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有着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特点、现状进行了阐述,从家庭、学校、社会、宗教四个方面对其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宗教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科学的比较。通过比较结果,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下,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借鉴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国;日本;比较
本文引用格式:田晓勇等.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94-97
一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
1、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教育
日本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极强的融合性,它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再结合本国国情和传统进行改造。日本处于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中国相似,传统的日本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受教育的权利也只是极少数的上层人士拥有,广大群众并没有受教育机会。所以,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宫廷教育和武士教育这两条途径进行的[1]。
日本武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教授武艺和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武士道精神一方面有“崇尚武艺”的主张,另一方面还主张重恩义轻死生。日本从中国引进儒学思想后,并没有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而是提高了“忠”在思想中的地位,提倡忠于君主。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结合之后,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的忠于君主的民族主义教育。
2、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教育
以明治维新为标志,近代的日本逐渐成长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甚至发展为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也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思想,进行明治维新。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采取了改革措施,从古代就已经形成的“集团主义”民族精神也促进了日本的发展进程。这种天皇崇拜和国家主义教育相结合,最终演变成了军国主义教育,使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建性军事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
3、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二战轴心国之一的日本在二战战败后受到严厉制裁,但这些制裁并未有效扼杀日本的右翼势力。由于美国出于利用日本作为其在远东地区的棋子的目的并未彻底铲除日本右翼势力和改革二战前日本的政府管理机构,日本的右翼势力死灰复燃且势力愈加强大。而军国主义思想也逐渐渗透到政府内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式传递到社会各界。同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被限制了政治方面的权力,专心发展提高经济水平。另一方面,自二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日本国内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急剧降低,出现了德育危机[3]。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的重中之重,日本力图使之成为培养反共防共国民的强有力的武器。鉴于这些,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再次掀起了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是“道德教育”,其内容主要是向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灌输符合日本本国利益的阶级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日本对其道德教育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建立了一整套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政策,并通过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实施。
(二)当代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途径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4]。“三岁之魂,百岁之才”,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很大的地位。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日本的家庭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中成员与成员之间彼此信赖的关系、幼儿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行为准则教育[5]。在日本,大多是母亲担任教育的主要角色。自孩子出生开始,母亲便开始根据孩子的天赋设计一系列早教课程,帮助孩子较早地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基本行为规范。
2、学校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性作用。日本的学校不仅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直接地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并让各科教师都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使道德教育能在各个学科中全方位地进行,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而且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考虑,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不同体现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内容,使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除了课堂教育,日本学校还注重优化校园思政教育环境以及通过教师言行形成榜样示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3、社会教育途径
日本的社会教育途径十分多样而且属于注重渗透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由于它隐藏了教育目的,以及其新颖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6]。首先,利用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大众传媒向受教育者灌输大量的时政信息,并通过社会舆论的方式来对民众进行引导性教育,使民众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成符合国家利益的思想观念。其次,由于日本十分注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所以充分发挥了各种社会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4、宗教教育途径
日本是一个宗教众多的国家,宗教也在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神道教是日本最大的宗教,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分为大和神道和琉球神道。神道教以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和崇拜先皇为主,特别是对天照大神有着格外的尊崇。神道教称大和民族为“天孙民族”,即天照大神的子孙,而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表就是日本天皇,是现世的“活神”。神道教在日本国民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天皇崇拜的思想为国家主义、集团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天皇的盲目忠诚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吸收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同为封建国家,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维护本国的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二战后,日本吸收了美国民主主义思想。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融合了东西方的思想,但同时,又将这些思想与本国实际相联系,进行了改造。将儒家思想的“忠”与本国的集团主义、国家主义结合,逐渐演化为“忠诚集团”的日本民族主义,将美国民主主义思想演变成为日本现代化服务的民族主义与功利主义。
通过实践锻炼、挫折教育来进行思政教育。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以学校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如儿童通过对家长言行的模仿,树立自身的社会观念;受教育者通过切身劳动体验,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通过在社区内的服务活动,养成服务大众的精神;通过一系列团体活动,树立极强的集团意识等。同时,在日本思想中,在遇到挫折后克服困难、征服挫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仅仅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是运用多种社会因素,形成教育的社会网络,注重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例如,公共社区内有许多学习类的组织和团体,宗教内也传播了有关“忠诚集团”的思想,大众传媒通过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政治思想等。
二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比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1、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父母的现身说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都注重从小培养儿童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氛围,使儿童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都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来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不同点: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由父母共同承担;在日本,虽然现代以来呼吁父母共同进行家庭教育,但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还是主要的;中国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家庭教育主要是起辅助作用;日本思政教育中,家庭教育所占比重很大,不是辅助品,形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局面。
2、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国的学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灌输式思政教育;都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结合进行。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思政教育课程,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利用社会资源,利用实物和各种传媒艺术,对学生进行环境的熏陶和感染。
