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工科类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现状探析及建议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9 19:10: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推动着独立院校的发展,其发展经历了起步、过度、转型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对工科类独立院校的多方分析,总结新形势下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应用型大学;可持续发展

一 独立院校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不断改变,国家对于独立院校的推动力也在不断调整。独立院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2008年2月4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独立学院的设立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二)过渡阶段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办法》,加强独立学院规范管理,教育部办公厅于2009年2月发出了《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期望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平稳、有序地做好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有关工作,引导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三)转型阶段

        2013年教育部组织了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1];次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将出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方案,实现分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教育部逐步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2]。

        随着独立院校发展的层层推进,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处于新形势下的工科类(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类)独立院校如何培养一大批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现代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二当前工科类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职业性技能性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3]。而作为依托于其“母体”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思想发展起来的独立院校,本就处于研究型与职业型的夹缝中,又加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和独立院校的产生的环境大致相同,因此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转型,对于独立院校而言是大势所趋。

         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非学术方面工作,更偏向于技术方向的实际操作类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也给学校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不少工科类独立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时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摇摆不定,方向模糊

        笔者为了获得直接数据,在网络上面向江苏范围内的正面临转型压力的独立院校的学生发放700份问卷,其中639份为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的数据分析,其中部分成果如下:

         如图所示,有37.80%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而对学生有巨大帮助作用,对学校转型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前往相关企业岗位实习”也仅有13.41%。众所周知,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校企合作情况可以从侧面展示出学校的转型措施,因此这组数据不仅展示了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还暴露了目前独立院校在应用型院校发展的明显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独立学院对“母体”的依附性,导致其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与“母体”极高的相似性,但又由于缺乏后期的师资力量,经济实力,生源质量的推动,使其在此类专业的发展相比较母体缺乏优势,又由于这一微小的优势在独立院校办学初期暂时解决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学校声望等问题,所以导致不少工科类独立院校在高校转型的大浪潮中摇摆不定,既期望凭借依附性优势在未来高校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又想要抛开已有约束大力推动学校转型,将学校建设成具有优质教育质量的应用型大学。正由于这两种思想的并存,导致部分发展已经受到新形势影响的工科类独立院校滑向历史边缘。

\


(二)流于形式,背道而驰

         部分工科类独立院校,经过整体布局,在区域改革中寻求自己的定位,积极改革现有大学的分类模式和评价模式,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加快转型步伐,明确学校所在区域战略目标、办学定位,发挥区别于学术性院校的特色优势,并取得一定成果,因此仍在转型的迷雾中探索的其他工科类独立院校便期望借用其经验,加速自身转型,但结果却不为理想。其实这种做法本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各学校的进一步推进,实际措施的制定后,便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就是双师型建设,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就是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等思想“深入人心”,实际上仍是由于对应用型大学的不了解。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研究:未追求“实用”,凸显“特色”;

2.人才培养:未培育“创新”,陶铸“责任”;

3.社会服务:未谋求“贡献”,强调“合作”;

4.基础建设:未高度“优化”,适度“扩张”。

         表面的应用型活动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转型,亟待转型的工科类独立院校还需多次研究,以寻找最为适合的道路。

三 工科类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一)从一而终


        理念变迁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前置性因素。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是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历史上每一次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意味着以新的理念和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发展,以新的范式来认识和重建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来重组教育活动,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既需要充分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通过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谋求生存,又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选择个性化的发展之路,杜绝盲目跟风,保证办学连续性。

       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与国内的独立院校有以下共同点:办学基础薄弱、学术起点低,如果其在发展初期以纯学术研究为发展目标,以期超越哈佛、普林斯顿等老牌名校,则几乎无望,因此其在战略规划中果断采用了实用主义的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前期优势,大力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从而使得学校获得了良好发展。在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成果的转型不是个案,而是必然。因此我国的工科类独立院校也应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充满希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明确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措施,加速推动学校转型。理想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即使转型进程缓慢,学校也应抱有积极心态,应对出现的困难,努力将其解决,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切忌受其他因素影响,在转型过程中,随意改变方向。

(二)形实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简单等同于职业培训,不是单纯的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引入双师型人才等就称之为应用型大学的,需要明确应用型大学的三方面目标:一是能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一般的具体问题;二是能完成新的科技研发项目;三是能将最新方法和工艺用于科研实践中;即以应用为主线的发展思路,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发展手段,以开拓创新为突破的发展重点,并与学校的自身情况相比较,在符合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借助政府政策的推动力,实现工科类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各个学校的特色不同,优势不同,因此妄想生搬硬套成功经验是不可取的,应当根据自身特色,在确保教学连续性的基础上,谋求学校的转型发展,可以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吸收、转化为符合自身的转型措施,同时还应确保措施的实际效果,即相关的评价措施是否能落实,对于学生各方素质的提升是否起到实际作用,是否为措施的实行发阶段检验成果并对不佳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等。

         高等教育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有社会属性,即完成教育、输送人才、服务社会,并且不能输送简单的可替代率高、重复性强的人才。因此院校,必须把对实际效用的追求与对学术理想的坚守结合起来,在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共同协助下,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才能踏上正轨,学校的未来发展将有无限可能,学校转型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创新形式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大学恰恰是教育与社会向联系的一个平台,在多方环境的影响下,各种思想的碰撞下,应用型大学应该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张力,英雄不问出处、汇聚不同的思想,培养独特的文化性格。积极探索高校转型的新措施,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化工专业水平相比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湖北省,建立了湖北化工联盟,是一个基于专业的协作联盟,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湖北省化工类支柱产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凸显了湖北省化工产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此措施的推进源自于相关院校部门的创新,在没有示范先例的背景下,凭借自身的不断调整,相关措施的不断推进,最终使该联盟发挥原有效用,因此亟待转型的工科类独立院校更应把握自身特色,开拓创新新措施新办法,为应用型院校发展助力。

四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旧体制下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淡化,但由于高等教育供给量不足,使得供需问题并不突出,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我国大学生毕业数量持续增加,又加之我国部分独立院校的学术型发展倾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偏低,从而使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就显著突出,就使得原来沉在水面下的产教关系问题开始浮到水面,最终限制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正反逼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要尝试突破各种体制机制的限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因此以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以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创新引领为指针加强产学研融合,以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优化教育发展资源配置,以跨区域经济体为媒介建立多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4]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将在此次的历史震荡中带领相关高校稳步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未来走向以及如何发展还在不断地探究中,仍需相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指导工科类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平稳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教育部给国家示范(骨干)高职校“升本”泼冷水[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4):3.
[2]周慧.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职业教育改革再引议[J].科技风,2014(4):4.
[3]吴中江,李建启,黄成亮.坚持五个注重,推进五化改革,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55-59.
[4]张俭民.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可行路径探讨——澳洲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9):38-42.
[5]姜光铭,张继河.规模与转型:独立院校的应用型发展之路——以江西省独立院校发展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2-14.
[6]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