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大国博弈波诡云谲,归根到底是科技与教育之间的较量。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式下,高校教育承担的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而是“传道”。如何培养高技能社会主义知识创新型服务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是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全新挑战和深切要求。本议基于食品卫生学教学特点,从“课程思政”“互联网 +”“双创”三方面初步探究了新形势下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思政化与创新化的有效路径,为更好地实现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互联网 +;双创;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彭强 . 新形势下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97-101.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Hygien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EnG Qia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Abstract: The game between big countries is bewildering,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the contest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national form, higher education bears not only instructs dispels doubt, but also “proselytizes”. It is a new challenge and deep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o cultivate high skilled socialist knowledge innovative service tal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hygiene, this article initiall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food hygiene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rnet + ”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better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food hygiene.
Keywords: food hygie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rnet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食品卫生学是一门涉及食品营养学、食品原料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微生物学等食品专业学科的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基础性强的专业核心学科, 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学科。食品卫生学为食品及食品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等专业无一例外均单独开设食品卫生学课程或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食品卫生学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学生了解食品专业知识、开拓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专业内、或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操性。
随着地球生态、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等不断发展,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的相继出台, 对食品卫生及安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就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相关专业学生要具备更扎实、更灵活的食品卫生预防检测及保障处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知识过硬的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较高的道德素养 [1]。这就要求教师在食品卫生学专业课程的教授中除了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外,开拓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外,还要在课程开设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未来的食品专业从业者和管理者。因此如何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资源开展这门课程,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理念有机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产生一通百通的效果,就成了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重要课题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 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基础要在“课程”,重点落在 “思政”[2]。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当具有政治意识、使命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通过食品卫生学课程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熟悉食 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食品行 业从业者和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价值观、科学思维和 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更好地掌握本领的同时提升 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服务的能力。
当前,社会价值体系多元渗透交织、境外网络信息媒体冲击的影响下,传统的思政课程受学生抵触情绪影响往往教育效果不佳,在传统思政课程即显性思政教育打破僵化力争改革的同时,非思政课授课教师也应该意识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即隐性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和乐观辅助,但并不能因此“喧宾夺主”,否则只能是“捉襟见肘”,既教不好专业知识,更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思政课程的功效。因此在抓纲务本的同时,如何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正能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最终得到科学德育双丰收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当考虑和结合自身实际去实践的课题。
(一) 提高自身育德能力和德育意识,解决思政课教师“孤岛”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单兵作战”的困局由来已久,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最核心问题是“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 目前没有完成树立起来 [3]。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的精神,正确建立课程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和德育意识, 是共产党员的教师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勤于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自身课程思政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结合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思政热点,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学会用专业和政治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再者,钻研教材,学会抓专业难点、抓社会热点、抓思政亮点,专业课程中存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很多专业课教师未能很好地对其进行利用和挖掘,更谈不上与专业知识进行一体化融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敏锐嗅觉、提升觉悟,从专业和课程思政的角度,合理运用各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最后,教研室、院系多部门应当通力合作,推进思政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完善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思政课教师“孤岛”现状, 营造“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的氛围。
