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要突出职业,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不同,它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为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中职语文教学不能仅凭课本进行“本本主义”教学,而是要进行生活化教学。本文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探索了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旨在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冯志刚.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3):102-104.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严格按照书本和教材,更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从日常点滴小事中拓展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如何更好地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实现生活化、趣味化,是广大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课题之一。职业就业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不需要面临高考,生活与就业就是大部分中职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等,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不注重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为此,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语文教学和职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推进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让同学们今后的职业生涯进展得更加顺利,这是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它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以及心理素质等都融为一体,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培养、人际交往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体而言,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美好的道德修养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其事业的发展。中职教育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过去那种普遍使用的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中职语文教育,我们必须结合市场与社会的最新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1]。所以,职业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语文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工具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当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汉语工具功能。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同时还是一门文化艺术,是人们积累与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更是人们如此交际、工作学习与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只有真正掌握语文这一个工具,方能促进个体信息阅读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以及输出的程度,思维创新的程度可以说都是由其语文能力来决定的。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中职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回归到真实的世界当中来,如此方能真正满足同学们的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阶段,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语文作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其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应当尽可能的让学生与语文材料进行直接接触,对学校家庭与社区等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扩大了语文的外延[3]。为此,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尤其要注重同学们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同学们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来,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同学们对生活将会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与发展。不过,就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学都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同学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社会生活和自身经验是想脱离的,使得同学们难以真正理解、体验及感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弱。基于此,我们必须结合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4]。
二 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路径
(一)转变教学模式,树立教学生活化意识
新时代下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只有这样方能让语文课的生活性与工具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课程设计到教具准备再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5],制定与中职生实际相符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在展示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能够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沉,让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二)运用多种手段,开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学校有多种专业,仅凭课本“本本主义”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而是要全方面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蕴含丰富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上。首先,以教材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更趋近于生活、趋近于各种活动。比如阅读内容方面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三五成群地通过漫画、续写、剧本或者表演地方式重新展现阅读内容;古诗文内容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内容进行教学;写景作文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员带领大家观赏景物,在导游解说词基础上形成文章等等。采用这样的活动更具探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学生一般都会乐意接受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培养学生理解、处理、整合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图、文、声、像并茂是多媒体的一大特色,能够从听觉上和视觉上将学生引入情境,速度快且效果极佳。由于物质生活改善了,很多学生不免忽略了人处世中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不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更不会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6]。因此,在《我与地坛》的课文讲授时,在学生领悟了课文中心思想之后,通过有关母爱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个人感受,通过分享、畅谈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体会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三)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打造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多数中职语文教师看来,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是要把教材里面的内容教好,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了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也包含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解读。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死板,没有适当引入鲜活的教学因素,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建立联系教学,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动力。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当地经济为指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相对应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才使得中职的语文教学内容专业性特点也比较突出[7]。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要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比如,考虑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应多次进行实用文体(如总结、报告、会议记录等)的写作练习,为将来的实际应用提前做好准备。此外,也有些工作主要就是靠与人口头交流进行的,如旅游向导、商品或服务营销等工作。由此可知,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打造生活化教学内容是极为必要的。建立教学内容与专业的有效结合,坚持“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将职业素养融入语文教学内容当中,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在阅读方面的教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人文拓展到职业素养方面,充分发挥课文人物的精神影响力[8]。
(四)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凸显人文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一思想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意义,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与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十分符合。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得到精神升华与伸展,将人文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中职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导致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集体主义观念、道德观念淡薄,在面对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文化环境时,判断力较差,不辨美丑,不识良莠,对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发展带来很大隐患[9]。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讲解课文的表层教学模式,有意识带领学生深入走进作品,让学生能够在课文内涵中感悟人生、感悟社会,从践行者们和思想者们包含深刻意义、充满智慧的文学作品中实现灵魂的提升,精神的觉醒。由于语文本身具有贴近生活的课程特征,教师要发挥语文课程这一特征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成为学生实现心灵活动、生命活动的生活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稳定基础。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尊严》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这篇纪实性文章与当代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科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小组中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给学生设置“课文中曲小学付出了四年时间和巨大的代价去和美国银行家对抗,知识为了得到赔礼道歉,她这么做值得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激励的讨论这个话题,在互相分享和观念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好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维护国家和自己的尊严,提升了思想道德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感悟,拉近了学生与这篇课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将自己带入到课文情节中,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深度交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
(五)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
社会是最好的教室,知识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在教室或者学校开展,教材往往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降低教学质量。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和时间,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积极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学还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和劳动者[10]。例如,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走社会,通过现场观察和手机拍照的方式,加强对荷花、荷叶、荷茎的全面了解,这个生活化的预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纷纷到公园中多角度观察荷,并且将自己的观察形成书面的文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预习能力,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更加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为主线,重视学生主体位置,创新教学模式,挣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积极将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寻求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和重视学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以及道德观念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可以自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的距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推进学生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菊.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175-177.
[2]应辉.语文就是生活[J].课外语文.2013(22):139.
[3]王惠.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6(30):42-44.
[4]沈新宇.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黄香花.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186-187.
[6]姬孝荣.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J].文存阅刊,2018(18):122.[7]杨玉瑶.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读与写,2018,15(17):82.
[8]刘爱华.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6):283.
[9]冯春香.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1):191-192.
[10]邢彦琼.对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8):319-3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