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互联网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身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构存在着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融合的巨大提升空间,目前“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在人才队伍、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理念管理、在线服务保障、原创性内涵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工作短板。本文以“五位一体” 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构为出发点,立足网络平台新形势,从网络使用度、服务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况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五位一体”;媒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潘元青 , 马雷 , 邴志桐 , 等 . 互联网“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构的机遇与挑战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149-153.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 in 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tform on the Internet
PAn Yuanqing1, MA Lei1, BInG Zhitong2, LIAnG haiqian3, BAI Zhenggang4, JInAG hui5, ShEn Xiping6
(1.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Campbell China network, Tianjin; 2.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Gansu; 3. Special Medical Center of the Armed Police Force, Tianjin; 4.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5. Zhang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6.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Abstract: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somatic health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in-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has a huge space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edia to the new media. At present, the “five-in-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 tea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content, concept management, online service guarantee, origina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in-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aspects of network usage, service demand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five-in-one”; media converge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一 引言
自 2005 年以来,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专项文件发布以来 [1],包括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各个部委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3]、《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 2020 年)》[4]、《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5]、《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6]。2006 年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此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十八大报告、十三五规划建议均明确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文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21 后, 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五规划 2035 年远景继往开来,单一学科概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退出历史,结合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重内涵的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将会成为思政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共同 的时代工作主题。未来 30 年,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我国高校“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时代进程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只存在心理卫生服务之中,也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近年来,虽然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现实课题所面临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停留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上,尚未深度纳入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决策和工作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教育理念发展不平衡的新时代特征,与前期工作内涵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有可能继续拉大。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大学生“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不平衡,也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度追求外在形式与符号的不平衡。
二 我国高校互联网整体应用发展现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引领下,我国的互联网基础建设、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教育发展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我国精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教育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7], 截止 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9.32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2%;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 App 在架数量为 359 万款。
截止 2020 年 6 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 亿,占网民整体的 40.5%。网民年龄属性结构:20-29 岁至 30-39 岁, 网民占比分别为 19.9% 和 20.4%,高于其他年龄段。网民学历结构大学本科以上占到 8.8%,职业结构群体中学生制最多,占比为 23.7% [7]。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路应用市场整体竞争激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场更加多元化。2020 年上半年,全国 2.82 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从供给端看,在线教育和教育化相互促进发展,近十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实质性推动教育信息化实践。从用户端看,大众在线教育的认知和使用迅速提升, 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加速渗透下沉市场 [8]。
学生网民的虚拟精神世界和现实行为产物已一改往昔旧貌,迅猛出现的网络不再是大学生单一的交流工具和生活潮流,当下的大学生是名实相符的“网络原住民”,是互联网无可替代的信息造势者和舆论逐浪能手,互联网是学生网民的完美处世境界, 就像他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一样 [9]。
互联网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表征思想、流露情感的重要渠道,颠覆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感和交流互动以及娱乐方式,甚至形成潜在当代大学生独特话语体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精神寄托。相关现况如图 1-2。
图1 我国互联网整体在架网站数量(调查截止 2020 年6 月)
图 2 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情况(调查截止 2020 年 6 月)
