为教学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非指导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让学生“鲜活”起来。
理工科类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的理工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尚未摆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无法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校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学风,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所以高校教学改革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此外,如何准确地阐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哲学内涵,如何把握其精髓,并藉此指导高校办学实践,仍需我们持续不断的探索。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施途径
(一)改变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就是要转换角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并且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摸索与实践,笔者在《生物伦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基因治疗的伦理”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人数提出全班的分组数目建议,学生自愿组成讨论小组,并在课前完成查找相关基因工程及基因治疗的资料,并总结转基因生物回归自然界的风险、目前科学界以及大众对基因工程产品的疑虑以及现今基因治疗的伦理和控制以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等教学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需要通读教材知识,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借助数据库、案例库以及网络等资源对来自课本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团队交流讨论等形式发现问题并解决。其次,课堂讲授也有变化。在以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课中花大量时间对基因工程及基因治疗的伦理进行解释,对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等枯燥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而在翻转课堂上,这些讲解的工作将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得以完成。当某组同学对某一类伦理问题进行阐述,其他组同学提出补充或者质疑,进而引导全班的互动。第三,通过模拟问答及抢答加以练习,在小组内及小组间进行自评、互评检验学习的效果,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对某一具体案例(例如本节课就是结合“贺建奎基因编辑人类生殖细胞”这一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完整分析,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分析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补充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全程参与者,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进行逐一点评,对小组讲解及讨论中存在的一些原理性问题进行补充及指正。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以往更强,学习效果也得到提升。
(二)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整体的渐进循环过程,然而以往的考核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比如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标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会走入误区,认为只要考前突击复习就可以取得理想成绩,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最后往往导致学生考完就忘,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要建立科学、多维的评价标准,推进全方位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方式,进而形成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内容。
《生物伦理学》课程最终成绩由5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教学期间的课堂表现(包括随堂提问与回答、典型案例分析和组内同学的评价等)占40%,期中阶段性测试占15%,学期末每人独立制作的案例分析展示PPT占10%,课程论文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25%。我们在这一教改过程中将教学评价的部分权力转移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评价、自评以及互评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完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互助提高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整体提高。此外,这一考核标准的设置还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持续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状态,促使学生在加强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领导能力、个人展示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升。经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训练后,学生合作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均得到培养,明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和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忽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相反,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学习过程的促进者[6-8]。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及帮助。例如,《生物伦理学》这门课对教师案例分析的能力要求较强,教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伦理学基础、较强的案例分析能力以及临场答辩能力,还应有丰富的基础教学以及实践经验,否则面对学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伦理学案例,将很难设计和掌控“鲜活”的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必须更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权利以及学习的空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出符合学生接受范围的教学方案。通过外出进修或各种学术平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学习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不仅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路径,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 实践过程中的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在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尊重学生
我们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改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人色彩和特征。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表现或学业成绩,也包括他们的个性、特长、喜好、情感和优缺点等。如果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或者诉求能够被教师所尊重,并加以合理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探索新事物新领域,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此外,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相较于教师往往更具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想,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多多深入交流,教师反而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创新性想法,对教学科研裨益甚多。
(二)综合考虑教学设计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改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1.确定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了解学生整体水平与个体差异,帮助与指导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努力的方向与预期目标,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并以学生需求为教学的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鼓励合作学习。我们在教改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方式让学生间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帮互作,共同提高,教学效率也比传统方式的要高。
3.善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等过程,使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来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及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仅给予补充纠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改善教育氛围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的单向知识传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教师千篇一律的板书设计及固定的教学模式(如课前复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学生标准的坐姿等都限定了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此外,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视教学成果和目标而轻视教学过程的理念。这些使整个教学过程过于严肃、拘谨甚至压抑,是降低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轻松、融洽、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四 结束语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认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普遍得到充分激发和提升,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然而,由于高校学生间个体性的差异,教师在教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不断进行反思及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架构、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2]张敏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38):100-101
[3]李瑞贵.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2-134..
[4]王俊霞,林司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法学类课程中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8):82-85.
[5]辛思源,郭建宏,李姣莹,等.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刺法灸法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26-127.
[6]张林.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2012,(30):6-7.
[7]唐延林,魏晓楠.以学生为中心的《光谱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86-87.
[8]李欣,储萍,杨彐伟.立足岗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08):216-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