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传统节日:提升高校德育实效的催化剂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3:52: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高校开展德育的宝贵资源。它能够丰富鲜活生动的德育素材,打造情感参与的德育平台,强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发掘和弘扬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要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融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之中,切实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德育;传统节日;德育价值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宝贵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的德育价值,是高校开展德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外来思想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国人热衷于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却表现冷漠,甚至忽视,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更是知之甚少。新时代,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德育价值,对于弘扬传承传统节日和提升高校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传统节日的文化蕴涵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1]传统节日有着深刻的寓意,或纪念、或庆祝、或祈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蕴涵。

(一)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爱国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历来备受尊崇,不少仁人志士甚至以其作为最高生活准则,这种观念和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不少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都集中体现了先贤们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长叹,杜甫身居草庐,亦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期盼等。这种爱国情怀同样体现于传统节日里,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和爱国情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立志报国却遭奸人陷害,报国无门、痛心疾首,最后投江许国,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爱国篇章,时至今日人们仍以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等形式来表达对他的纪念。今天,寒食节、端午节虽然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但浓浓的爱国情怀从未间断。

(二)淳朴自然、重视孝悌的人伦亲情

        人伦亲情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中,“家”的概念维系着社会发展,而人伦亲情更是家庭观的纽带。大多数传统节日正是作为联络家庭成员感情、规范家庭秩序的重要载体,人们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寻找生命的根源和自身的存在,长幼尊亲、崇尚自然的情怀表露无遗。传统节日流露出人们对家庭融洽、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期盼和憧憬,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沟通、调节人际关系,表达内心情感的好时机。传统节日期间,人们往往团聚在一起,表达关心、互致问候、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古人对天时地利的科学总结、是天地运动的一个周期,还是家庭成员在这一天共同辞旧岁、迎新年的重要节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为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拜年的习俗,既能协调家庭亲情关系,也能维系亲友感情;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三)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的感恩意识

          慎终追远、敬祖报本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美德,这种感恩意识是中华文明深入骨髓、引以为傲的情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道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先辈们的感恩和孝悌之意,逢年过节举行的祭祀活动就是最好的体现。一方面,人们祭祀先祖表达感恩和追思,感恩他们的养育和付出,希望先祖保佑子孙后代幸福安康。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侨华人,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掀起各种形式的祭祖热潮。他们都十分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期间,总是不辞辛苦,回乡祭祖。[3]另一方面,人们祭祀神明感恩大自然的恩泽,感恩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如今,清明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增加了祭奠革命英烈的内容,缅怀英烈是为了感恩他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祭祀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感恩氛围,让孩子们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培养感恩意识,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此外,在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为长辈门准备节日礼物,餐桌上按照长幼尊卑顺序就坐,为长者夹菜、敬酒等内容,既表达对长辈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也教育晚辈要永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感恩之心。

(四)天人合一、贵和持中的和谐理念

        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人合一、贵和持中”的理念是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蕴含着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也要求尊亲敬祖、忠孝节义、天伦乐融,追求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融洽氛围。[4]“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体现在传统节日里则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节日就是和谐思想的最集中体现,在众多传统节日的风俗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处处都流露着人们对于和谐的向往和憧憬。清明节期间踏青插柳,植树造林,体现了人们催护新生,亲近自然的鲜明主题;重阳节登高望远,感受秋高气爽,其实质是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实践。“贵和尚中”则主要表现为崇尚和谐、追求中庸的思想,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表现为人们向往安居乐业,家庭美满幸福的生活状态。比如,中秋节在家人、朋友团聚之时,具象在外部形态上则表现为节日习俗中常有的对称主题,节日的娱乐、民俗活动的物品也多以对称结构为美,成双配对为佳,这些无疑都是儒家“中”、“和”观念的民间阐释。[5]


\

 
二 传统节日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蕴涵着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价值观念”[6],是高校开展德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一)丰富内容,提供鲜活生动的德育素材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内容丰富、鲜活生动的德育内容,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似乎表现的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蕴含其中,大学生能够在对其体验和感悟之中得到教化。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除了现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几大传统节日之外,各少数民族总共还有上百个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多姿多彩的起源、仪式、习俗及吉祥物等内容,构成了特定的节日文化,其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仪式庄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能够丰富大学生德育素材,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特别是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仪式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重衣冠、重饮食、重礼仪的优良传统,是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内容。此外,节日与假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节日具有仪式感,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节日习俗和活动。今天我们熟知的清明节踏青插柳、端午节插艾草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具体表现。同时,这些节日习俗和活动也是人们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生活实践,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关心爱护环境意识的最佳德育素材之一。

