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的实施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0:38: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建成相对成熟的专业教学体系,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间断式的教育,不是随机性教育,不只是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程,而是系统有效地贯穿专业教学整个过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系和教学策略可以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更好地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实施,更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医学检验专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1]。“立德树人”的教育,就是既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公正、有爱心等职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乐于助人、参与公益”等素养,要顾及部分高职检验学生对学习、前途自卑感的群体特点,培养高职学生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在高职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相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目前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多数体现在政治课、德育课上,专业课体现的较少,而专业课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中占的比重较大,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系统地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并且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尤为必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基本素养培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课堂效果。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改革日益更新,专业课教学中针对高职检验专业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尚未成熟,所以有必要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成熟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一 立德树人教育专业体系在高职医学检验学生中的实施构建策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兼具良好品性、表达沟通、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针对时代特点和职业需求,在专业课教学中构建合适的教学策略、形成完整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非常有必要。

         (一)培养学生自信和健全的人格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环节。高职检验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时学习成绩相对偏低,有些甚至是“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让其重新确立、发展自信,伴随学生自信心的恢复,他们看待社会发展的眼光和学习态度相继发生变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才会有效提高。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EQ(智商)、IQ(情商)和LQ(爱商)”。职业学校的魅力恰恰就在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学生有机会进行高中后教育并掌握就业技能,帮助学生找回发展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环节,也是以往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贡献。

          (二)树立“学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社会发展趋向多元化,信息渠道发展畅通,许多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一些不良诱惑无孔不入,对广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教学体系构建中要注意融入培育学生自强、自我加压、付诸实践、努力去做,要善于自省,要达到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的生活境界,在各方面知识能力学习的同时,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思维活跃但欠缺生活经验,个人品质尚未定型,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受功利思想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学科、轻人文学科,重技能培养、轻道德养成的倾向,容易被某些利益至上的观念所迷惑,把自己的工作程序化、利益化,淡化人道主义精神。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对生命的敬畏感变弱为将会为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隐患。有研究调查发现,医学生中有些人从事医学工作是因为工作体面而稳定,有的人则是因为较高的经济地位,有的医学生对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并不排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到农村、社区等基层从事医疗工作,如此等等说明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2]。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高职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水平,更能够帮助他们在就业、创业、择业中占得先机,赢得优势。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应对多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四)培训提升教师的“立德树人”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必备的品德应包括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的胸襟、务实的作风。教学体系构建时注意培育教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条,这样才能达到为人师表,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耐心、不厌其烦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环节并认真履行,使高职检验专业学生立德树人的培育有了保障。

          (五)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架构下去进行。有“终身教育”专业学习体系的建设,才有“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学习型行业”的建立,才有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才有“学习型企业”,而“学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又会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精心设计专业课程中立德树人教育环节,去除随意性和说教性,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教育中占据的时间较长,调查研究发现多数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重专业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压缩或省略职业道德教育,即便有相应的环节涉及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设计环节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影响力也非常有限[3]。从高职院校专业课课时数量及其广度和深度来看,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将会对基础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起到一个极大的强化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专业课教学设计到课外实践都强化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4]。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势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高职教育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强化对学生不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方面划分了细致入微的门类,结合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及相关实践操作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针对性,可以避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刀切”、“大锅饭”现象。其二,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体现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与职业内涵极度吻合。专业课实施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一般的道德教育方式基础上加强“职业”二字所涉及的具体内涵。这样可将职业道德教育在基本道德教育基础上将检验专业岗位、职业对职业道德独具特色的要求体现出来,与将来的工作接轨。其三,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可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实践环节开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课操作过程中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培养耐心、坚持等品德,将源于生活的道德情感、意识、信念和行为方式体现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又融入工作、生活,即不会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体的道德生活,也避免了道德教育程式化、虚无化,让学生切身感受职业特点,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初衷,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

 
二 高职检验专业立德树人教育专业体系构建的方法

       目前根据专业实际和将来就业环境而量身打造的立德树人教育方案的细化欠缺。

      (一)注意理论教育与临床工作实例的有机结合。高职学生面对大量的理论学习会产生厌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也容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碎片化、系统化、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渗透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视频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之中。如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可提高标本的鉴定率,及时给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等。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可举办相应的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锻炼其耐心、细心和恒心,培养工匠精神。

      (三)“标准化”,要制定针对检验职业岗位群特点的培养目标细化方案,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使专业课教学环节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自然而不突兀,不会使学生产生思想教育的抵抗心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的渗透力,在教学活动中举办相应的案例教学、专题调研、专题教学、案例讨论、辩论、个人演讲等。

     (四)“课程包”。要按照培育标准制定系列课程包,针对教学模块融入系列立德树人培育。如技能练习操作过程系列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病例讨论系列中融入爱心、责任感等等,以便能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分层次教育与强化。

     (五)“学分制”。对课堂表现、实验技能操作水平等方面的德育效果体现给予量化打分,在期中、期末考核时能体现出来。

        (六)“开放性课堂”。打破教育资源在学校之间、校院合作之间的封闭性,让学生充分利用目前的慕课平台、资源库平台等进行学习,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对专业相关知识、社会知识的博览性学习,做到生活是课堂、社会是课堂,开放学生眼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人出彩、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要求。

       (七)营造立德树人文化氛围。在学习环境中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职业道德养成的文化。通过榜样的建立及宣传和讨论等使立德树人体现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加深学生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

        (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训。许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现的较少。在教师队伍中应该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做到克己律己,谨言慎行,以正确的言行激励、引导学生成长。通过举办讲座、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

        (九)“因人施教,就事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辅导。由于高职学生认知度和接受能力参差不一,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针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行为举办相应活动,引发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发起相关道德教育相关的讨论,在讨论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强培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使教育过程具有开放性并体现互动性,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十)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之以教学专家、行业专家及同行评价,最终的评价指标为用人单位评价,形式为试卷、问卷调查及操作考核。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5]。医学生以后面临的服务对象是人,从事的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行业,认真负责、严谨关爱、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不断提升技能是医学工作者必生的追求。基于此,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疗环境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所必须的,同时也是医疗行业发展的基石,但这一切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能够达到的。在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学时间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密切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立德树人教育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措施,用学生接受的方式可达到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金美珍.浅谈职业中专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7):98-99.
[2]杨群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10):74-76.
[3]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0):96-98.
[4]张丹丹.专业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及培养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5):139-141.
[5]王小艳,何军拥,赵红,曾晓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与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5):268-269.
[6]苗霞.立德树人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48):292-293+335.
[7]刘朝霞,赵锦笑.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2):112-113+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