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运用 ——以宁夏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2 09:59: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在研判青年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号的行为特点基础上,改进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实践并检验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探讨进一步改进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陈建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运用——以宁夏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72-74

一问题提出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全新手段之一,为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广阔空间。

        新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等均提出了新挑战。怎样充分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和长处,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在分析研究青年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喜好、发布形式等方面情况、研判其使用微信平台的行为特点基础上,在实践中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加以改进,并检验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二 宁夏大学学生使用微信、微信平台行为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文主要采取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主要对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订阅及使用微信公众号情况进行调查,并调取“宁夏大学”、“宁大化院信息一点通”、“新传之声”三个微信公众平台为期一年的后台运行数据,进行分析。
此次调查通过微信、微博、QQ、飞信等渠道发送问卷,回复有效问卷557份。其中,男生229人,约占41%,女生328人,约占59%。大一学生161名,占28.9%,大二学生218名,占39.2%,大三学生95名,占17.1%,大四学生83名,占14.9%。

(二)调查分析

1.微信已基本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运用,且参与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有368人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占66.1%;121人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使用,有59人偶尔使用,而有9人不使用微信,占1.6%。经过对这9名同学的进一步了解,有2人未使用智能手机、7人手机智能化较差、上网速度极慢,因此不用手机上网。可以说,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微信这一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客户端已经为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和使用,很大一部分学生将微信作为生活中常用工具之一。

         127人使用微信的频率为每天0-2小时,占23.2%;2-4小时者77人,6小时以上43人,一直在线者301人,占54.9%。在548名使用微信的调查者中,有435人以使用微信1年以上,占79.4%,半年以上的68人,占12.4%。近50%的微信使用者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由是可见,把微信作为日常生活常用软件之一的大学生已经突破半数,且一半以上全天候关注微信。

        调查同时发现,在微信众多功能中,大学生了解、使用最多的是文字通信和朋友圈、公众平台,占90%以上。这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地是进行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信息,而娱乐、支付等其他功能的使用则较少。

2.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图文更受欢迎

         调查显示,22.6%的学生关注1-6个公众平台,73.4%的学生关注了6个以上公众平台,其中,79.2%的调查者关注学校公告等动态,48.7%关注新闻信息,关注的公众平台按照比例由到低还有:幽默搞笑、励志故事、文化知识、情感美文、人生哲理等。

          从后台数据看,校园公告、新闻信息、校园文化活动等关注度更高,排名前三位。时政类、趣味性和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更易引发朋友圈转发。分享转发次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对内容的认可程度。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公开平台,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对方发布的信息。“朋友”在朋友圈内分享的内容,80%都会被点击查看,学生对于接收到的某个精彩内容,点击“分享到朋友圈”就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他人,形成信息二级乃至多级传播,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

\

 
3.学生支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相结合

        有57.7%的学生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相结合”,32.7%要表示要根据是否感兴趣来确定,近9.7%表示不支持、不关注。可见,只要内容和形式感兴趣,关注者至少会在90%。对“创建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选项中,有70.3%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是有价值的尝试”,12%认为不可行,17.2%不感兴趣。由此说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是受大学生理解和支持的,七成认为可行的,但也有近30%学生持相反或者无所谓态度,这个比例也不可小觑。

        调查显示,74.5%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教育和微信结合(多选题)”最好是“图文结合”,51.8%选择“内容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接地气”,46.2%认为需要“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等,仅有11%选择了“长篇文字”,比例最低。图文形式的信息能够将图片、文字结合起来,浏览效果更好,甚至插入视频等更方便直接的获取信息,语音、视频、图片这三种推送方式也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好。

4.公众微信平台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

        目前,学校和各学院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并已通过认证,再加上众多部门、学生社团开通的公众平台,学校所属微信公众平台已超过100个。

         从后台数据看,校、院两级微信公众平台在具体运营中,内容建设、服务对象各有侧重。学校公众平台更多是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更注重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展示,并提供了一系列面向全校师生的服务功能,而学院公众平台更注重在管理、服务学生过程中体现育人功能,学院动态、学习生活类信息反而受众较多。高校官微正在呈现出“品牌化、栏目化”特点,关注数、阅读量也持续稳定增长。

三 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的效果分析

       虽然校园媒体具有高到达率、高覆盖率的天然优势,但必须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才能持续获得师生的关注。基于此判断,笔者对“宁夏大学”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试验。

(一)具体做法

1.调整图文类别比例,探索打造品牌栏目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从来都是内容为王。宁夏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以主题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社会热点引导、就业指导与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为主要内容。而校内文化活动,则侧重仪式,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季等,传统文化为春节、重阳节、端午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则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校园美景随手拍等内容或主题,传播正能量。

        在改进期间,调低了校园新闻类信息的数量和比例,从24.4%降至9%,减少一般性新闻信息数量,而根据新闻信息的重要性等进行选择性推送。加大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内容及社会热点类信息的推送比例,分别从4.2%、2.3%、2.7%提升至5.2%、3.6%、4%。

