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主体部分,其教育培养已成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各地方高校陆续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本研究通过对国内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基地;现状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胡琳珍,等.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现状及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04):1-3.
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是我国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激发创新思想和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由高校与政府组织或企业合作建立的科研与实践地点[1]。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可以推动高校与经济市场的相互融合,充分将学校和基地的资源最大化整合,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2]。
一生物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现状
现有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多常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型建设模式[3]。高校与企业通过合作,使各方资源利用达到最优整合,实现双赢。合作培养模式努力追求基地各方利益最大化:高校通过创新基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企业则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遴选后备人才;研究生通过科研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走出“象牙塔”后尽快适应社会。简而言之,基地的创建,可以做到高校与企业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巩固发展。
(一)培养模式
对研究生创业基地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各基地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主要表现为项目合作模式和双导师制模式[4]。项目合作模式是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及毕业论文主题为校企双方的合作项目内容。这种模式的研究项目一般有以下几种:1.高校教师跟企业的合作项目,高校教师负责研讨并解决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2.高校做科研成果转化时寻求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创新技术或科技成果;3.校企双方联合申报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办理手续、协议等流程相对简单、项目目标明确。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参与项目合作,能够获得较扎实的专业实践经验,并提升了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和企业近距离接触,提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该模式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憾,比如高校跟企业的联合培养制度不够完善,培养体系不够稳定,合作纽带比较脆弱,项目即将完成或完成后,联合培养随之终结,缺乏培养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双导师制模式通常是指高校除了给研究生分配校内在职在岗导师外,还配备有知名企业里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第一学年主要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校内导师则负有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责任,研究生基本上全天候在校园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学年则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由校外导师(通常为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在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工作实践,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生产技能和创新能力,并进行相关考查。同时,校内外导师需要共同把关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综合以上模式的特点,孟梅等人的研究表明新疆大学摸索出对研究生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基地[3]:通过对研究生采用“多元化培养+实践教育”、“多元化培养+科研合作”及“多元化培养+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张惠君等人则提出构建以企业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培育研究生创新团队,开设特色课程的培养模式[5]。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培养模式有大庆石油的“两段式,双导师”模式、重庆大学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以及海河大学的“理论训练+创新实践”模式[6]等。我校通过对各种模式的研究调查并结合自身基地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训练+创新实践”两个阶段,按照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三个层次,逐步拓宽研究生科研视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二)管理模式
就目前我国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状况来看,此种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特定技能的人才需求,也保障了高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在管理层面,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合作内容与实际培养方向不符、企业导师未发挥突出作用、缺乏长远合作机制等。
1.合作内容与培养方向不符
目前校企合作缺乏严格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的弊端,形式松散。于高校而言,合作内容主要需求是希望达到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放大验证,而在企业方则是希望尽可能利用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由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企业方可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力资源整合进行相关训练及培养。这就需要强化对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管理,形成约束双方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企业导师未发挥突出作用
客观的讲,研究生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的质量。要培养合乎国家科技创新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高校导师指导,而且需要有着丰富的生产与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目前企业导师未能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引领和指导作用;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的交流与沟通较少;对项目的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实施过程等,缺乏顶层设计、评估及科学管理。
3.缺乏长远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缺乏连贯性。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条件未能得到科学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企业在与高校的项目合作即将结束或结束后,联合培养也就随之终结。
综合以上种种弊端,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应努力实现将学校、企业和研究生联系在一起:学校负责理论知识教育,企业负责实际应用能力和科技成果产出。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协调好企业、学校及研究生三方的关系,促进基地有序运行。我校对基地管理模式采用“校企共建共享”模式,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分管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制定基地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同时,成立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遴选基地研究生与导师、评审基地创新研究课题等。此外,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秘书,协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各项工作,并负责基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与政治思想工作。通过“校企共建共享”模式各方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促进基地的有序高效运行。
二 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存在问题及建议
目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调研发现,在建设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指导还是在实践经验等各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依据,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以来,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基地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而不考虑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则无法做到扬长避短,亦无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如果长期按照旧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没有推陈出新,则无法随着基地的发展来完善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各基地应该结合自身优势与劣势,制定适合自己的特色研究生培养方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基地发展。
1.明确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主题,应当正确认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实现科研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融合;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特点及优势,实现优质人力资源、科研平台和项目实施平台等多方资源的最大利益化[7-9]。于校企合作而言,联合培养基地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生通过深入到企业进行实际运用,开拓了科研视野,夯实了科研实践的专业基础。同时,企业通过与高校导师的项目合作,利用高校前沿研究及基础研究的优势资源,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缓解企业科研人员短缺现状,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高。由此,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促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赢利好。
2.探寻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充分考虑企业利益需求与研究生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联合培养基地,探寻并调研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实现培养基地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整合。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鼓励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合作,形成具有创造性的、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比如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联合培养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科研平台等。
3.拓展联合培养的学科领域
高校应充分考虑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培训工作,培训企业所需的科研专业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从事行业的结构单一性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多样性、多学科化因素,在基地的建设规模应适可而止,建设重点应有意识地做到多层次、多学科化,并严格把关企业的培养资质,原则上应在与高校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科研平台,实现优势最大整合。企业与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需求提出研究课题,企业方提供研究资金,校方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攻关资源,双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取得的科研成果再返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从而实现联合培养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是国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并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举措。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目的是利用高校研究生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高校的目的则是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及项目资金,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谋求各方利益最大化,是合作的内在要求。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之始,应以多劳多得和重奖突出贡献者为基本原则,以文件和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制度,真正使双方成为责任与利益的共同体。
(三)如何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1.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监督反馈机制。包括学校随访制度,学校半年至少1次前往企业进行随访:校内导师联系卡制度,建立学生与校内导师的联系卡,要求根据研究生培养环节特点,规定导师在每个阶段至少与学生见面沟通的次数。
2.切实实行学生论文双导师负责制。包括企业导师明确到人;学生论文从选题到方案设计,双方导师共同参与,内容一旦确定,未经双方导师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针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特点,规定双方导师定期沟通。
3.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人员的双向选择制。要求联合培养企业参与研究生复试选拔工作,规定企业对新入学研究生介绍企业科研情况,允许企业在有意向参与企业研究工作的学生中选拔联合培养人员。
4.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校应与研究生创新基地协议共建企业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用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约束企业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证学生与学校对共有学术成果的权利,避免学生沦为企业廉价劳动力。
(四)如何对基地建设进行质量评价
研究生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基地建设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尺。我校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及学术论文水平的评价,发现校企合作的研究生课题一般为社会应用型课题,学术论文层次不高。然而,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实践能力突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就业率高。因此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应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要以检验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用人单位、专家及政府部门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三结语
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建设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自生物医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以来,通过与湖北省多家医药企业合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结合我校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现状以及国内研究生培养基地现状,对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世纪桥,2012(9):96-97.
[2]白娟,李晓坤,禄保平.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7-8.
[3]孟梅,王志强,王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7(9):20-22.
[4]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23-25
[5]张惠君,苏清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发展与困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8):32-33.
[6]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3-25.
[7]胡良斌,李必文,樊湘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1-2.
[8]王家全,唐毅.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科技,2013(4):247-248.
[9]刘辉荣,孙少帅.广西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96-1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