(二) 以专业作为载体增强思政情感,要注重德育为先,推动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以人为本” 是教育的根本方法,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人的工作, 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借助专业课程的教学,以专业知识作为载体,通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和专业课程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思政情感的领悟,以教师的博学真诚和正直道德感染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从而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就《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而言,专业涉及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人与自然等多种能够让学生产生话题共鸣和热议的主题,将思政理论和理念有机地结合到专业知识中需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实现“以德育人”。食品卫生学中存在的、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 除了不可抗拒的物质之外,还有因为诚信缺失、道德缺失而违规违法添加的,在如何预防食物产生卫生问题、提高产品卫生质量的措施中,又涉及细致、创新、诚信等美德,而专业本身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可以引申到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上。在实际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如果生产者做到诚信经营,又具备专业知识,很多食品卫生问题是能够从源头解决的。在教师讲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引入课程思政概念,不仅具有新鲜感,更具有说服力和其他教育方法远不能及的优势。卫生学教学的课程思政化,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又起到了“传道”的作用,学生自我审视食品安全的意识和食品卫生的意识,能够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列举实际案例结合专业知识点,找准社会热点促进可持续发展
旗帜鲜明地进行课程思政化改革,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能够责无旁贷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进行新的梳理和加工,形成一套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专业知识是贯穿整个体系的主干,而课程思政则是这个体系的枝叶和花朵,构成这些枝叶和花朵的是一个个鲜明又生动的案例,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体系和教育观念,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以确保专业思政化、思政体系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苏丹红”“毒馒头”“三聚氰胺”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都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性 [4]。通过真实案例的新闻素材、评论员文章、音像资料等还原食品安全与卫生事件,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真实事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同时有利于增强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真实案例,让学生主动到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内容的认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架构和监管流程,及国家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让学生通过了解市场监管等各部门人员对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从而使学生心怀感激,增强爱国情怀。在课程中通过介绍国外食品卫生监管模式,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更好地为我国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管做出贡献。例如,为保障食品安全, 守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食品安全监管要做到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学习,一方面搭建学生的专业课程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思政辅助,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形式,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日后的食品生产和监管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监管体系。
(四) 隐形显性相结合课程多元渗透,理想信念共助力考评立体改革
通过隐性思政教育助推显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又作用于隐性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达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小品案例”“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教学体系。从原先的单纯由老师授课转变为学生给老师上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将一些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讲解,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主动性,还能够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更深的理解,“翻转课堂”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制作 PPT、演讲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专业课授课时,通过案例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方式,还可以由学生自导自演,利用课余时间排演食品卫生事件小型情景剧或者小品,以 2-3 分钟时间将一件食品安全卫生事件还原出来,除了 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专业课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食品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学生的正义感、责任心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培养起来。如何结合显性思政课程,除了需要在教学组的教师组成上下功夫,更要在课程之外下功夫,实现多元渗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有一项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与思政课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课程选 题,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和课堂汇报获得学分。这就给许多专业课授课教师展开课程思政化提供了新的 思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食堂、超市或周边小吃店等展开卫生学社会实践调研,将调研结果利用汇报或者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或者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将专业课中某些与思政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课题之 一,供学生选择。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培养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自然,通过这些课程多元化设计,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将该随之发生改变, 以适应多元化教学方式,细化“7+3”模式,即期末考试占比 70%,平时成绩占比 30% 的现状,采用“7+1.5+1.5”模式,即课程主题地位不变,但应该注意的是试卷中有关思政案例的分数应当有一定占比, 具体占比由教学组教师讨论决定,再通过 15% 的平时成绩,15% 的课堂汇报(案例小品 / 情景剧和社会实践汇报 / 报告),组成综合考评,不仅能验收前期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也能及时做出调整,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 食品卫生学课程互联网 + 多元化