不同点:日本的学校在学校校风的建设方面显得极为重视,与此同时,他们还重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其相互作用,在合理的配合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而中国则对课外活动的配合作用注重较少;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渗透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而中国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二者并不具有统一性;中国更侧重于显性教育,强调正面、直接的教育手段,而日本则同样注重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使两种教育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较为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而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较少,并未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
3、社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中日两国都通过社会舆论和广播来对人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符合国家利益;中日都很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染作用。
不同点:中国依靠学校教育途径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体性,调动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道德教育的整体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日本更充分也更巧妙地发挥了大众传媒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动画等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中国某些地区明显的宣传标语,日本公共环境的社会教育更具有隐蔽性,更易为人所接受。
4、宗教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中日两国都通过政府对宗教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形成人们的道德观念,维护社会稳定。
不同点:中国国内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并存。但中国的相关宗教政策规定: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力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努力。但我国也规定,宗教信仰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干涉国家政治、司法、教育。同时,我国始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因此,在中国,宗教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较小,其参与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结合宗教活动宣扬爱国爱教、服务人民等思想;日本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但日本的宗教却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统治阶级以宗教为传播途径制造合理社会舆论,巩固自身统治。例如神道教,在日本忠君思想、集团主义思想的形成中,都作用巨大。
(二)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性分析
1、经济制度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受经济制度的影响极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适应本国的经济基础产生的,由于经济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必然会显出差异性。
2、政治层面的原因
政治思想会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制约作用,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反映出本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通过以学校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为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其本国的历史传统始终贯穿着“集团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日本主张培养“完美人格”,对特殊论的民族主义、功利主义和普遍论的民主、自由思想同时并重。
3、思想文化层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地大物博,在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中国的教育目标一直都体现着真、善、美和“君子”、“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而日本资源匮乏,地狭人稠,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本把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7],并激励自己的斗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忠诚、坚贞、团结的“集团主义精神”。
第二,虽然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很大地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内涵的影响,但是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都善于学习各国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现代中国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的主要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我国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同于古代。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则是不断吸收优秀外来的思想以丰富发展原有思想,内外交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具有较为稳定的继承性。
三 中日思想政治方法对比的启示
对比中日两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起着奠基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地位,重视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旧是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占有更大的比重,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呈现出家庭、学校、社会三足鼎立的状态。我们想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好、更深远的效果,就需要提高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重。
(二)学校教育方面
要尊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突显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能忽视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尊重他们的独特情感,摒弃枯燥说教、强行灌输等非理性的教学方法,要营造自由主动的教学环境。
学校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配合。学校方面积极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参观孩子的学习环境,体验孩子所处的学习氛围,增加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做到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
重视隐性教育。首先,通过组织各类社会文化活动,将道德的价值融入学习、交往等日常生活中,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他学科中也有体现,提升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后,重视校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形成校园文化,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三)社会教育方面
丰富社区活动的形式。在日本,社区内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通过社区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强的公民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参与,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权责分明,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日本为培育年轻的新一代创建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机制,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机制。例如广泛建立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PTA)组织。PTA组织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细致周全地教育后人、捐赠教育基金等方面。
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日本重视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他们经常利用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例如举办讲座、展览和学习班等。我们也应该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社会,贴近生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尝试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2]余廷文.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3][6]靳义亭.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9(08):109-112.
[4]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5]张敏.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剖析[J].亚太教育,2016(35):245-246.
[7]薛传佳.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31):76-79.
[8]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05):42-48.
[9]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的特色[J].外国教育研究,2002(01):10-12
[10]石晶.二战后日本右翼政治思想及其危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97-100
[11]施苓艳.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126-127.
[12]温跃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6,3(12):26-27.
[13]刘晓畅.浅析日本热血动漫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8,5(11):11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