三 “五位一体”网路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的理论探新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深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管理与优化配置的教育格局,同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通过网络大数据资源,推动教育传播协同化、决策科学化、数据集约化管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引向深入,对高校“五位一体”网路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网络的社会认知是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认知加工模式,如面孔认证、情绪辨识、模仿共情等。互联网的潜在影响在个体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道德认知、网络共情与全脑功能固化、知识体系和个人信仰延伸的核心指标。了解网络行为对大学生身心毕生发展影响进程有利于从系统和整体的视角看待社会认知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网络需求 - 育人路径 - 成才塑造 - 信念回馈的早期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设计。
在处理各种社会影响的关系中,心智锻炼,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人格和行为潜能的充分发挥, 才是人的充分发展的真正含义。网络无形、自由、开放的特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10-11]。网络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强大功能,传播媒介对各种议题信息传播的意义不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关注度以及对实践的认知反馈。网络传播环境,多元化的传播者、多种形式的传播路径, 多维的传播形态使大学生在网络议程设置中的反应凸显。大学生可以有意识同时也会无意识地选择网络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并被不断地内化、丰富和扩散,从而形成影响力强大的网络舆论和情感认同。媒介依赖理论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描述个体、焦点认知内容和网络媒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自 1976 年提出以来 [12],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将媒介系统作为“受众 - 媒介 - 社会影响”系统中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 该理论指出,受众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满足受益者的需求,从而实现受众自身的价值目标。媒体可以在制造歧义或帮助受众消除歧义方面发挥双刃剑的重要作用,当媒体收集和提供的主要信息不够充分时, 那些知道事件发生但不理解其含义的受众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模糊状态。然而,如果媒体在最后的步骤中完成核心信息呈现,受众最终可以消除模糊性,不断变化的消费和沟通模式增加了网络受众对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的依赖,在这些平台上,主流新闻通常与各种舆论评论、网络娱乐消遣和各种来源的虚假信息同台竞技,这种内容可能会“合理地”影响公众对新闻质量、准确性和客观性的信任。
人们对媒体消除歧义的依赖程度可产生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当人们如此依赖媒体获取所需信息以消除歧义时,媒体的认知效果及其在创造或消除歧义中的作用和地位就会得到提升和强化 [13]。调查结果表明,媒体在为受众构建社会事实方面发挥了收集、处理、过滤、传播的实际作用,受众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个体偏好替代来源对主流新闻和舆论权威产生质疑。受众更加信任自己的媒体人际网络中的成员,对他们的社交网络推荐的产品、公司和机构更有信心,这种信任的过度属性让网络受众能够在不需要与人或组织进行个人互动的情况下对他们做出偏执的、主观的判断 [14]。
学生社区为网络研究提供了一个最常见的研究社会环境,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社会属性的相对同质性和可及性。高等教育的背景所呈现的是具有明确边界的、良好定义的社会系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会建立起相对牢固的、通常是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产生社会影响的渠道,也很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因为大学时期是个体建立态度、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种可塑性可能会贯穿大学生成年后的所有生活愿景。
大学生对主流媒体信息信心可以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公信力,潜在地影响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认同方式。对媒体的看法在人际网络中回荡,导致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伴随着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社会群体的网络结构对主流新闻信心的提升和抑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不确定性更高或社会环境不稳定的时期,当网络受众更依赖社交网络来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值得信任 [15]。这种理论方法为我们研究如何建构新媒体互动的性质、内容、方式和后效评价提供了可能性,也涵盖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流媒体平台在设计方案形态和表现力,推动媒介依赖理论在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与知识领域的潜在应用,包括大学生主动和有意识地寻找和使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信息。如前所述,受众、媒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受众对媒体依赖的有效因素。受众对主流新闻媒体缺乏兴趣的危机,除了受众对媒介以外的依赖因素外,还可能是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当或网络媒体的某些缺陷有关。经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严重依赖书面媒体以外的媒体,考虑到它们对受众的影响,可能成为人们阅读书籍的动机。因此,利用人们对其他媒介的依赖,运用恰当的策略,有利于促进阅读文化的发展 [16]。
个体最基本的行为动机是受个体遗传环境、情感、社会需要与支持、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心理控制源的多维影响,在个体生存与成长中逐渐形成领悟、娱乐、定向三种动机的驱使下对媒介产生依赖, 与此同时,也与受众如何通过媒介获取、传递、交换社会信息、满足娱乐、转染情绪,以及实现目标行为。这种使用倾向和习惯如果使用不当,极有可能引起受众对于人生目标、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出现认同危机 [17]。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提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18], 由此可见,新媒体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能,在集体行动中发挥重要的号召作用 [19]。
四 “五位一体”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成要素和前景展望
网络赋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度上会削弱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全覆盖教育的效果。“五位一体”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资源管理和内涵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大数据是心理学知识应用和方法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中,内容的建构、共享和创新无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咨询服务、预防保健的支撑平台,该系统将体现着功能全面、方便宏观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并具有较强的内涵扩展性的特质。
针对“五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质量提升,进行显性质量分析与隐性内涵探新,吸引大学生群体用户主动操作,提供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导向的服务,增强在线心理卫生和预防保健供给能力, 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潜能发挥的网络平台,净化和引导学生受众心理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强化网络素质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管理意义。
近年来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逐步熔铸了“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空间新内容。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面向全国高校开展的网络评选活动,自 2006 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络的社会舆论参与度、传播链路权重以及大学生对心理学主题网站的认可度与利用度,均呈现出积极的创新工作成果。从平台建设的发展层面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研发,更多呈现出了跨学科专业视野,如与“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紧密结合,与传播学、信息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结构和内容架构上深度优化。主要表现为时事跟踪类(关注焦点、形势政策、特色视点),特色专题类(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普法宣传、校史展板),理论学习类(课程思政、理论前沿、学习园地),资料汇编类(学习材料、理论学习参考)和高校动态类(学习动态、师生在线、宣传动态)[20]。大学生受众群体定位明确、专业鲜明、主题明确,传播的内容要以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需求为导向, 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学习互动、心智共鸣的平台, 网站内容涉及与大学生关心的新闻资讯、思想教育、生活服务、资料下载、娱乐互动、校园安全等。
