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3 10:07: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当代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状来看,其管理观念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高校内健康成长,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进行改变。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采取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措施,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为此,笔者以《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为课题,从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状入手,全面而深入地探析了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进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性,最后探究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现代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状;现代转变;重要性;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田颂文.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J].教育现代化,2019,6(04):188-190.

一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状

       教育部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430人,其中,本科学校14639人,高职(专科)学校6662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给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同时,95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主力,00后也已经迈入大学校园,他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学生特点,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大部分高校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但从事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没有随着学生规模扩大而相应地增长。以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辅导员来说,很多高校还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200进行配备,而他们的工作内容却庞杂。以辅导员为例,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宿舍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日常工作之外,甚至还要担任保姆角色,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这就使得在从事学生管理中忙于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管理工作水平停留在安全底线上,做到能管好学生,关注学生,很难通过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管理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当中,过度注重管理工具的使用。工具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管理对象,也就是人的因素的考虑,尤其是现在高校面对的学生群体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加活跃的思维,以及更高的自我预期等新的群体特征。如果过度使用管理工具,加上现在高校学生管理除了日常学习外,还涉及衣食住行和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这势必造成学校管理权和学生自身权益的冲突。

\

 
(二)忽视了高校学生个体素质存在差异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也比较突出。而每个高校招生范围基本涉及全国各个省市,高校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及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接受了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这势必造成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能够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是高校日常常规工作,而很多时候高校都会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虽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但是有时候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1]高校学生人数很多,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般会一层一层的负责,辅导员主管学生,基本上管理学生所有的事务,而辅导员再选择班级负责人,也就是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而高校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往往统一标准而忽视个性,使得选出来的学生干部不具有代表性,很难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三)没有考虑学生价值观不同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时,也要将学生价值观不同的情况考虑进来。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接触到的环境不同,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必然不同。[2]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忽略了学生价值观不同的情况,致使管理工作经常性的出现问题,不能保证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我们知道,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生活,远离父母和教师的监督管理。大学并不像高中、初中那样随时要接受教师的监督,所以这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学生价值观念的不同会造成他们的行为存在差异,价值观正确的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时刻“盯着”,而对于那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则要求教师能多关注一些。

(四)忽视了95后甚至00后这一新群体的整体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00后也已经开始走入大学校园。从社会大环境看,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又受到多元思想的碰撞的冲击,这一群体往往出现迷茫和多重价值观的特点。互联网的兴起,也对这一群体有着巨大的冲击。从家庭环境方面来看,现在的父母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物质的保障,同时提供了更多规则的制约,这使得95后一方面拥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缺乏自我展示的空间。因此,95后这一群体在性格上自信并乐于凸显自我但情绪控制及抗压能力较弱,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但思想不成熟、易受多样社会思潮影响,学习意愿增强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生活中缺乏独立人格培养。[3]而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对95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分析和把握,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上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学时代也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他们不希望自己受到很严格的管理,比如要求他们必须参加出早操、上晨读等集体活动。这些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恰恰与95后学生对张扬个性需求相悖。管理过程缺乏对人这一因素的考虑,没有很好的发挥出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初衷相悖。

二 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进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性

         要想让大学生在高校内健康成长,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观念进行改变,要保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民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所以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管理,善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高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却并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将学生不同的个体素质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张扬个性的需求等方面予以考虑,始终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改变管理思路和策略,切实发挥出现代化管理的作用。[4]合理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是学生健康生活以及学习的需求,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重要。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时间才能养成,而大学是个很好的习惯养成环境,因为其由于高校环境相对祥和,适合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对于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实现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制力不太可能完成,这就需要外力,也就是学校合理的进行管理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同年代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必然会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就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5]传统的那种一味地追求意志统一并要求学生能绝对服从的“被动式”管理观念只是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和管理对象,而没有将学生看做是教育与管理服务主体,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现代大学管理观念的创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观念所存在的问题都要求能对管理观念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切实做到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

\

 
三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现代转变的策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仅影响高校的发展,同时还会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相关人员能够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采取更合理、更科学的管理措施,完成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能够在高校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特别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定位人生的航向。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思想交织、思潮涌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日趋激烈。思想政治工作是价值观交锋中的定海神针,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模糊和松懈,要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让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还是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考虑人的因素,科学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思想,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将教育属性融入管理工作当中,实现管理育人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所以如果能将教育属性融入管理工作当中,那么不仅可以深化教育工作的内涵,同时也能保证管理工作更有意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行政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与其说是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更倾向于是一种服务,而接受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是大学生的权利,同时也算是一种义务,将教育理念融入管理工作当中,能够降低学生对管理产生的反感,同时,将管理工作向教育性质转变也能够让高校管理工作更远离行政管理,同时也让管理工作更人性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弄清楚管理工作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白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属性,培养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意识,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多重的角色,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挥教育的目的。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能够参考的条件之一。当前,很多高校现有的一些学生管理制度并不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些内容过于死板,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管理。[7]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是防止学生走“歪路”,让那些有犯错误倾向的学生及时悬崖勒马或者予以一定的处罚;另一方面也是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管理制度不仅要合理,也就是符合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符合现代化教学发展规律,而且也要合情,要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不能为了彰显高校制度的严格而忽视了对学生可能造成的伤害。因此,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政策办法时,一方面要全面体现新时代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要重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四)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

          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而有序开展,除了要制定合情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外,还应该构建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8]目前,很多高校内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并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管理,他们只会盲目地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忽视了“人”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作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死板的规章制度合理利用。要想完全地胜任学生管理工作,其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有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学生管理经验。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也恰恰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代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是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岗位职责,努力学习掌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掌握相关的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管理水平;二要坚持爱岗敬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面对学生事务要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工作质量,认真办理学生的每一项具体事务,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三要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升管理艺术,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去。管理工作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充分把握新时代学生群体特点,积极倡导优质高效的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做到润物细无声。严格避免主观片面,简单粗暴。

参考文献

[1]马海泉,吕东伟.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势在必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访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10-12.
[2]邢大伟,沈广元,王云翠.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0(05):35-37.
[3]于璐.基于“95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67.
[4]杨帆.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8):83-85.
[5]高明,计龙龙.新时期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2):279-280.
[6]《光明日报》[N].2016年12月09日01版.
[7]吴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创新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6,3(17):112-113.
[8]蒋米琦.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7):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65.html
本文标签: 高校 ,学生管理 ,观念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