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包括物理学基础知识,也蕴含着哲学、美学和方法论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和特点,深层次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文教育和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实现人文教育和物理教学的有机融合的具体方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大学物理;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孙晓冬,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1):166-168.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专业教育侧重于“育才”,素质教育侧重于“育人”。如果“育才”压倒了“育人”,学生掌握了高新技术却缺乏人文关怀,具备了学识却不具备人本意识,教育就是失败的[1]。目前,国内高考改革朝着“文理不分科”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 什么是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加强人文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因自身学科结构的局限,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讲授,淡化了人文教育,普遍存在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象。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为例,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讲授理论知识方面,忽视了物理学科的过去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过分注重对学生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评价,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体现,忽视了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这种过分注重专门知识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均衡发展。高等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的现象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高等教育思想已经得到了基本认同[4]。为了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国内的著名高校纷纷采取了开设人文选修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人文讲座等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就有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提倡理工类大学生选修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5]。在已经开设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人文选修课有:《人文物理》、《物理与文化》、《物理与艺术》等,但由于学时和选课人数的限制,通过这种模式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人文教育效果。
三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众所周知,物理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离不开与哲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一部人类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不断学习﹑认识﹑总结和实践检验的过程。因此,大学物理不仅仅包含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包含了深刻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及其变革和创新的内容,包含着哲学、美学和方法论等人文科学的诸多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知识体系丰富的宝库之一。物理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6]。如果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取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方法,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物理课堂,将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探索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7]。
四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路和实施方法探讨
高校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物理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人文知识、方法和精神渗透和融合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的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两方面,而人文素质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和人格情操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和启迪作用。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这就要求物理教师除了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深刻地感悟积淀在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承担起对学生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集科学与人文于一身的鲜活的优秀榜样[8]。另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与为人师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最初是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其知识体系中隐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以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适当精选一些典型实例融入到各个知识点中去,比如,物理学研究的物质及其运动,大至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从有形的实物到无形的场,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无不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的特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正电和负电,电与磁,波和粒子等等,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许多临界问题,如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临界体积等,都生动地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在实验和验证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始终贯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教师在讲授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时,通过这些生动例证的分析和分享可以使学生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探索自然地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
(三)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培养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教育关系着学生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平衡以及个性的完美。物理学中不仅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理论体系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惊人的简单”、“神秘的对称”、“美妙的和谐”等美学特征在物理学中有大量的例证,
是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经典力学建立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上,由牛顿三定律可以推导出全部经典力学理论,简单的物理关系式,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揭示的规律无比奥妙;电磁学中,库仑定律和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公式之间的对称,以及从奥斯特发现的电生磁现象到法拉第发现的磁生电现象,体现了艺术美学对称的思想;又如,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教师可以将这些绝好的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探索物理学的美,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具有科学审美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四)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物理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在物理学家们探索自然界物质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规律时,无论他们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还是他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都向人们展示着科学家的人格魅力。通过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孕育时期的科学发展规律,了解科学思想的诞生历程,了解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辨能力的形成过程,而且可以用物理学家们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态度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并将它与物理知识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光的本性的研究中,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到光的波粒二相性等等,其中凝聚了科学家们的智慧才华及不懈的奋斗历程。物理学家的这些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是教育学生不追逐个人名利和享受、无私奉献的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人文教育内容,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展来自于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执着地追求,要勇于面对探索和创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失败。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欣赏科学事业,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实践。
(五)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物理理论、物理思想、物理观点以及物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是物理学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一切下落物体都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从而彻底否定了亚力士多德长达十几个世纪的错误论断。伽利略所推翻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力学的荒谬表述,更重要的意义是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先河,宣告了经院哲学思辨规律的结束。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科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将这些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经典案例里面蕴含的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持怀疑态度审视现有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 结语
物理教师要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深入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深入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李文霞,张玲.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7(1):108-110.
[3]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7-22.
[4]梅苏蔓.中国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J].高教研究,2006(7):5.
[5]曹占伟.国内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3(20):147-148.
[6]倪光炯.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蒋相站.人文精神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渗透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112-113.
[8]陈磊.物理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J].物理教学探讨,2008(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