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思政课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2 11:24: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重要性愈加凸显。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在时政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引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现状,首先分析了进行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其次对于如何进行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此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质量,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院校;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冷娟.高职院校思政课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06):137-139.

         随着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传播,其中不乏消极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负面思想。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虽已建立了一定的价值观体系,但存在着不稳定与易变的特性。并且学生个人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辨析,从而动摇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如“洁洁良”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为此名高校学生痛心疾首的同时,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却忽视思想道德建设,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近落后了现代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面对高职院校深处信息时代具备的新的思想特征,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三观非常关键。“堵不如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十九大市政专题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什么是正确的价值三观,并利用十九大的会议精神去辨别网络上的各项信息,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十九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大会,不论是对于我党政治建设,还是对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将从运用十九大专题教学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十九大专题教学的重点、问题、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 高职院校思政课进行十九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主要功能是以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也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能够及时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再创佳绩,不仅在经济民生建设上取得全局性工作成就,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务实、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

\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的重点分析

         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十九大时政专题内容,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能够准确理解把握十九大的会议精神。这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否有效进行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的关键。对于十九大,思政教师首先应该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思想建设的传承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是历经40年的艰苦奋斗而实践得到的,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建设中摸索建设的,更是我党97年的风风雨雨所铸就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一脉相成的,是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传承下来的。因此,思政教师要准确把握理解在我党领导下的这种传承性。

         其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在十九大报告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真正贯通十九大的会议精神,需要用联系的眼光,对十九大的时政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整体性特征,在思政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全面整体的看待十九大的时政专题,前后相互联系,突出重点。

         最后,要用创新的眼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是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促使其不断完善发展的推动力。思政教师要充分理解十九大时政专题中的创新精神,进而将其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创新性。

三 高职院校思政课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思政教师在讲台上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则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沉闷无聊,学生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必然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理论也毫无兴趣,从而导致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理论的教学智能停留在较低的教学水平上,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十九大时政专题背景。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十九大时政专题背景的思政工作开展难度非常大。所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十九大时政专题思政教学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二)对于思政课教学不够重视,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教学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教学中,将学校过多的资源都分配在了专业课教学中,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思政教学实施也带来了重大挑战。甚至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专门的思政教师,大多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在教学专业性上存在明显劣势,无法对思政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降了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思政教学质量。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对于思政教学不够重视,也导致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少涉及十九大时政专题思想理论,致使思政教学与社会思想理论之间发生脱节。而且,很多思政教学中都过于重视理论的叙述,忽略了对于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使得思政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的开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评价互动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模式的单一,也是十九大时政专题背景下思政教学面临的一项挑战。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学主要是以课堂形式为主,部分学校尽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很多思政教师图省事,也很少使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无法满足十九大时政专题背景下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十九大时政专题内容丰富,很多内容都牵涉到其他相关知识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清晰的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由于对思政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学生只是机械的对教师进行评分,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师考核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不能真正反映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 高职院校思政课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模式构建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十九大时政专题思政教学模式中,首先要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思政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可在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思政教学模式中,引入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十九大时政专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模式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让学生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内容的了解丰富度;而且,探究式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在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思政教学中,可通过设计相关的情境模式,为学生塑造与十九大时政专题相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易于理解,从而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十九大时政专题的思政教学内容;最后,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这更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就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十九大的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复兴梦而不断奋斗”。为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情境教学与十九大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对于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例如:教师以“反复倡廉”为活动主题,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贪官接受法庭审判的图像,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如果没有认出,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贪官被捕前的图像,学生迅速认出这个官员是“‘表’叔”。教师构建特定的情景后,要迅速把握时机开展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说“习主席上台以来,不断的出台相关政策,开始反腐倡廉工作,严抓腐败贪官,从而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反腐倡廉为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会向教师反映国家提倡反腐倡廉,社会文化更加提倡节约意识与理性消费,社会上竞相攀比的现象大大减少,奢侈品店门可罗雀。教师此时进一步向学生宣扬十九精神,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十九大的精神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提高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完善十九大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思政教学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思想教育课程,未来,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加大相关教学资源的扶持力度,提高思政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前的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背景,完善十九大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结合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不同的时政理论与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了解学习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可多加入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案例分析,这样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周边的生活了解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内容,理解更深刻,也更便于记忆,对于十九大时政专题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更有益。

          例如:十九大会议上强调现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阶段,为此教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专题讨论会的主题,让学习收集全面建设小康不同阶段的时政新闻,以及家乡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闻。教师在与学生讨论小康社会不同建设阶段时国家发生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现身说小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详细的讨论。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生活化,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后,可以为学生展示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同阶段当地发展的图片。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进一步感受到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当地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在时代的变迁中,进一步感受到小康社会建设这项国策显著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教师将不同时期的同一主题时政内容进行对比,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于十九大的认知,认识到我国政策的连贯性与科学性。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理论知识。

(三)丰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随着未来高职院校对于思政教学工作将会愈加重视,思政教学的资源将会更加丰富,因此在十九大时政专题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视频、音频、图片、领导人讲话等阐释相关时政理论和内容,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了解十九大时政专题的内容,并深刻理解。此外,还可积极利用一些网络通识课程,通过相关教学平台,辅助学生理解十九大时政专题的相关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对于思政教学评价方式,为了确保能够全面提升十九大思政教学的质量,可采用更加全面,也更加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评价方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式教学方式,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优缺点评价,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以供学校管理人员参考,便于通过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善,更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我看今日新闻”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前一天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于其进行思考。思政教在正式开始上课前的五分钟可以选取两名学生到台前进行演讲,教师在学生演讲完毕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评价学生演讲”与“谈谈你对新闻的感想”为讨论主题,让学生开展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实现观点与意见的交流。在小组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要求几个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组内发言总结,教师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观点归纳,从而让学生十九大的影响下,加深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认知。教师通过开展以“我看今日新闻”的小组讨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理十九大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其与时政新闻进行有效的连接。客观的认识十九大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非重大的意义,政府实行的政策也是一步步遵循会议规定,开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教师在正式开始十九大专题讲座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十九大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知识点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十九大的会议要点。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十九大授课的微课视频发放到微信群中,便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

五 结语

        十九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十九大时政专题为背景进行思政教学既是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现状,对于如何构建十九大时政专题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未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未来文章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曼倩.高校思政课如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J].前线,2018(02):40-43.
[2]邱学明.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21-23.
[3]刘艳霞,刘爽“.思政课”时政专题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以“十九大”专题学习为例[J].科技视界,2017(24):54+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