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09:54: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告行业也随之转型,成为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社会对于广告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为社会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广告学专业人才成为了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我国提出了“双一流”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育工作的成效成为了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双一流”方针的提出为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只有合理的结合“双一流”背景和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才能制定出完善的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为社会持续不断的供应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丽娜,等.“双一流”背景下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4):25-27.

        广告学专业已经成为了集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工智能、统计学等多学科高度融合的交叉学科,极具科学与艺术特色的新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与传统广告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显示出了较强的工程特性,因此国内外对于这种新型学科的专业教育模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

一国外高校广告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外高等院校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学校教育为主,重视系统知识传授,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跨专业和跨学科性,强调对广告人才的全面创新培养和素质提高,如美国本科广告教育模式。

       2.广告知识“讲座”与专业“技能”并存,如日本高校。

       3.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职业化广告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英国广告教育。

        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多专业开设广告课程,多专业学生共同学习。在课程教学方面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师生互选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公开课试听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体验式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将广告课程引入业界公众参与,通过实景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总结进行教学,将教学、研究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激了学生的专业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掌握程度与实践操作能力。

二 国内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学课程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设立广告学科的高等院校类型很多,其中,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设立广告学科的数量占据前三的位置。工科院校是以工科学科设置为主的本科院校。目前工科院校广告学科的设立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之中,其中包含美术系、新闻学系、文法学院、艺术学院和建筑学院等。其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点:一是在工科院校已有的人文社科类基础上,突显广告学的学理性,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与策划能力以及经营和管理的能力;二是在工科院校已有的设计学科基础上,加强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三是利用工科院校的自然学科有利形势,提升学生在数字媒体方面的创作和实现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新媒体的广告的创作能力成为了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教育工作内容,对于此类能力的培养已经被纳入到原有的教育工作计划中。

          教育工作计划的实施首先应当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根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广告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到课程设计能否满足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学术兼修”的目的,就现阶段工科院校的情况来看,以上问题并没给予妥善的解决。

\

 
(一)前沿课程与现有课程的整合度不足

        在广告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前沿课程代表着广告学的发展趋势,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从专业的角度研究广告学的发展规律,是广告学学科建立的基础条件。

         目前,有专业学者指出,部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不足,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较为宽泛和空洞,因此,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并不适应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网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工科院校必须改善原有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课程模式,适应于由于网络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教学知识结构的改变。现阶段,虽然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已经被正视,但是,却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部、滞后等负面特点。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改革知识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适当的添补、修改,在原有的课程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融入了“新媒体概念”“数字传播概念”等,但是“治标不治本”,课程分布的进程始终滞后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

          合理的工科学院广告学课程设置应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在建设学科过程中,应当使原有课程与前沿课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紧密的跟随者时代的发展脚步,同时具有前瞻性。

(二)教学观念“重实务”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的不断前行,同时国家也对工业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各行各业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工科院校的学科也是按照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所设立,为各行业培养输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广告学科也是如此,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受到了广告行业发展的推动,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产生了“重实务”的定向思维。但是,行业的发展进步对教学课程的布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效果,忽视了学理性的探讨与正视,间接的造成了社会人才的片面性。

          目前,广告公司对于专业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适应能力强,且具有创新能力。工科院校应当将教学目标与行业要求相结合,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对“学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应用。使“实务”和“学理”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文科与理科的交融性较弱

          文理学科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发展,是目前世界工科学院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工科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密切,缺少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善的,同时缺少技术教育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完备的。就工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工科院校并没有做到很好的随机应变。没有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实现交叉发展。大部分设立广告学科的工科院校仍然只重视专业的独立发展,缺少与其他各院系之间的共同协作,也缺少工科与人文之间相互融合,广告学科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院校自身的发展,能够做到文理科知识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的院校并不多见。

三“双一流”背景下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双一流”背景下,优化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辅助学生提升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应用于社会建设中。

           目前,工科院校广告学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很大的可改善的空间,工科院校应制定出合理的可行性的课程改善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估、调整,通过不断的完善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广告学专业课程的架构应具备“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性

           广告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动态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育者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知识模块中开展工作。①基础知识,其涵盖内容主要是高等院校的通用知识,即每一位高校学生都要接受的与专业无关的基础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让每一位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于高校的学习环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专业知识,其涵盖的内容主要是广告学的发展史、广告学的大概范畴、广告运作的原理,其具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特性,是广告学科建立的基础条件。③拓展知识,主要是从工作实践中的来的理论知识。④前沿知识,是对广告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预测知识,这两者代表了广告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其中拓展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内容是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拓展的,将拓展知识和前沿知识放入到广告学科的课程设置中来,也就避免了学科知识一成不变的弊端。

          此种广告学科课程设置,让学生入学首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接触专业知识的培训,最后通过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与前沿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同时,为广告学科成为一流学科奠定有利的基础。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述和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应当强化理论知识教育,然后配合具有“稳定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具有“灵活性”的研究教育。广告学科中,专业知识应当是稳定的,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方式应该是灵活的,特别是拓展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一定的实习实践以及分组探讨来进行。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研究当前广告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此种灵活的讲课方式,可以使前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备。

\

 
(二)专业课程设计应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学生实现

         “学术简修”的目标广告学专业课程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当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但由于工科院校本身的特性,其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实践、重视产品功能的实现,会忽略人文知识与社会知识,但是调换过来,如果过分强调学理性,也容易使操作能力被削弱。因此,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可以实现“学术兼修”的教学目标是判定一所高校课程结构设计是够合理的关键指标。

1.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当今时代广告学专业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通过网络技术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但同时,网络技术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广告业的产物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其所传播内容在无形之中对人们的人生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广告业的产物在输出时,应当注重其对人们,对社会的影响,广告从业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工科院校广告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能够为广告学专业人才形成一个良好的人生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工科院校广告学的基础知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大部分的课程为必修课程,不能够做到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由学生自由灵活的选修课程;其次,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内容较少,主要有英语、体育、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以及不同院校自主选择的少部分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改善的方式主要是加强院校各个院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之上增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选择具备互通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2.加强院系合作,实现文理交叉发展

        在工科院校广告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在拓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隔膜,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与互通性。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文科与理科的知识相互融合,能够从多个出发点去引导学生。二是真正落实文理学科的交叉发展,提高其实用性。不只是在基础知识教育中将文理科知识进行融合,在专业的知识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将文理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面加宽。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也要求广告学专业学生必须能将文理科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打造一流的学科。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工科院校广告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所学,在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学习成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相互印证,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基于此,工科院校必须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同时,还要成立校区学生专业技术培训场所,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内外的各项广告设计比赛等活动。

四结束语

        建设一流的院校的必备条件是建设一流的学科,一门学科的建设水平是一所院校综合实力、教学特色、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真是写照,展现了这所院校的综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完善了工科院校广告学本科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广告学专业人才,打造工科院校一流的广告学科,提高工科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其成为世界一流的学院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戎彦,王憬晶.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方式分析——以广告学专业为例[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S3):112-113.
[2]周华清,张艳萍.新设立广告专业院校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探究,2006(2).
[3]王彬彬.广告学专业创新教学浅析——从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参赛经验谈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传媒科技,2013(4):223-224.
[4]胡鸿影.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2):135-139.
[5]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2):7-10.
[6]魏伟华,洪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32-135.
[7]张灵,李红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232-234.
[8]罗延焱.广告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26):201-203.
[9]王露璐,李小果.中国广告学专业学科发展逻辑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5(21):77-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