目前,我国高校网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环境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放观念,接触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形成开放的观念和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教育内容开始走向动态化和立体化,教育内容形式有了更多的可选项与科技含量,提高了高校“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辐射作用、实现了润人细无声的实际效果。
以此同时,高校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区域发展在用户利用度、在架 APP 数量、专业影响力和在线分享等方面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况,从 2016 年开始,头条号因其注册简便,体裁丰富,智能推荐分发效率高的数字运营优势,成为大学生炙手可得的自媒体利用度最高的网络社交服务平台。截至 2020 年 2 月 20 日,已有近千所高校入驻今日头条,共开通高校头条号 1000+ 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三所高校的传播指数雄踞前三,其高校头条号的文章发文量、阅读量、收藏量、分享量、评论量成为学校最大的自媒体传播载体 [21]。
截至 2018 年,已有近千所高校入驻今日头条,共开通高校头条号 1000 +个。排在高校头条号排行榜的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因其头条号的内容紧贴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转发量很大,关注度很高。据掌上大学统计显示,截止到 2021 年 1 月 27 日,入驻掌上大学微信管理系统的高校数量增加至 2932 个,微信公众号 101907,大学生用户达到 36746975[22]。
2020 年 7 月 22 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no.11(2020)》[23]。报告显示高校新媒体的运营主体多元主要分为学校官方、学生组织和校园自媒体三类,其中学校自媒体公众号数量最多占比 47%,学校官方公众号传播效果最好平均单篇阅读数为 2604。通过对比三年数据发现,学校官方平均单篇阅读数增长最多增量达 726 个。高校打造全网传播矩阵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两微一网逐渐成为高校新媒体传播标配,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也逐渐受到高校青睐,多渠道的分发模式使内容传播更加广泛,在转发内容偏好上,学生最乐于转发校园新闻类内容, 占比 50%。目前已有超 300 家高校使用腾讯微校校园卡,这些高校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华南和华东区高校校园卡普及度更高, 其中广东省的高校使用量最高。2018 互联网校园影响力排行榜名列前十位的高校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复旦大学。
互联网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身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构存在着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融合的巨大提升空间,目前“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在人才队伍、技术应用、信息内容、理念管理、在线服务保障、原创性开拓性研究能力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工作短板,如何发挥出融媒体的集群效应, 实现创新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制度,促进“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架构向多元架构转变,提升数字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模式的更新迭代,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提供创新新引擎,创新研发“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发展模式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联,形成媒体传播的合力,将是未来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现实课题和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2005)[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60/201412/179047.html.
[2]教育部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2)[EB/OL]. http://www.gov.cn/jrzg/2012-10/26/content_2252122.htm.
[4]中国政府网 .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 年) (2015)[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5- 06/18/
content_2881440.htm.
[5]国家卫健委 .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2017)[EB/ OL]. http://www.nhc.gov.cn/wjw/zcjd/201702/9b8c19214d6e465e bed6062e0905d229.shtml.
[6]中国政府网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2020) [EB/OL]. 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2004/3009df2cf6194 34899575cce6ae2af77.shtml.
[7]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EB/ 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 t20200929_71257.htm
[8]教育部 . 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 步 工 作 考 虑 (2020)[EB/OL]. http:// www.moe.gov.cn/fbh/ live/2020/51987.
[9] 杨小蕊 . 解读“学生网民”[J]. 中国青年研究 ,2001(01):6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273.
[11]朱荣英 .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5:196.
[12]高嘉潞 .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内涵、发展及新媒体研究应用[J]. 东南传播 ,2020(01):56-59.
[13]Rodríguez Arezky h,Moreno Y. Effects of mass media action on the Axelrod model with social influence[J]. Physical review. E, Statistical, nonlinear, and soft matter physics,2010,82(1 Pt 2).
[14]Cuihua Shen, Mona Kasra, Wenjing Pan, Grace A Bassett, Yining Malloch, James F O’Brien. Fake images: The effects of source, intermediary, and digital media literacy on contextual assessment of image credibility online[J]. new Media & Society,2019,21(2).
[15]Cook, K. S. & Santana, J.J. Trust and Rational Choice[M].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253-278.
[16]J Mehrad,Z Yousefi. Introducing the The ory of“Media System Dependency”with Emphasis on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8,16(1):1-14.
[17]鲍尔 - 洛基奇(Ball-Rokeach,Sandra). 大众传播学诸论 [M].杜力平 , 译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1990:115-121.
[18]阿尔温 . 托夫勒 . 第三次浪潮 [M]. 黄明坚译 . 北京 : 中信出版社 ,2006:32-33.
[19]曼纽尔 . 卡斯特 , 信息时代三部曲 : 经济、社会与文化 [M].S 厦铸九等译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466.
[20]教育部 . 第七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结果揭晓 (2015)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6636/201501/183073.html.
[21]今 日 头 条 .(2020)[EB/OL]. https://www.toutiao.com/ i68058 61251 910992 388/?tt_ fr om = weixin& utm _ 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
[22]掌上大学 .(2020)[EB/OL]. http://www.wxhand.com/home/User/ login.html.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no.11(2020)》[EB/ OL]. http://www.ccitimes.com/book/cyfz/2020-08-17/20238.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