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文从高校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出发,以为高校用户提供精准的学科信息服务为目的,分析讨论了基于科研人才信息开展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对高校学科服务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功能提出了建设方案。以期为高校学科平台建设及学科服务提供借鉴,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科研人才信息
Discipline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Double-first-class”Universities
Yan Kai1,Zhu Zi-yang2,Yuan Jing-jing3
(1 College of Atmospheric Phys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Nanjing,China;2 Information Service Department of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Nanjing,China;3 Finance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angsu,Nanjing,China)
Absrt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subject information needs of University users,aims at providing accurate subject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University users,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forma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for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y subject service platfor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 platform and discipline services,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first-class”universities.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subject service platform;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formation
学科是一所高校发展之根基所在,良好的学科建设保障了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进一步扩大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这42所高校当前的重大任务。未来几年,“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全面提升,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则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快速成长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服务支持及政策引导。高质量的学科服务能够从海量的科技数据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加以分析与处理,最终快捷、准确的呈现在科研群体与决策群体面前,有效的提升其工作效率和水平。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度挖掘科研群体、决策群体的需求,利用高校各类数据库平台的人才信息数据,力求搭建科学、高效、易于拓展的信息分析与处理平台,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学科服务需求,以期为高校学科平台建设及学科服务提供借鉴,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一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信息需求分析
本文将学科服务对象大致分为两类:科研群体、决策群体,其中科研群体包含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科研相关人员,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过程、教师自身的成长自始至终都贯穿于科研探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对两类用户群体的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如下:
(一)科研群体信息需求分析
科研群体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对科研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1)研究思想萌芽期,需要创新性与可行性检索,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2)立项申请书撰写期,需要对海量的文献进行检索、归纳、分析,从而确立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及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技术路线;(3)项目启动咨询期,需要推荐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密切的学术联系,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与高质量完成;(4)研究数据获取期,需要继续查阅文献资料,动态调整、完善研究方案与技术方法,实现成果的显著创新;(5)数据分析与成果发表期,需要推荐期刊与审稿人,核查专利创造性,以缩短成果发表的周期;(6)结题验收与成果鉴定期,需要进行论文引用率、专利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人才培养、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成果的统计分析;(7)科技奖励申报期,一般在项目结题两年后开展,需要对相关成果与效益做更为系统的统计和总结。
(二)决策群体信息需求分析
决策群体需要准确掌握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最新学科信息,并通过对比分析自身指标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断,最终形成对某个学科的发展规划与部署。而科研人员队伍构成、科研产出及其影响力、人才培养等数据构成了学科信息的重要指标。学科服务平台可以围绕这些指标进行建设,帮助决策群体:(1)总揽某一学科学科目前的科研队伍构成、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数据;(2)对该学科的科研创新队伍每个成员的研究成果在其领域内的影响力进行鉴定、评价、跟踪。进而,能够使决策群体直观的把握该学科现有的和将要引进的人才的学术水平以及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态势、趋势,最终依据该学科的优势与缺失,有针对性的优化学科布局。
综上所诉,不难发现两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可由科研人才信息构成,即科研人员毕业院校、工作单位、研究方向、职称、科研产出、科研成果影响力等,或者能够通过以上信息进一步分析得出。因此,对“双一流”高校的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应该以学科人才信息库的搭建研究为主线进行。
二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访问“双一流建设”、“985”、“211”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同时,择“学科服务平台”、“人才信息库”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国内学科服务平台主要有:静态网页,仅仅提供简单的学科服务向导;LibGuides商业学科导航[2];通过新浪博客平台或豆瓣等第三方平台进行资源导航、成果展示、交流互动、服务宣传;使用PJBlog、WordPress开源软件自建特色数据库,提供给学科专业读者使用,方便读者查询[3]等方式。但普遍存在着两大共性:(1)服务功能单一;(2)资源的针对性与前瞻性不强。
