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不仅加强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与我国新课标教育改革目标一致,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体验。特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对翻转课堂教育理念及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发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视频讲座、电子阅读等形式呈现,也能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聚焦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构成要素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化学教师提出并应用到实际教育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在2007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两位化学教师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学生可自行观看,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复习。当下翻转课堂已经被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是指让学生利用多渠道获取信息知识,完成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中予以讨论,加强对深层次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信息技术五种基本要素组成,在翻转课堂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主线,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任务,并形成多边交流的学习环境。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全新设定教学目标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全新设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本要求以及技术支持情况来综合设计,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更快适应翻转课堂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微课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视频软件,也是翻转课堂的衍生品,微课一般为10~15分钟,或聚焦课程核心内容,或对某一类型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学生可反复进行观看,尤其在课前预习中,微课能够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准方法,理清思路,从而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高度注意力,对难点、重点内容能够理解并加深印象。
因此,教学目标应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在课后完成复习与巩固,保证微课既涵盖课本内容, 又有一定的拓展延 伸, 学生可在线提交作业, 在预习、复习阶段以打卡的形式监督,更能够提高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
(二)创新设计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翻转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联系,并以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有效联系。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涉及的因素主要包括了物体速度、时间以及行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在理论部分的学习中,结合翻转课堂,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列出思路,并设计相应应用题:甲乙两个车站有一辆公交专线,AB公交车分别停在甲、乙两站,但A公交车5分钟行驶的路程等于B公交车行驶7分钟的路程,当某一时刻两车相遇的地点距甲乙公交站为12:13,已知A公交车九点出发,求B公交车的发车时间。在相遇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抓住问题的主干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利用翻转课堂模拟情境,让学生更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变化情况,从而从相遇的路程比与速度比角度入手,解决问题,紧抓典型,学会举一反三。
(三)综合考量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效果的考量中,要做到更新和细化。首先,应扩大考量的范围,不仅要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考量,还要对学生翻转课堂的应用以及互动情况作出评价。其次,需要延伸考量的阶段时长,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某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变化情况作出综合考量。最后,应扩大考查的主体范围,除了教师的考评之外,学生家长、学习小组以及学生本身都应作出阶段的考评,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好学习计划,从而能够真正地运用好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实现学习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在信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要突破环境、资源以及模式的限制,不断挖掘新的元素,注重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和实施,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加多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余志平.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
[2]陈庆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会声会影的应用教学设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
[3]岳晓云,陈爱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