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研究型大学。新时期,我国地方高校应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把职业技术教育覆盖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就业和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引领计划,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职业技术教育;就业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闫守成等.职业技术教育:地方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之举[J].教育现代化,2019,6(2):121-124+132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的高等教育问题之一,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是我国众多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2013年数据统计报告:“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1]。2012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5%,2013年至2016年,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初次就业率大体都在75%至76%之间。国际公认的青年失业率警戒线为15%,也即我国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季失业率”超过国际公认青年失业率警戒线近10个百分点。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层来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不高”,即初次就业率不高、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工作起薪不高、年终就业率不高、创业率不高、工作稳定性不高。从深层来看,我国地方高校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1)总量性矛盾
总量性矛盾是指毕业生总量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供大于求。2013年—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2]。
由表1可以看出,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7年实际人数还不止795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应该在900万以上,比瑞士、以色列、丹麦、芬兰国家总人口还要多。
(2)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是指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错位。目前,我国各地人才市场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各地人才市场求职者蜂拥如潮;另一方面,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又高薪难求。这说明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调整没有及时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型升级,而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滞后,必然会造成毕业生“有业难求”和“无业可求”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仔细考察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状况,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应是综合性的。
(1)毕业生方面成因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质上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就业满意度较低”问题。
①不少毕业生择业观和就业观不现实,“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从就业的单位属性看,偏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等工作;从就业的区域看,片面强调北上广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就业报酬看,片面追求高薪高酬职业。
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素质等基本职业能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不足。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都优先考虑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忽视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经验和职业技术能力的缺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制约因素
(2)经济方面成因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大因素。一方面,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徘徊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产生机器代替人力的现象,最终导致用人需求总量的缩减,就业压力随之增加”[3]。
(3)政府方面成因分析
政府是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政府行为(尤其是法律和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①政府控制着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②政府评估高校偏重学术轻视能力,导致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单一;③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开拓新市场、新产业的能力有限,就业引导措施不得力,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4)高校方面成因分析
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及时大规模向应用型转型。如所使用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大多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老化、内容重复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制约大学生运用大学专业知识成功就业”[4]。教材建设如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亦均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二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就业情况及其启示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研究型大学,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如荷兰,“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与职业及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就业的岗位与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匹配度都比较高。近年来75%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他们的教育水平匹配,超过80%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对口领域或邻近领域工作,比例均高于研究型大学。从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来看,84%的学生认为他
们的教育为就业提供了充分的准备,93%的人认为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略高于综合性大学,这说明其人才培养结构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培养质量受到雇主的普遍肯定”[5]。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保持高于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最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与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吻合度极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地方高校目前教育教学最为欠缺的。
三 地方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
新时期,地方高校应以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围绕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地方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⑴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技能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强应用型科学建设、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教材体系建设、应用型教学条件建设等等,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流程相一致。
⑵深化行业企业实践教学实效管理,加强“实质性”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行业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以“四跨”协同创新团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际、跨行业)为纽带,师生“实质性”共同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成果推广应用;必须对学生在行业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特别要重视学生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实效,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技术要求,学生毕业后在本行业企业具有较高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⑶进一步完善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生涯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能力。通过专业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南”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尤其是专业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未来职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分类指导,体现因材施教,使各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理性、更加现实。
⑷壮大产教融合合作发展联盟,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机会。产教融合合作发展联盟(或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是新时期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今地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和有效就业的基地。为推动学校就业工作,学校应树立“四亲近”观念(即亲近地方、亲近产业、亲近行业、亲近企业),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应进一步扩大产教融合合作发展联盟的数量和合作领域,尤其应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行业企业的应用性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技术推广,以产教融合合作发展联盟拓宽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⑸加强人才招聘会的组织管理,拓展职场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机率。具体措施为:建立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的常态贯通机制,使学生在平时就能顺利地进入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加年度大型人才招聘会的场次,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型人才招聘会的档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⑹加强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就业服务建设,树立“多主体”就业服务理念,发挥二级院系和专业教师的就业服务功能。高校专业教师不但有传道授业责任,也有服务学生就业责任,应逐步建立“教师-学生一对一就业服务”机制;应充分利用理事会、校友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关系,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⑺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学生职场信息常态化,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能力。具体措施为: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依托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依托行业企业单位,推动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四是依托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