目前,国内人才信息库(或平台)类型丰富,有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的咨询专家库和评审专家库、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库;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人才信息库;有商业公司建设的人力资源数据库等等[4、5]。但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6、7]:(1)信息结构标准不统一;(2)人才信息不完整;(3)仅考虑自身需求的问题;(4)信息平台仅能导入和导出数据功,功能单一。这种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了信息利用率低、无法共享,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资源保障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图书馆购买的CNKI、WOS等数据库、国家发明专利检索平台、竞争对手官网上的导师简介及学术报告信息等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毕业院校、毕业年、毕业论文及研究方向、导师、工作单位、出生年、联系方式、职称、研究方向、项目基金情况、论文、论文期刊及其被引次数、著作、获奖、专利等重要情报。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可以为信息追踪与跟新提供技术保障。学科服务平台软硬件搭建可以采用对外招标采购或校内立项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完成,从技术层面说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是完全能够满足平台建设需要的。
(三)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与内容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软件技术、硬件平台等基础条件,在高校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满足。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的重点问题应放在其核心功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上,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步骤:
(1)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所需统计的数据指标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为今后推广到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奠定良好基础;(2)设计基于不同信息平台的人才信息自动抓取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数据规范标准存储到数据库,便于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的需要,精准的提取人才信息;(3)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特点进一步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根据上述讨论与分析,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达到辅助学科服务之目的:
满足科研群体的多类型文献响应、信息传递、聚合、交流管理,专题性、个性化服务需求。(1)学科服务嵌入科研群体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实时响应机构人员资源使用以及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依据篇名、关键词、发表时间、期刊名、期刊类型、引用率、作者名、作者单位、作者职称、作者所在学科及研究领域等进行自定义检索、排序、查阅;(2)提供各类学术文献的传送服务,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年鉴、科技成果、研究报告、图书、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并有效降低不同平台造成的信息资源重复率较高的问题。通过对以上数据中高频词的提取、统计、分析,实现同导师同学校同学科文章聚类、研究前沿追踪、研究热点论文推送、最新学术成果及科学研究信息发布、引文跟踪、选刊投稿指导、基金申报指南等功能。同时,可将数据以图文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便于科研群体对比自身与相关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提升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
满足决策群体科学、准确、快捷的情报信息需求,可依据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学科服务平台辅助决策。(1)学科人才队伍结构统计,如职称分布、年龄分布、引进机构,保障学科队伍的梯队合理性及可持续化发展;(2)学科人才队伍及个人科研产出与成果质量统计,如科技论文(数量、期刊及其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科研项目、科研奖项、发明专利及其转化、人才培养等。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比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指标数据,动态评价学科队伍、人才个人对某一学科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的贡献度,为学科组织对科研人才的政策扶持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 结束语
良好的学科服务平台能够便捷快速的从海量科研数据中,根据机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取出高质量信息,协助科研群体、决策群体工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高校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信息资源库,提升了机构资源保障能力,同时为高校智库建设做信息储备;(2)有利于科研人才信息的及时共享与利用,促进科研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组织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价值;(3)有利于科研群体把握学科发展脉络,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前沿热点,同时在非工作时间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3)有利于辅助嵌入式学科服务提供实时参考咨询服务,解决多文献类型获取问题;(4)有利于满足机构决策群体逐渐增长的学科情报需求,提升决策依据的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科研的生产与产出作用,有利于提高机构整体科研实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2017-09-21.
[2]周丽媛.基于LibGuides的交互式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3]李书宁.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4):7176.
[4]吴小妹,陈敏玲,缪仁炳.基于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平台数据挖掘的科研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通报,2011(1):154-160.
[5]刘步柏,陆应胜.社区师资人才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6(12):52-54.
[6]屈宝强,彭洁,赵伟.我国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6(10):154-159.
[7]王运红,吴晓莉,彭洁等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132-137.
[8]兰剑,王荆川.“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45):183-185.
[9]杨丽君,王俊生,阿荣,李士珍.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8):46-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