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7 15:1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前很多非师范类本科院校也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但非师 范类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目标宽泛、课程结 构不合理、忽视技能学习、培养过程不规范等问题。教师从 目标、课程、硬件设施以及评价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旨在 优化非师范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非师范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图

一、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宽泛

很多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会造成教学操作的困难,无法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等于学习没有方向。 由于不能准确定位,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干脆改做其他行业, 以致大量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流失。

\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薛可(2012) 指出,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当遵循合理化、连贯化、全面化的原则[1]。 在非师范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 课堂学习时间远远多于操作训练的时间。 由于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少, 不能通过实际操作将学习内容进行及时强化和巩固, 因此造成学生艺体技能和教学组织能力成为短板。

(三)忽视技能学习

谢晓辉、张强(2008)指出,本科学前教育学生培养有明显重学术轻技能的特点[2]。技能课在设置上并非是核心课程, 多以知识考查来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 技能课程一直备受忽视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学生对技能课的兴趣不高。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技能都是零基础, 高考前, 学生学习固定的书本知识已成为习惯。 但对于形式多样的说、唱、弹、跳、画, 则抱有畏学心理, 许多学生还不能突破害羞、别扭的心理。

2.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 由于本科院校安排钢琴、舞蹈、绘画等技能课程不多,再加之琴房不足、没有专用舞蹈室 等,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课后却没有机会练习和巩固。 所以,硬件设施的不足,大大增加了学生技能学习的难度。

3.教师意识不足。 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学术研究能力为先,技能专长为次。 学术型教师重视课题研究, 给学生上课时忽视了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此外,技能课没有固定的技能型教师任职,教学内容不固定,教学也不能系统化。

(四)培养过程不规范

曾彬(2016) 提出, 学前教育的培养内容存在着多而不  精的问题[3]。 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 应当安排在学习计划的前面。 学习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的、简单的内容开始, 逐渐增加难度。

同时, 先学习的知识应当为后面学习的知识做好铺垫。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学习过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帮助其理解后面的、新学的知识。 但是, 由于非师范类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遵循顺序性原则,导致其培养过程十分混乱。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

(一)将时代需要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本科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教会其知识, 更要对其未来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 将其培养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校的每一个培养环节都有量有据, 严格把关毕业生的质量, 才能为国家输送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

(二)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科书培养的人都是“假人”,因为他们不懂适应社会, 甚至不会生活。 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要锻炼其动手能力。 只有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

(三)将投资硬件设施与培养学生技能相结合

张青瑞(2011) 建议通过第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而且可以使其在交流中学习进步。 作为应用型专业,学前教育的技能学习是不容忽视的,而硬件设施是学生学习技能的物质基础。 首先, 学校要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幼儿园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其次,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 将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钢琴、实验室等逐步完善起来。 充足的物资,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能学习机会,也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客观条件。

\
 
(四)将科学的评价与规范培养过程相结合

规范培养过程, 除了合理安排课程以外, 还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考核制度。 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检查各个培养环节的实施,而且也能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 考核应当包含全面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也要评价其学习过程, 同时也要将评价及时地反馈给学生。 只有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评价的最大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薛可.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157.
[2]谢晓辉,张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建 议[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71.
[3]曾彬.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25. 

《浅谈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7/2019032703132529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3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