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技术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4-30 10:58: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是对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重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把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认知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课外探究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一、创设问题情境,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认识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突破之前过于重视知识而忽略能力局限性,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提高认识能力。例如,在学习画图时,我利用画图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兴趣。首先, 我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碧绿的草地和各种动物嬉戏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动物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在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草地更加美丽。”话音刚落,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一只只小动物被活灵活现地画了出来。 这时,我又告诉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 变化颜色……最后, 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展示。 整节课,全班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提升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学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式,促进 学生自主学习。

(一)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转变

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性,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学完了课程后仍然不知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如学习 Word 文字处理,重点放在学习各种文字处理操作技能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重在怎么学。 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来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

(二)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明确在课程中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担当不同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的要求,明确自身定位,敢于放权,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教师要清楚这一角色的转变对于教师自身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 教师要全方位考虑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需求,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自学的平台。

(三)教学手段、过程的改变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上都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
(1)围绕学生学习主题,进行阶段教学设计,建造主动、自主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知识建构过程, 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一节课思考的备课程式,强调进行阶段(或单元)的整体设计和时间的整体安排。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而富有吸引力。教学的方法可以多样,比如讲授式、启发式、模拟训练式、成果展示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等。 方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主次之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改进。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元性的评价,包括师评、自评、组评、互评、全体参与人员的评价、相关人员的评价等。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教学中, 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需要,我总结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内外资料平台和资料库;教师提供的相应网站、教师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自主畅游因特网搜集资料,其搜集资料的地点既可以是课堂又可以是课外。

小学教育是社会最基础的教育, 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现实要求。 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国强,许德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J].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2]龚德喜,李太恒,苏琪.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3).

《信息技术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430/2019043011004223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