        陆续开通了一周要闻、微讲堂、励志青春、创客人物等“品牌栏目”。“一周要闻”栏目,将新闻网一周内发布的新闻信息进行摘录、提炼,以“要闻”形式推出;“微讲堂”,是宁夏大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最新探索,各方反映良好。“微讲堂”栏目集结了校内各专业有志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教师,共同打造“道德微讲堂”、“法律微讲堂”和“艺术微讲堂”三个版块,分别聚焦党史党建、传统文化、社会热点,法律事件、法律知识、法治精神以及书画摄影、音乐欣赏、文艺评论。

2.在“三贴近”上下功夫

(1)注重线上线下的“社会同在感”


         公众平台凭借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等多样化沟通方式,注重强化线上与线下沟通的“社会同在感”。留言功能的开通与筛选显示,使得关注者可以学习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形成反馈和讨论氛围,从而形成一个舆论场,强化教育效果,同时,编辑及时回复,往往能够给留言者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另外,甄选教师、学生感兴趣的图文、话题,有导向性地引到网友参与互动。积极鼓励线上线下互动,以“线上留言选登、线下领取礼品”形式,积聚人气、持续形成关注,营造了广泛的参与感。

(2)注重榜样效应,传播校园正能量。

         数据显示,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更有说服力和认同感。比如校友风采,励志青春、创客人物,让青年大学生体会到榜样在身边、榜样并不遥远、不神秘,学习身边人的成长感悟、学习体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点滴感动、启迪,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体验中认可、培养向上、向好、向善精神,并在转发、分享过程中,实现好故事、正能量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但在改进阶段,典型事迹、人物宣传在整体图文比例中尚显薄弱。

\

 
(3)强化图文语言“微”形式

         在运营中,在标题或文章中多使用网络热词,比如A4腰、duang、任性、word等接地气的网言网语,这些文字表述区别于严谨的政务语言,既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又朝气蓬勃。同时,官微小编在图文中或者回复网友留言时用有辨识度的昵称,既有各校特色,又进一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努力塑造亲切、稳定又富有变化性的“既正又萌”校园媒体的信息。

3.在搭建平台、联动共享上下功夫。

         官微运营已逐渐突破管理部门个别师生,探索校内、其他部门投稿、共享,定期投递优质稿件,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发展后劲。数据显示,当官微与各二级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时,各单位就关注度高。比如,每年六月开始,与各学院联动推出“招生季”系列内容,关注、阅读量远高于去年同期图文阅读量。

4.在推送时机上下功夫。

        手机一定意义上已经重构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晚上11点成为“黄金时间”①。而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黄金时间”,又跟其作息时间密切相关:下午下课前后、晚自习结束及临睡前这三个时段是其阅读高峰期。这说明,注意到了时间节点的重要性,也能在具体运营中予以遵守。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1.公众平台图文系统性需提升。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青年大学生阅读也呈现出碎片化阅读、视觉化特点。要摸准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在“打造宁大品牌、讲述宁大故事”原则指导下,探索打造篇幅短小精悍、栏目品牌持续、文化内涵丰富的系列图文,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群体日积月累、润物无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讨论与思考,也才有可能更好地扩散传播,才有可能有持久生命力。

2.服务功能需强化。

         微信后台可以及时统计消息的到达人数和阅读人数。如果消息到达人数和原文页阅读人数基本一致,说明关注用户接受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如果阅读人数比到达人数低很多,可能就说明内容不符合自己期望或不能满足自己需要,不愿意阅读。无论是官微还是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阅读人数远低于消息到达人数的情况,并且每天既有新增用户,但也有用户“取消关注”。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海量产生之外,更重要的是图文质量、品质。大学生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受众,具有绝对的选择权。这就要求高校打造好公众平台、增强用户黏性。要注重用户差异性需求,逐步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递。可以利用功能设置,开设贴近学生需求的栏目版块,比如新生教育、毕业季、心理咨询、学习生活等,实现了图书查询、空教室查询、课程查询等具体功能,使其对公众平台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依赖。

3.工作队伍有待于专业化。

         目前,高校新媒体工作“一人多岗”现象较普遍,要根据新媒体特点和工作实际,打造“专兼职管理队伍+兼职专家队伍”的“智囊团”工作模式。探索将理论素养高,政治敏锐性,具备思政教育工作经验、专职人员带领懂微信技术、喜欢新媒体的兼职学生进行运行管理。维护监管,才能可能打造出有温度、有态度、有高度的微信公众平台。

四 结论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相较其它公众平台,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受关注,且期待多元化,这就赋予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已经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公众平台的重要性,主动介入平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部门而言,应该要紧跟时代,在了解、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基础上,把握并发挥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完善,因地制宜,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式“包装”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并被接受,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注释

        ①刘德寰,季飞,崔凯.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重新定义黄金时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2):93-95.

参考文献

[1]车车.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123-128.
[2]陈哲科.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6-7.
[3]刘德寰,季飞,崔凯.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重新定义黄金时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2):93-95.
[4]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5]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
[6]苏芸.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微信使用研究初探[J].华章,2013(16):27-28.
[7]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