(二)拓宽途径,打造情感参与的德育平台

        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曾指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7]。这句话意在说明道德教育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要善于以情动人。道德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而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情感参与的德育平台,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形式多样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随着传统节日日益受到重视,其内涵被充分发掘,德育价值也愈来愈彰显,成为高校德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节日期间特色鲜明的节日仪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大学生提供绝佳的情感参与平台,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教育和熏陶。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能为这种情愫的培养提供绝佳的情感参与平台。无论是清明节为革命英烈扫墓,还是端午祭祀,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爱国人士的缅怀和推崇,同样也是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和熏陶。传统节日在高校德育方面的重要价值之一就体现在其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参与的平台,通过传统节日进行的德育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德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提高实效,强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

        传统节日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它生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渗透在亿万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运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传统”而不“僵化”,并且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化于民间,是大学生最易接受和认可的德育载体之一。传统节日让高校的德育内容有了一个合适的载体,能够有效避免生硬德育手段让大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德育学习的内驱力,增强他们自主弘扬和传承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的意识。此外,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对其进行德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渗透到高校举办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弥补高校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可行路径。因此,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德育活动,营造轻松、欢愉的节日氛围,让大学生自发地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蕴含于传统节日中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熏陶教育,能够达到一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的效果。

\

 
三 运用传统节日提升高校德育实效的路径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高校德育规律,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将蕴含于传统节日之中的丰富文化内涵贯穿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体系当中,将传统节日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融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之中,切实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

(一)融于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知”即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推动公民道德发展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自律性的基础”[8],是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教育是德育先导,对道德标准、道德行为的认知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石,它能产生情感,指导行动。[9]在传统节日期间,高校不应仅限于放假,而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趋势,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传统节日文化之美熏陶大学生情感世界,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素带到校园中来,以饮食之美、服饰之美、礼仪之美等吸引大学生参与,在审美氛围中转变“过节等于放假”的错误认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比如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走进高校课堂,讲解节日民俗文化、展示节日仪式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节日,更加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同时,还可以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手段,以“博雅艺术进课堂”、“博雅课堂”等项目为载体,通过专题音乐会、舞会、电影专场等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展示传统节日,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和熏陶。

(二)融于情:激发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对某种品德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道德认知进一步深化的巨大动力和产生行为和意志的内驱力。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当前,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存在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大量“洋节日”盛行,大学生忙于过基督徒的“平安夜”,“圣诞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却逐渐沦为放假休闲的代名词。高校可以将传统节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当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中包含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积极开发富有传统节日特色的教材、校本课程等,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来到大学生的身边。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氛围,通过开展生动又有趣味性的特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培养大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譬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文绘画、音乐舞蹈等活动,使他们在享受节日诗文艺术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自我教育。

(三)融于意: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人们道德行为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道德意志能够指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行为。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学生面临道德两难抉择是不能坚持正确、主流的价值导向,以个人利益为上,其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德育缺乏真实情境和审美体验,难以从审美层面上沟通道德畏难情绪,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始终不能成为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坚定指导,利益仍然凌驾于道德智商,从而导致知行的分离。高校应努力打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教育载体,充分利用道德两难的真实情景形成强烈的道德自觉意识。譬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庆典,设计、展演传统文化节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感悟”的机会在不断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传统节日的自觉意识,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此外,高校应重视传统节日重要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使大学生在参与节日重大仪式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仪式,增强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融于行:提升大学生保护传承传统节日的能力

        “行”,即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思想观念支配下有目的的行动,“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外在标志”[10],是知识、情感、意志和行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育效应的标志。传统节日既有着丰富的理念内涵,也有这真善美的行为要求。传统节日的德育效应也是在传承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节日的理念外化为行动,从节日中延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在青年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教育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应该从大学生发展实际出发,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有关传统节日的社团活动当中,学习和发扬蕴含于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华,例如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仪式文化等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所学踊跃参与传统节日的学术研究,了解传统节日发展现状,探索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做新时代传统节日的保护者和传承人。只有让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传统节日保护传承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传统节日的重任。

       综上所述,高校要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德育系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不仅切实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更是在其中自我教育、体验道德高尚的臻至之境,体验人生的幸福,重塑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陈亚飞.简谈民族风俗习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1(1):78-80.
[2]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06):58-61.
[3]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J].西北民族研究,2011(02):56-58.
[4]魏长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反思[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5-8.
[5]滕茜茜.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弘扬[D].延边大学,2014.
[6]李博豪.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J].教学与管理,2014(03):63-65.
[7]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尹明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教育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3):24-27.
[9][10]芦维宏.融入知情意行推动德育发展[J].文学教育(下),2015(04):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