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作文教学中,小学生背诵作文现象仍然盛行,这是急于求成的做法。本文基于笔者小学作文教学的工作经验, 阐述了产生背诵作文现象的原因,揭示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让学生走出“背作文”误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作文;背诵;弊端;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作文教学园地时常有新鲜事物的诞生,但仍有不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其中,较突出的现象是让学生背诵作文。 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在质量检测阅卷中,就发现学生背诵作文的痕迹。2017 年底,市教育局对全市四年级学生进行质量抽测,教师批阅一叠试卷(40 份),发现竟然有二十多篇作文几乎是一模一样。 显而易见,这是学生背诵同一篇佳作的结果。其他试卷中的多篇作文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应该是作文书上的作文,学生照搬在试卷上的。当然,这些作文得分都不低。但是,背诵作文真的能让学生一劳永逸吗?
一、背作文现象带来的弊端
(一)虚假成绩,学生良好品性丢失
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以便在考试时照搬,这本身就是弄虚作假。当学生第一次看着照搬的作文得分高时很得意,似乎尝到了甜头,心里滋生了一种想法——继续机械地背诵作文。 于是,教师布置作文练笔,学生就想方设法抄作文,可能他摘抄的文章又被当成范文,这样,便助长了学生的虚荣心。 慢慢地,“诚信”两字与他们失之交臂。
(二)照搬照抄,学生创新意识丧失
写作本身就是创造,它是学生表达感情的需要。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而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学生真切地描写生活,真实地表达想法,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 而现在部分教师让学生机械背诵“范文”, 并教会学生照搬。 这样,即使学生遇到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 也会害怕临场发挥的作文与高分失之交臂而选择了默写范文,因此就失去了一次创意表达的机会。 时间长了,学生写作的欲望磨灭了,学生的想象力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跟着丧失了。
二、背作文现象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文教学回报慢是背作文的主要原因
作文教学中,经常听教师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有不少学生的作文让人心烦、头疼。 他们能说会道,怎么写起作文来就语无伦次? ”这道出了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虽说学生很小就会说话, 但是真正让他们将口头语变成书面语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逐步教会学生写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这个过程时间漫长,需要外因和内因的双向努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不一, 学生的内因千差万别,教学效果就往往不尽人意。因此,为了追求高分数,部分教师选择了背作文,特别是对那些写作水平低下的学生,教师会让他们背诵不同类型的作文,以不变应万变。
(二)追求教学质量的高分是背作文的重要原因
“教师好不好,就看我孩子的成绩咋样。”这是家长的口头禅。一直以来,学生成绩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特别在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中,班级学生的成绩更是主要的尺度,这就促使了教师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中高年级的语文试卷里,作文所占的分数比例较高,哪个班学生的作文成绩整体高,哪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就高。 然而,一个班的学生素质千差万别,要让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生动、具体,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为了家长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部分教师就选择了“背作文”这个捷径。
三、让学生走出“背作文”误区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切断学生背诵作文的源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和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而现在,学生成绩的高低仍作为评判教师水平的主要因素,阻碍了作文教学的正常运行。 因此,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才能切断学生背诵作文的源头。教师评价标准的内容要全面,评分细则要精准,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比标准,除了算出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还应该与班级原来的成绩对比,看看班级成绩的进步率,再对比同一年级其他班的进步率。这样,才能较客观地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让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成为一个真实健康快乐的人。
(二)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打消学生背诵作文的念头
1.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因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到鲜活的生活之中,用感官去触摸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 从而触发情感, 为写作积累第一手材料。 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要有顺序,有重点,有思考, 有想象。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让学生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比如,煮饭、洗衣等;欣赏自然的变化,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再用微型日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2.坚守阅读阵地,习得写作方法。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良好的吸收,又将以何物倾吐呢?”因此,教师要坚守阅读这块战斗阵地,为作文教学保驾护航。 首先,教师要发挥新课标文本的范例作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找准写作训练的点, 借鉴名家写作手法, 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或填充空白。由于阅读对写作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如: 低年级阅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三字经》及各种绘本,要 求学生做到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中年级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故事》等,高年级《论语》《唐诗三百首》《冰心儿童文学集》等。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让学生做摘抄笔记,写读后心得,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读书交 流,并鼓励学生将习得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3.给予宽裕时间,习作水到渠成。 冰心曾经说过,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了特别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因此,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交换的结果。 教师不能将一篇习作的完成仅仅限于两堂作文教学课中, 而应该给予学生宽裕的时间。 比如,习作课前,让学生围绕习作的内容进行观察、收集,使这些片断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 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潜意识,使显意识和潜意识沟通,学生才挥笔习作。 如果一些学生因个性差异,潜意识没有调动起来,无法完成习作,教师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鼓励他继续观察、思考,等待情感激发,再习作。 这样,学生的习作是应灵感而写, 因而水到渠成。
4.树立赏识意识,激发写作动力。 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形成有效率的循环。 因此,面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树立赏识意识,赞赏其优点。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作文讲评应以鼓励为主, 把写得好的学生作文在全班有表情地宣读, 比一百次表扬还管用。 ” 即使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教师从表扬他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美等细微末节中着手, 再用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且重要的部分,让学生背作文是急于求成的办法, 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师应该不断尝试,不断思考,一点一滴地教习作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训练。 教师要像牵着一只只蜗牛, 走在习作教学的园地里, 在慢慢散步中,欣赏习作中的美丽风景。 在慢慢等待中,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在慢慢成长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芳.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2]刘长林.多媒体下的作文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3).
《对小学生背诵作文现象的思考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413/2019041301451981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