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苏轼的诗文为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4-30 15:47: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古诗词中的景色以及意境都是审美教育最好的素材,因此应 抓住语文中古诗词的教育,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本文以苏轼 的词为例,研究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现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已经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 希望通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达到令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的。古诗词以及现代文学中的佳作均能将艺术、自然以及社会中的不同的美融合起来,利用文字将美表达出来,并在其中注入作者的思想以及对待人生以及世界的态度,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激发其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其一,需要让学生有一颗发现美的心,也就是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凭借自己的想象以及生活阅历, 再加上老师审的引导,可以充分发掘作者所写内容中的美。其二,应升华学生发掘和感知到的美,让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寻求美。这需要培养学生看到身边的景物能有自己的感悟,并能将自己的感悟落在纸上。

\
 
二、以苏轼的诗文为例探讨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审美教育小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工作。古代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其中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的想象力是本词的一大亮点。诗人在月下,喝酒赏月,看着天上的明月,不由得沉醉于月色之中,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体现在其词中的每个文字。诗人看此美景,自然而然地开始遐想月亮的乃至天上的事情, 其开始好奇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又试想自己能够乘风归去, 真切地感受天上的美景,可又恐那月宫上的宫殿森严,寒冷寂静,如此想来还是现在有亲人陪伴的日子更好。

短短几句体现了词人这种对天上和人间生活徘徊之后的态度。 而后发出感慨,世事本就无常,立足现实,感慨人聚人散的无奈,但诗人转念一想,如果亲人都健康平安,不在一起又有何妨,能一起赏一轮明月也是一件快事,这种情怀世人皆有,但这种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似乎将思念之情写得更加真切, 并在结尾能将想象落回现实将其豁达的胸襟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离合故事引导感受作者的心境, 让学生体会人和人的情感,再结合嫦娥的神话故事,试想月亮传信,以寄相思之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的目的。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讨审美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以及理解力。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一种美。作者将其自身的经历融于其作品之中,通过作品,体现出诸如善良、忠君、爱国、黑暗、积极以及消极等许多内容。 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需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意义。苏轼此文具有开阔宏伟的意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宏伟的场面似乎是古代一个个英雄在时间的长河中越走越远,作者又感慨一时多少豪杰,而后作者又想起三国周郎赤壁,通过这一系列线索引导学生发现词中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慨叹时所运用的笔法,感受其如何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而后体会作者对古人能够建功立业的敬仰,但落在作者自己身上时,作者用了一句人生如梦,来表达自己被贬的愁绪。苏轼能够将自己的境遇与古人以及景色等联系起来,表述自己的心境,这是基于其有自己的审美感知以及想象,应通过本词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作者的审美, 并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并逐步提升审美理解力。

以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为例探讨审美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感悟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样,在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 苏轼在《浣溪沙(其一)》中,用“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描写了阳光照入潭水中,将潭水映成深红色,鱼儿在暖暖的潭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景色;《浣溪沙(其三)》中,用“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的诗句,描写了农家麻叶在雨水滋润下泛着光泽,村子里处处飘荡着煮茧的清香的景象;在《浣溪沙(其五)》中,用“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的诗句,描写了雨后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以及被雨水滋润过的即使有人策马飞奔过后也不会扬尘的洁净马路。相信这样的景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只是学生缺乏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首诗让学生尝试着观察和欣赏自己身边的美景,发现朝阳、黄昏、暮霭、冬雪、春雨、夏花等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和生活事物中的美。

\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古诗词的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自身的审美想象力, 而后再逐步培养自身审美的情感以及对美的理解的能力,这就能使学生在具备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将审美能力运用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之美,落于纸上,写出其对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从而使其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鉴赏诗词,升华审美意识[J].教书育人,2018(22).
[2]姜松林.挖掘诗词资源,培养语文审美能力[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3).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苏轼的诗文为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430/2019043003484728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