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就要有“双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而“双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和最终的目的。继国家“211”和“985”工程之后,在新形势下国家又实施了“双一流” 工程。2017 年 9 月 21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并正 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 科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定位于高等教育顶层,在知识创新与传播中扮演关键角色,是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高地 [5]。教育教学质量是保障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实现人才“双一流” 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借助“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一流的互联网与英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多元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 互联网助力教学方式,双语化课程优化体系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的困境,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经历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慕课在我国出现时间并不长,发展至今也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课程讲解和课程考核体系, 慕课已涉足多个专业学科和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结合和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有些知识利用慕课的形式讲解很难让学生搞明白,课堂教育反而能轻松让学生掌握,除了慕课视频教学本身存在的缺陷外,授课人的知识转化即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慕课教学的能力也很重要。同时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存在刷课行为或者单纯播放视频以完成课程学习进度并不实际学习等现状影响慕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长期盯着视频有损视力和学生教师互动交流困难也一直阻挠着慕课教育的发展。但从慕课的制作来看,需要授课人提前制作好授课视频,难免会产生紧张心理, 面对镜头的感觉远远没有面对学生时授课的感觉, 也影响了授课的效果,这里除了需要授课人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外,如何实现人机互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互联网助力教学也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让学生摆脱课堂的同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够做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播放和学习视频中讲解的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目前很多选修课都通过慕课, 即“中国大学 MOOC”“学习通”“知到”“智慧树” 等软件进行学习。利用慕课这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学习方式,可以接触了清北以及国际国内名校教授的新思维和新思路,也有助于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
除了慕课之外,小规模线上授课形式也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而产生。这种在线课程仅仅局限于某一学校某一专业一个或几个班级,人数固定,通过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软件由固定的授课教师实施,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或者缺乏线上课程授课经验,显得局促和紧张,往往效果不佳。这也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线上教育的重要性,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导致停课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展开教学工作是目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准备好课程视频,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能够适应或者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添加动画和动漫人物,将具体的知识点一一细分成小视频等等都是下一步需要去做的。
(二) 开放式教学实验环境,立体化课程融合形式
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助,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检测实验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开放式教学实验环境, 有助于锻炼学生自我设计实验的能力,为研究生等后期学业打下基础。教师通过微信群、QQ 群等提前将实验步骤或相应的实验视频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实验教学阶段, 教师只负责实验难点的讲解和学生实验安全的监督, 既能确保实验正常进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立体化设计课程, 将课程视频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起来,同时及时利用网络问卷星调研问卷掌握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如何做到课程形式融合立体化,即以课程核心内容教学为支撑点,利用视频学习、互联网交互、课程热点辩论等形式展开专业课课程教学。
四 食品卫生学课程创新创业新概念
目前,无论从课程教学角度,还是从实验教学角度,很难做到进一步深化课程创新创业改革进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创新。今后,无论哪一个 专业,在培养目标、方式、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 都应体现和融入“双创”教育的要求,真正使学校 的本科专业设置更加适应学科发展前沿、“双创”教 育的定位和要求 [6]。如何做到课程融入“双创”要求, 不仅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置课程,更需要其他 专业课程教师以专业角度的思维引领学生展开专业 创新和创业。专业知识技能的加持能在很大程度上 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并想到其他专 业外学生想不到的创新点和亮点,合理引导和规培 这些创新要素和创业要素,就能为课程中引入创新 创业总结新的经验。
(一) 打造创新创业教学实验模式,树立学生专业独立思考技能
上文提到课程社会实践,从创新创业角度而言, 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发现某种有关食品卫生学的专业问题,在进行调研汇报和提交调研报告的同时,鼓励学生搜集专业资料,站在专业的角度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以创新创业的角度去看待专业问题,同时结合实验平台进行打破原有僵化的、重复的、以简单技能训练为主的、“按图索骥”的课程实验定势,借助实验平台,推动学生创新式解决调研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孵化培养创新创业项目,这样不仅有助于专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 专业知识转化创新创业技能,专业思维塑造创新创业人才
利用所学到的课程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搭建课程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课程论文、知识点竞赛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技能。例如,在食品卫生学教学中有食品卫生法律、法规, 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结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之后,可以通过结合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采用类比法与国外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进行对比,并通过国情分析说明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缺漏,如果需要修改应该怎么做,如何将相关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应用到不同种类的餐饮门店或者食品生产加工商的实际生产和销售中。通过这种专业思维的塑造,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并学会融会贯通、独立自主地运用专业及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思维对打造创新创业新型人才有显著的功效。
五 结语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变化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改革的目的在于制定顺应历史需求、融合多元文化的创新创业型体系。在新形势下,通过课程思政、互联网 +、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入和融合,能够更好地进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新思路和新模式下,培养新型人才,助力中国梦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于海涛 , 冯小雨 , 宋春梅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案的探讨 [J]. 中国新通信 ,2018,20(24):188-189.
[2]高德毅 , 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01):43-46.
[3]宁喜斌 , 晨凡 . 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23(17):153-154.
[4]刘斌 , 何晓华 . 基于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J]. 亚太教育 ,2015,(19):134.
[5]马璨婧 , 马吟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学改革策略选择——基于日本“世界超一流大学”建设路径的启示 [J]. 江苏高教 ,2018,(8):25-29.
[6]谢和平 .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3):1-5,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