⑻完善毕业生就业面试指导体系,强化学生职场面试技术技能,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向毕业生讲解就业笔试、面试相关技巧;聘请往届毕业生或相关专家对就业问题传经授道,“使学生能够在面试时尽可能保持平静的状态,充分展示自己的真实能力,并做到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言语清晰、思路敏捷,给面试考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6]。
(二)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围绕毕业生就业质量,地方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通过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实现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水平。
⑵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出国深造率和报考公务员率。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深造数量虽然不计入学校就业率,但从我国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应加强考研、出国深造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德国很多应用技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考研率高达40%(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我国地方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也应鼓励毕业生考研、出国深造,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及家长发展意愿,加大考研、出国深造等的教学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考研、出国深造、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比例。
⑶注重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提高毕业生地方(区域)就业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学校应加强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荐毕业生在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就业,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地方(区域)就业率达到80%以上。
⑷注重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创业率。加强创新创意创业创造“四创”教育,校地互动、校企合作积极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以创业促就业。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大学生创业率力争达到2.5%~3%;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⑸注重应用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毕业生就业年薪率。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参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研发能力、成果应用能力、技术推广能力等职业技能水平,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年薪率,争取在“十三五”期间,使学校毕业生年薪水平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⑹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率。加强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科专业价值;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提高合作单位留才率;加强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专业职业证书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匹配度达到80%以上,并在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⑺注重敬业精神教育,提高毕业生工作岗位稳定率。加强对大学生的敬岗爱业、遵守纪律、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艰苦风斗、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做一行爱一行等敬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在平凡工作岗位的敬岗爱业精神和干事创业能力。
⑻注重创新精神教育,提高毕业生社会工作贡献率。加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主人翁意识、奉献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积极进取精神、批判精神、反思判断意识等创新教育,提高毕业生工作创新创造能力,推动工作单位事业发展,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较好。
(三)地方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引领计划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新时期,地方高校应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引领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⑴组织实施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工程地方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即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欧洲如瑞士等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就业比例已超过传统的普通大学,平均年薪则一直略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5]。目前,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最有效、最关键的策略莫过组织实施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通过应用技术技能型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使学生毕业时,不是依靠“毕业文凭”出去被动地找工作,而是依靠“较强的职业技术技能”主动地吸引用人单位求人才。
⑵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引领计划“十三五”期间,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工程”目标,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引领计划”。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职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及二级院系就业领导机构,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和院系理事会的就业服务功能;把职业教育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实现理性就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明确学生就业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加强创创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拓展就业市场,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⑶组织实施“地方政府-地方高校-行业企业”一体化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国计民生问题,其责任主体不但但是高校,更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时期应组织实施“地方政府-地方高校-行业企业”一体化就业能力提升计划。①加强政府对地方性地方高校办学的宏观引导,按照市场需求,编制年度行业就业预测报告,指导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避免地方高校盲目设置专业,加强专业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②出台地方优惠性就业政策与法规,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建立健全政府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③建立地方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就业直通车,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合作就业制度,“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外团队项目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直接接触企业相关人员的机会,并向其学习实践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7,8];④提高社会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拓宽更多渠道。
⑷组织实施“地方高校-学生个体-学生家长”一体化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主体在于大学生自身。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大学生自身应自觉加强就业能力培养。①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业能力培养;②加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研发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③加强文化素养、正确对待压力、进取心、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④加强职业相关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职业选择和发展能力等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⑤加强职场应变能力、自我成长机遇把握能力、新环境适应能力、学习新技能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家长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严峻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尤其是城市家长拥有一定的就业资源,能够促进子女就业。地方高校应对“家长促进子女就业”予以高度重视,在二级院系框架内,组织实施“地方社会-地方高校-学生家长”一体化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建立高校-家长信息交流机制,完善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共同制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共同参与学生过程教育,共同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共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总之,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客观需要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家长、社会和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设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
[2]袁新文.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N].人民日报,2017-11-25
[3]施炜.产业转型升级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J].江苏高教,2016(1):108—110
[4]韩杨波等.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132—134
[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6]贾敏晓.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研究[J].天中学刊,2015(3):149—150
[7]肖倩红.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3—34
[8]郭群娜.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商贸人才,2015(6):176—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