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校园环境中舆论的传播特点与模型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5 11:52: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基础上,以河北工程大学某学院15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相互关系构建舆论传播模型。按舆论内容,将其分为谣言和正能量。分析校园环境舆论的传播特点使高校更好的发展。将SIR
(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模型应用到校园舆论传播中。基于所建模型分析舆论的传播特点,讨论如何控制舆论传播。利用校园网微博数据对舆论的传播进行模拟。实验表明校园中谣言多采用“链”式传播,“正能量”多通过“中心式”或“关键点”传播,且拟合数据符合SIR传播特点,另外教师和领导对舆论传播也有影响作用。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会网络;SIR模型;舆论;谣言;正能量

本文引用格式:王欢,王砚海,翟自勇,等.校园环境中舆论的传播特点与模型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06):157-158+164.

        北京时间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好成立,并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这表明网络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舆情分析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分析舆论的内容、研究舆论的传播方式、控制负面舆论的传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兴起,基于复杂网络相关理论[1-3]的社会网络模型被引入到舆情分析的研究中[4]。作为社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舆论的传播不仅给人们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5]。如网络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众利益,而且危害公众权益和名誉,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政治稳定,消解政府公信力[6]。

        校园环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网络环境。通过对在校生的调查分析发现,班级内部几乎是全连接网络,同一个学院的不同班级之间存在近似于随机的联系,不同学院之间联系较少,但他们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因此校园网络中舆情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另外,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较为情绪化,这使得学生成为网络舆论传播和接受的主力军之一。

          校园环境中学生彼此接触较多,方便信息的交流传播,同时,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或校领导的教育摒弃负面言论。因此可以说,舆论在校园中的传播扩散与典型的传染病模型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类似。本文将SIR模型应用到校园环境中,基于所建舆论传播模型综合分析谣言和正能量的传播特点,并讨论如何有效控制舆论传播。

一 舆论传播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假设及数据来源


       基于社会网络模型,校园网络由节点和边组成。节点通常指学生或教师,边代表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型假设。校园环境中学生和教师总数固定为N,且不考虑二次传播。数据来自于对河北工程大学学生的调查与模拟。根据河北工程大学,某学院14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情况绘制校园网络结构图(图1)。依据信息在某一个班级传播的实验情况建立信息传播模型(图2)。三角形节点代表研究生,菱形节点代表老师,方形节点代表本科生图2信息传播模型,学生之间是单向传播
\
\
 

(二)舆论传播特点

        校园环境中,舆论可单一传播,也可通过多人传播。被舆论影响者可继续传播该信息或与他人讨论,也有人能不受舆论影响。因此在舆论的传播方式上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传播方式的组合。

       校园网络环境中师生们关注的话题往往是校内外的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以及校园内部政策、后勤质量、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术活动等。讨论的话题不同,舆论的传播途径也有所差别。

         若话题是由辅导员或班长向班级学生传达,如学校政策、学术活动等,信息大多是以“中心式”模式传播,此模式体现了“一对多”的特点。在“中心式”模式中,常常有一个节点作为中心节点向四周扩散信息。辅导员和班长常作为此中心节点。

(三)构建舆论传播过程

        舆论传播模型中相关字符定义。(1)学生和教师总数为N且保持不变。每个人都有三种可能的状态,不活跃者,传播者,不相信或不传播舆论者,所占比例分别为I(t),S(t)和R(t)。这个比例是累计百分比。(2)λ是受舆论影响者的单位增加率。(3)θ是受影响者变为不相信不传播舆论的比例。(4)μ代表权值,权值越大,影响力越大,但是影响力也不是无限增大。(5)阈值代表受舆论影响的难易程度。

         舆论传播过程。(1)定义节点的活跃度 ,活跃节点可以激活不活跃节点。如果一个节点不影响其他节点,其活跃度 降低(设计时器,若节点在设定时间内没有影响其他节点,则活跃度 降低)。(2)舆论传播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阈值,阈值越小,越容易受影响。阈值的大小会随着传播过程变化。节点接触的传播者越多,其阈值越容易降低从而变为传播者。如果i<μj,节点i将被节点j影响,活跃度i上升,进而影响其他邻居节点。如果i=μj,那么节点i也将被节点j影响,活跃度上升,但它可能不影响其他邻居节点。若在设定时间内,节点i没有影响其他节点,其活跃度i降低。否则,节点i不被邻居节点j影响,其活跃度i不变;(3)节点i变为活跃节点后,很可能影响其邻居
节点。如果节点i在设定时间内没有激活其他节点,其活跃度 i降低。重复以上步骤。停止条件。所有的节点都有被激活的过程。

          因此,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舆情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校园中的舆论进行监控分析。对于“正能量”信息,可以定时推送或多次转发以扩大其影响范围,以此激励“正能量”信息的传播。而谣言大多采用“链”式传播,一旦检测到具有负面影响的谣言,学校和辅导员应及时澄清控制谣言,防止学生们以讹传讹,以此阻止谣言“链”传播的长度。再者,学校或老师及时对传播谣言者进行教育,删除负面消息或禁止评论、转发,并在网上公开澄清事实。最后,学校教师和领导应发挥其领导人的作用,大力抵制谣言传播并支持正能量的传递。

\

 
二 结语

        本文获取的是微博数据,拟合曲线也是基于微博数据,若采用其他网络平台数据也可得到类似曲线图。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舆论的内容不同,传播特点也不同,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状态也不同。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冲动、较情绪化同时富有同情心,敢于争取自己正当利益等特点,且课业较繁杂,因此对于“正能量”多是了解或点赞,而对于一些负面舆论尤其是涉及到学生本身的,则进行较激烈的评论和转发。由微博数据可知,“正能量”的传播多采用“中心式”或“关键点”式模式传播,而谣言大多是“链”式传播。虽然“链”式传播的谣言在最开始时影响力较小,但传播路径较长,且“链”式传播的可靠性较低,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有多个版本,甚至夸大其词严重偏离原话题,如果不加以制止,任其传播下去将会对校园形象产生恶劣的影响。

          该模型的研究表明,校园舆论传播符合SIR传播模型。要想控制谣言传播,应及时删除或禁止转发恶意的微博状态并解释澄清负面消息。通过定时定量推送“正能量”信息并鼓励大学生讨论、转发该消息,以激励其传播。另外,老师和学校领导也应参与到舆论传播中,发挥其领导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WATTS D J,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networks[J].Nature,1998,393(6684):440-442.
[2]BARABASI A L,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1999,286(5439),509-512.
[3]WANG X F,CHEN G.Complex networks:small-world,scale-free and beyond[J].Circuits and Systems Magazine,IEEE,2003,3(1):6-20.
[4]张彦超,刘云,张海峰,等.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J].物理学报,2011,60(5):60-66.
ZHANG Y C,LIU Y,ZHANG H,et al.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J].Acta Physica Sinica,2011,60(5):60-66.
[5]ZHAO L J,CUI H X,QIU X Y,et al.SIR rumor spreading model in the new media age[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3,392(4):995-1003.
[6]霍晶晶,刘兵.论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与治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3-5.
HUO J,LIU B.The cause,harm and governance of the Internet rumors[J].Teacher Education Forum,2012,25(4):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