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新视角下理工大学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4:53: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文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分析了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素养培育的困境;建议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为载体、以科研项目参与为渠道推进创新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关键词:创新;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何雅菲.创新视角下理工大学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13-15.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创新与创业成为显学。政府组织、学校与企业竞相推动以创新、创业为主轴的竞赛与实践活动。理工科高等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其在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都试图与创新、创业、创造力相衔接。同时,纵观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可以发现,坚实的基础知识、独立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林万成(2011)也指出,人文素养对理工科高校培养面向未来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我国众多理工科院校中,大学生片面注重专业科技知识学习,对文化素质教育也存在刻版印象,致使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往往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抑制,强调自身的精神、时间应用在寻求多样化的刺激。因此,将人文素养与科技创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理工科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 创新理念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树立勇于求知、超越物欲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素质教育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积累广博知识

       理论上,学者们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界定。经济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富有创造性的环境下,创造者发扬个人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等特质,并透过思考历程表现出想象、好奇、冒险与挑战等行为,并创造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台湾学者林金池(2006)认为,创新理念是指在质的方面不同于现存形式的创意或创作,是创新能力的思维前提与创新成果的母体。钱学森也指出:创新总是从猜想开始,然后进行科学论证,故创新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2]。总的来说,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将人们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不断推向前进的行为与结果。那么,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先进文化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必须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与人文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是形成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为此,文化素质培育能拓宽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他们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过程中系统地思考,为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

 
(二)人文精神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造性实践活动往往是枯燥而艰巨的,需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作为前进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学习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引导大学生在人格、气质、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这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和产生灵感顿悟,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新的热情。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音乐等人文学科知识能启迪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热情[3]。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创造性实践活动得以持续有效进行,裨益于他对古典音乐的热爱;钱学森源源不断的创新热情和前进动力,得益于他夫人从事的音乐事业。

(三)人文思想优化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已成为解决两难问题的出口,倡议者期待以创新手法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创造社会更大的福祉。典型案例如孟加拉尤努斯博士颠覆传统银行贷款服务思维、创办乡村银行微型贷款破解穷困者贷不到款的窘境,让有生产力的低收入者自主创业,自给自足;德国Freiburg的Vauban社区,采用民众参与执行机制成功结合政府部门、创业者与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乡村银行微型贷款和Vauban社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创新与社会责任相容才能成功,以人为本才能推进社会大跃进。为此,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多渠道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人文思想培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本落脚点。

(四)人文方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人文教育的学科内容与学科特点有别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试图解决世界“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通常借助精确性、严密性和确定性的数学推导或实验去认识、掌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人文教育则包含更多的感性、体验、个性、求美和求善的因素,通常借助演绎、归纳、推理等方法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人文方法是科技创新方法论的重要而有益的补充,特别是在判别科学与伪科学的问题上,人文方法是科学方法有效性的根本保障。为此,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与训练理工科大学生的求异性、批判性等创造性思维。

二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困境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文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困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对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隐性作用被忽视是理工科大学创

         新型人才素养培育困境的历史原因17世纪科技革命后,科学教育迅速崛起并成为教育主流,源于科技与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关系。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即在社会发展中起价值导向作用,但这种基础作用却以隐性状态存在[4]。所以,当国家的发展目标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时,人文素质对社会的隐性作用会被忽略或被处于次要地位,人文教育也由此受到压制。特别是20世纪我国高校“重科技、轻人文”的专业设置,迫使众多理工科大学的人文课程一再被压缩。当前,虽然众多理工科院校已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了一系列选修课和辅修课,但学校不能有效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有效创新。另一方面,高初中文理分科的教学体制不仅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偏颇,而且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分离的观念灌输也给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增加了负担。在这种“填鸭式”的呆板教育体制下,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缺失,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越来越淡漠。

\

 
(二)人文思想被市场经济竞争淡化是理工科大学

        创新型人才素养培育困境的根本原因爱因斯坦曾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尽管专业教育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受市场经济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评价标准呈现出简单化、短期化和工具性等趋势。如用人单位鉴于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在招聘毕业生时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依据,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视自身素质和品行的塑造。再加上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为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更多地把精力投注到实效性强的科学教育,忽视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三)“人文树人”理念被颠覆是理工科大学创新型

        人才素养培育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然而张爽和沙飞(2013)的研究认为教师普遍注重创新的“认知”成分,而忽略了创新中的“人格”因素[5]。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得教师育人的功能受到挑战。众多教师囿于操作台,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这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思维。其次,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付出难以体现,导致他们不愿意发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也使得学生难以从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思想的启发。

三 创新理念下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路径

          蔡惟铮(2009)的研究指出,与创新能力培养联系密切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的主观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洞悉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矛盾;善于通过实践学习科技知识,解决实际科技问题;具有敏锐的思维去捕捉新事物;具有团队精神以及团结大家共同攻克难关的组织能力和个人品德等[6]。总的来说,除人文知识积累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应从人文思想塑造、人文行为实践,人文情怀营造等方面入手丰富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核心,塑造人文思想

         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注重“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第一,个性化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个别性与差异性需求,让学习者有充分表达自我思想的空间,如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对外在事物的直觉感触与内心世界的感受内化,注重引导学生抒发情感、引发思想与领悟;创造思考式教学模式则基于给予学习者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提供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接受学生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所提的各种意见,旁敲侧击激发学习者跳脱固有思想的思考模式。第二,群性化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不仅要适应个别性,同时要与社会发展适应。那么,经由群组示范、模仿等教练式技巧教学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学习,能促使学生形成团队精神。第三,认知化教学策略通过丰富学习者的认知广度,帮助学生认清环境,利用环境,进而控制环境,开拓生活空间。如主题式教学以一核心课程概念或议题为切入点,结合各学科内容与目标设计课程,将不同科目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帮助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思维以及捕捉反映新事物的能力。

(二)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强化人文行为实践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人文素质培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树立良好人格。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的人格独立,品德高尚,诚实守信,毅力坚忍,实践能力强,是人文素质培育中人格教育的拓展。同时,创业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方法创新,例如利用成功创业案例激励法,开办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大胆创业,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意志。这些方法改变了传统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通过实践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文素质的学习成果,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增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用性。

(三)以科研项目参与为渠道,弘扬人文精神

           教师是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导性因素,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较强预测作用。然而,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师难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单独分出时间给予与学生充分的指导、交流与沟通。所以,如果学生的创新项目能与指导老师科研相结合,学生帮助指导老师减轻部分科研压力,还可以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与文化素养。其次,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他们还可不断地思考研究课题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树立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特别是在“人文树人”理念下,高校教师倡导科学研究要体现人文关怀,坚守科技伦理。正是高校教师这种“敬业奉献”、“锲而不舍”、“循常理,不跟风”的科研态度,才能有效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林万成.基于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51-53.
[2]林金池.培养学生欣赏、表现与创新能力的网路教学策略与机制之研究[C].科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2):277-285.
[3]陈小丽,马建辉,甘世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1):98-102.
[4]俞俏燕.走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84-86.
[5]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3(3):15-18.
[6]蔡惟铮,王淑娟,杨春玲,等.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25-27.
[7]林晶.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1):30-32.
[8]李社教,张亚歌.“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50):273-2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