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微工具使用常态化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困境。将微工具使用与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 充分运用隐性教育法、同辈教育法, 构建“共同话语”,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内容”, 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
微时代; 微环境; 渗透性; 隐性教育法;
基金: 2016年度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微时代’视阈下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 (编号J16YB29); 青岛农业大学2015年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 (编号YZD2015055) 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当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出现了“微时代”概念。“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 以其内容的短小精炼性、传播速度的迅捷性、传播效果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冲击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带来诸多新挑战。
“微时代”的内涵。以“微”为特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 以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方便快捷、即时互动的媒体平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1]“微时代”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是信息的大众性特征。从传播与获取信息的方式来看, 人人都能通过微工具主张自己的诉求或获取所需信息。二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特征。人们可以对QQ、微信朋友圈的最新动态, 进行及时评论和转发, 也可通过微博对社会热点进行及时扩散。三是沟通的交互性特征。通过QQ、微博、微信,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 在信息的沟通交流上实现交互性。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谓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采取灵活的形式, 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 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 在生活中感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传统“灌输式”教育相比, “渗透式”教育具有渗透性、间接性的特点与优势。
二、大学生使用微工具状况
调查以山东省2所高校在校生为样本,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共计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2份, 有效率为88.0%, 其中男性占41.0%, 女性占59.0%;城镇户籍占42.8%, 农村户籍占57.2%;学科专业分布于理科、工科、农学、文科等学科;样本主要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及少部分大四学生, 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工具状况呈如下特点。
一是关注内容呈多元化、常态化。在大学生浏览分享微媒体的内容方面, 时政新闻、休闲娱乐、明星八卦、学校公告、时尚信息占据前五位, 呈多元化特点, 时政新闻高居榜首 (约占64.1%) ,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较关注政治生活。49.3%的学生“只浏览, 不发布”。可见, 大学生主要是作为动态信息的受众者, 主动参与性不强。在“您在微媒体上主要从事的活动”调查中, 浏览“关注的人和事”“获取热点新闻, 评论时事”“发布图文、日志”“交友”分别占64.1%、53.8%、35.6%、33.8%, 呈现多元复杂化特点, 这说明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交流思想, 增进认识。同时, 大学生通常作为受众者参与其中, 为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较大可能性空间。
二是对信息内容基本持积极理性态度, 但也容易受到冲击。在“微媒体上一些煽动性较强的言论”的调查中, 选择“仔细思考, 理性评断”者占43.1%, 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性态度。但也有14.5%的学生选择“不加辨别, 积极分享”, 存在一定盲目性, 令人担忧。在“微工具使用给高校带来的主要挑战”的调查中, 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 微媒体带来的信息“鱼龙混杂”“虚假信息、模糊信息易导致辨别力下降”, 这反映了大学生对微媒体内容传播的担忧。在“针对微媒体, 大学生应该如何努力去应对”的调查中,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 能够“学会判断辨别”“适度使用自媒体”“正确利用自媒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微工具时基本能够持正确积极态度。但也有约21.4%的大学生持“听之任之”态度。这表明, 微工具的开放性易在思想上对大学生造成冲击。
三是传播内容对大学生影响广泛, 政治信息传播创新不足。微媒体对大学生行为影响非常广泛, 大学生维权意识更强, 61%的被调查者“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44.1%的人“更注重平等观念”, 也有45.5%的人表示“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减少”, 20%的人“喜欢独处的方式, 集体活动减少”, 这些反映了大学生民主、维权意识增强的同时, 对传统媒体的使用逐步减少, 集体活动也相应减少。在“时事政治信息在网络的传播对大学生影响如何”的调查中, 约40%的被调查者表示“整体成效良好, 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但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的分别为36.2%、34.8%、19%, 这反映了微媒体政治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尚缺乏吸引力。
综合调研、访谈、文献搜集等信息看, 当代大学生对微工具的使用类型、分享发布的内容、影响已呈现多元化分布, 对微工具的使用较为频繁, 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对微工具的态度看法呈现积极理性一面, 但也存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迅捷化、多元化特点, 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社会动态, 掌握时政信息, 丰富个人生活, 这客观上也使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受到冲击。
一是信息缺乏正确引导。“微时代”背景下, 信息传播速度快、阅读时间短,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极易出现内容失真、模糊甚至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由于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大学生的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不强, 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冲击。若高校引导与社会监控力缺失, 任由良莠不齐、隐匿性的网络信息传播, 就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会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工具的开放性使高校监控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增加。大学生关注和思考的点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控制, 往往因缺乏对某些负面网络舆情和言论的研判, 导致其对舆情难以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监督难度加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滞后。面对“微时代”的到来, 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观念滞后, 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 对新媒体的特征及传播技术知之不多, 且对新媒体的影响缺乏有效监控和合理引, 使得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四、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微时代”大环境下, “微方式”在帮助大学生拓宽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的同时,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手段, 为有效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一要依托微媒体, 营造思政教育“微环境”。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 而且应关切学生的内心需求, 关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存的特殊环境。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应创设教育情境, 有意识地营造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微环境”。要建设完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 将校园网与手机APP、微形式 (如微博、微信、QQ等) 联为一体, 打造多向联动的微平台, 实现网络信息传输个体化, 将网络选课、网络教学、网络问卷、网络竞赛等纳入该平台, 使“高大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学生头脑, 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二要运用隐性教育法, 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隐性教育法指受教育者通过参加教育者设计的实践活动, 在非自觉状态下逐步受到渗透和感染, 在无意识中接受隐性或间接性教育的一种方法。与单一、枯燥的传统受限制教育相反, 其形式较为活泼, 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教育主体应树立“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将隐性教育法与微媒体结合, 利用QQ群、微信群、校园智慧网、校园论坛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答疑解惑,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这种新颖、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进而保证教育者更有效地开展思政工作。
三要提升思政教育的“微权威”, 丰富思政教育的“微内容”。高校应结合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新特点, 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一是重视“微权威”的建设, 更新理念, 重视培养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积极参与构建社会话题, 主动发声, 以“微权威”传播与引导社会正能量。二是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内容”, 选取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提供更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议题和素材, 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要运用同辈教育法, 建立“共同话语”。同辈群体指在年龄、趣味、阅历、价值观等方面相近或相似, 并对自己目标与行为规范相互确认的人组成的群体 (如大学生群体) 。在网络微空间,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组建多种虚拟群体, 如班级群、老乡群、协会群等。在高校, 充分运用同辈教育法, 积极引导大学生, 将主流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以“流行话”“朋辈话”的方式进行传播, 使大学生内心认可, 形成思政教育主客体共同的话语, 进而弥补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话语体系差异, 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要建立平台信息过滤监控体系, 保障正确方向。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 鉴于微工具信息承载的信息海量性特点, 应对发布信息的内容、性质及各种链接进行严格审查, 对不良、不法、不健康信息及时拦截。新媒体环境下, 多种社会群体均能成为舆权博弈的参与方, 而个体的舆权博弈往往易于影响、干扰主流舆论导向, 部分大学生极易因缺失判断力而导致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2]
高校可依托校园网平台, 依据本校情况建立新媒体网络监控中心, 及时做好信息的监控疏导工作, 应对出现的各种不利舆情, 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西方社会思潮等进行有效监控过滤, 净化信息内容, 引导舆论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一致, 以避免形成舆情极化而冲击核心价值观, 保障渗透性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婷, 安建平.微时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途径[J].人民论坛, 2016 (02) :183.
[2]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04) :85.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渗透性教育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09/2018090910492771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