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面临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将阻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最关键是教育理念问题,首先高校教学管理要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蔡小娟,等.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9,6(04):182-184.
如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万变,高等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笔者以为高等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跟教育的理念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各不相同,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管理模式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教学出来的效果自然也不同。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认识,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教育理念模糊不清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专家学者看法多样。常可见高校领导带领一帮人国内外各个地方各个高校参观学习,转悠一圈回来后,感觉眼界大开,不顾本校客观实际条件是否相符,开始风风火火进行一系列改革。教育理念模糊不清,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导致教学管理混乱,今天这个政策,明天政策又变了。教学计划,培养方案频繁变更,不仅教师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学生选课也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不及格需要重修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有些课程没有了,有些课程上课时间变动了,有些课程性质变更了,有些课程学分变多了,有些课程学分变少了,而且这些变动的课程没有配套给出详细的替代方案,给重修的学生选课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教学管理机构臃肿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庞大,一个学校从上到下设立了许多管理部门,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也很多,文山会海,各式各样的文件,会议无数。以本科教学管理为例,学校层面有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校教学质量专家组、校教学顾问组、校实验教学督导组。学院层面有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学院教学委员会、学院实验室督导组、学院学生办公室、学院教务办公室、系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实验中心、教研室等组成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主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负责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顶层设计和督导;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检查督促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学院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学工作的各项决定和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和督促落实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划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来规范本科生日常教学秩序,从本科生入学、注册、课程学分、选课、课程考核、成绩、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学位授予、毕业、结业、肄业、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表彰、违纪处分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如此声势浩大的教学管理队伍,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收效却甚微。
(三)教学管理系统落后
虽然现在高校办公用各种设备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教学管理系统不少高校依然还是较落后,效率较低。教学管理服务平台信息无法共享,各个部门沟通起来很不方面。同样的数据各个部门不能共用,往往需要重复做表格、做统计、做分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许多文件、通知要经过多次转发才能传达到位,不仅耽误时间,而且经过多次转发容易遗漏。
选课系统不完善,不同课程由不同部门管理。体育选课由体育学院管理;外语选课由外语学院管理;大学物理做实验选课由大学物理实验室管理;学科基础课选课、专业课选课、专业选修课选课、大学物理理论课选课、部分校公共课选课由学院管理;部分校公共课选课、校通识教育必修课选课、校通识教育任选课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各个部门选课开放时间不同,学生要在不同时间段里选不同的课程,这样学生容易选错课,漏选课。而且学生选完课之后生成的课表只有班级课表,没办法生成学生个人课表,生成的选课核对单是整个班级的核对表,表格上只有课程名称,没有任课教师,没有上课时间和地点,学生核对已选课程是否有冲突,是否选错课很不方便。尤其是那些有挂科需要重修的学生,跟班重修的课程,有的因为教学计划变更,和之前学的课程不一样,系统无法自动识别,需要填学分替换申请表让任课教师签、学院领导签、教务处学籍科签、教务处领导签,经过各个部门层层签同意之后交给学院教学秘书,由学院教学秘书帮他选跟班重修的课,才能去上课,手续复杂,浪费很多时间。
(四)教学资料档案不规范
教学过程必须的档案如试卷、进度表、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讲义、试卷分析单等,随着教学改革已经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学讲义目前大多是以PPT形式体现,而教案变成了一个授课的提纲。试卷分析单仅仅对一份试卷的分析,无法体现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许多教学过程必须的资料档案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模式,资料档案基本上都是纸质版,检查起来工作量大。没有充分利用现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二 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几个措施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的,他主张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2]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依照学生成长规律,关爱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依据对学生的期望来设计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培养来确定教学目标,用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来判断师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资源以及其他支撑条件是否满足教学要求,评价的焦点是学生综合表现和专业能力,覆盖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优秀或者不及格的学生。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宣言》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看来,要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任重道远。首先领导是关键,如果学校领导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认识有偏差、模糊不清,没有信心和决心,教学管理改革就会偏离方向。
第二,如此庞大的行政班子和人员,每个工作人员如果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很多事难以在各部门的顺畅沟通中执行,所以要尽可能精简教学管理机构。在全校行政班子和人员中广泛宣传“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借鉴项目管理的理念,推行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把每个专业每一届学生的培养当成一个项目,培养满足毕业要求的学生作为项目的目标,各专业教研组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各职能部门必须围绕这个目标积极配合。第三,要开展普及性教师培训。“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置身于具体教学情境之中,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3]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给教师带来了挑战,鉴于目前我们的大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大学生青春期的发展等知识,也没有受过有关新教学模式的原理、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训练,不清楚这种教学的具体做法,因此应该全面地对教师进行普及性教师培训。[4]
第四,管理上要适当放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现在我们有些大学依然像管理幼儿园一样管理大学生,不放心让他们做事,担心他们不懂事,做错事。许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事,让管理人员替他们做,这样学生容易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性。(二)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前提条件。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一系列教学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脑中的教学管理系统。学生注册、学生信息、学生选课、成绩管理、开课管理、教学计划、考试安排、教学质量评价等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如果没有配套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很多改革措施无法进行,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第一,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教学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5,6]跟踪学生在大学四年里的学习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确保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以目标、结果、成果为导向是教学管理要遵循的重要理念。各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每个合格毕业生都能达成预期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每门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需明确自己的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和进程性评估。后者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表现、学习态度、能力发展的进展性评价,聚焦在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目的是依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第二,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是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系统性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并促使改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整体素质的考评。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建立、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人文社会素养的发展。最后,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独特性、必要性,为学生毕业时达成毕业要求奠定基础,为以后达成培养目标铺平道路。
第三,建立多样化的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校内外专家、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通过多种形式跟踪、了解、评价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状态、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达成的评判和认同度,找出他们对毕业生不满意的地方,并通过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规范教学过程的资料及档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做到可以随时跟踪检查,分析评价、持续改进。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涉及学校方方面面,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各个部门互相配合,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敢于正视、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储萍,杨彐伟.立足岗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08):216-217.
[2]邓秀梅,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2012(11):106-108.
[3]贾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构建[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39(01):74-75.
[4]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36-40.
[5]刘臻,陈雷,赵新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2):123-125.
[6]张维维,李敏,许爽,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集群式信息处理课群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7(07):104-108+1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