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也为高职旅游类专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旅游类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模式创新为立足点,在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和开展海外实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搭桥、八方参与、三元互动”的海外实习就业新模式,以期推动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旅游专业;实习就业;国际化人才;模式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于才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8):25-27.
一 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
(一)合作模式单一、专业对接不紧
在调研了国内部分开设旅游类专业高职院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很多开设旅游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方面缺乏顶层设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主要表现在实习环节的实施过程松散薄弱,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二者间的深度融合不够紧密。在校外顶岗实习环节中,大部分院校主要以集中实习、自主实习等形式为主,他们在实习企业主要在一些工作内容单一、技能需要不高、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工作,如:导游、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从事景区票务、旅游产品销售、游客接送、餐厅服务等岗位工作,而相对可以提升核心技能的岗位则由正式或老员工占据,如:计调、旅游项目规划、开发与营销、景区讲解等岗位。诸多企业的出发点不是加强产教深度融合,而是从学校获取廉价、持续的劳动力,获取更多的赢利为目的。当然在实习的初始阶段,实习生在一些简单的岗位工作也无可厚非,但从长期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就能发现问题:每年的实习时段,不同的实习生在几乎相同的企业从事相同的岗位。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肤浅的校企合作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也不利用学生核心技术、技能的提高,更培养不出符合旅游国际化发展、市场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习场所固化、产教融合不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院校都与一些经济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旅行社、景区、星级酒店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节假日或寒暑假到企业开展跟岗实习,以及在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顶岗实习;以我校为例,每年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大批学生集中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市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长江游轮等场所,这些企业大多为省市内企业,其管理者和顾客大多是中国人,管理理念和方式难免本土化,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化管理水平帮助不大。然而,这些校企合作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与知名企业合作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高招生入学率,同时还能按照其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上述现象的存在既是产教融合不深的体现,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痼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三)培养目标所限、语言能力欠缺
在高职教育中“办好一所学校就要从办好专业着手”的共识提示我们抓好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设立又是专业建设的提前和保障。面对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旅游发展布局的调整,要构建开放合作的旅游新格局和实现“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中设定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即“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这一目标即为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支持,也为其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通宵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比发现,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等的目标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限于服务国内旅游行业,如:旅游管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现代旅游业发展和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于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对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也相对弱化,一些专业为了增加专业核心课程,不断减少和压缩《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课时,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外语交际语言能力的薄弱和欠缺,更不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2]。
二开展海外实习就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的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的新倡议,这一倡议把中国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其目的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和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各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明确提出了“加强旅游合作”、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新举措[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丝路之旅”超越了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简单范畴,赋予旅游促进跨区域融合的新理念,而其带来的设施互通、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融更是将为相关区域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提出,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同时也给中国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积极构建旅游开放新格局,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旅游投资互惠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一带一路”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要求中国在全球旅游话语权要有新突破。
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因为产业要发展,首先得靠人才。各地政府、旅游企业等都竞相制定措施、出台政策积极推动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通过专项人才优惠政策和有力的资金支持,精准引进和留住急需和战略性旅游人才。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机构联合培养、创立旅游教育机构等方式,提高旅游专业人才质量和储备,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对现有旅游及相关人才进行有序、持续再教育,提升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些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已将创新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步伐推到了首席之地。
(三)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这既是深化对高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的必然要求,又能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促进专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最终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和旅游业发展战略[4]。
高职院校实习生赴境外实习已引起国务院、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如2016年重庆市教委发布《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讨论稿)》,其中提出在稳妥推动赴境外办学上下功夫,提升重庆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这些政策的出台既体现了国家、政府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国际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新模式
(一)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要创新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海外实习就业模式,必须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而设计出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核心岗位能力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这样让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纲领和蓝图。
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培养有着良好职业素养并精通英语的高技能人才,而应该是培养掌握国际旅游知识、熟知国际旅游法规、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宗教文化,不仅精通英语,还基本掌握至少一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只有首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行业、时代需求的真正的人才。所以,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就成了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新模式的首要任务。
(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巧用政府政策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办学形式,其核心是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它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为宗旨。实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双重目标,实现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5]。
当前我们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下的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努力与沿线国家旅游企业建立一个互动交流的境外实践教学平台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样既能利用海外优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等,又能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此外,还可以与境外相关旅游资格鉴定机构进行合作,使学生在境外实践的同时,考取境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职业能力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获得了国际认证,有利于扩大其境外就业的机会。
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同时,学校也要利用好当地政府、旅游等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合作。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和培养国际旅游人才,重庆市教委于2016年5月组织成立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并制定了《重庆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积极为学生境外实习、教师出国进修、国际合作化办学保驾护航,重庆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参与,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三)借力“互联网+旅游”、搭建境外实践平台
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新模式,要借助“互联网+旅游”这一旅游科技创新模式,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搜集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人员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快捷、便利地了解这些信息,为学生搭建海外实习就业的新平台。高职学生参与海外实习就业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海外单位信息的获取、岗位的面试和竞聘、实习管理等环节都要借助互联网及其智慧旅游平台[6]。
我校旅游英语、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到卡塔尔、阿联酋等中东地区国家进行为期1至2年的“2+1+1”、“3+1+1”模式的实习和就业,调查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海外实习就业项目,学生的参与意愿也为我们创新海外实习就业机制、模式提出主客观需求。在总结我校近几年海外实习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网络搭桥、八方参与、三元互动”的海外实习就业模式,其基本框架为: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线上、线下我方(中方)与外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政府、学校、学生、学生家长、校内指导教师、中介机构、国外实习单位、国外指导教师等八方参与的协调监管理机制,其中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和校内指导教师为我方主体,国外实习单位、国外指导教师为外方主体,大胆邀请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中介机构牵线搭桥,形成三元互动的工作机制。线上运作的活动主要有搜索海外就业信息、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应聘面试、资料传输、交流监管等内容,线下的处理的内容有制定方案、审核协议、岗前培训、安全教育、语言强化、风险评估等内容,模式如下图1所示。
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保障等工作,学校组织院系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直接实施学生海外实习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院系、学校国际交流合作部门负责与具有合法劳务派遣资质的中介机构和国外实习单位衔接、遴选工作岗位、协议签署等;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家长知晓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好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保障前期培训、面试、签证等费用等;校内指导教师和国外指导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和管理工作,反馈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三元互动机制的主体,即我方、中介和外方全程共同参与国外实习单位遴选、学生选派、学生管理、实习考核、就业服务、安全保障等工作。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海外实习就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如前期投入、外语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但海外实习就业的潜在优势巨大,它能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了解和积累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推动高职旅游专业实习教育改革,积极创新实习模式已势在必行。面对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各大高职旅游类专业应积极稳步地开拓和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学生海外实习就业机制、模式,开阔学生眼界、改变其思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孙峰.境外院校开展海外实习综述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J].职教论坛,2011(36):87-91.
[2]余意梦婷,全娜.“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62-65.
[3]赵莲.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270.
[4]赵瑞君,佟智慧.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实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102-104.
[5]孙峰.境外院校开展海外实习综述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36):87-91.
[6]白稚萍.产教深度融合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3):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