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 MPA 研究生课程 PBL 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3 11:18: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双一流”背景下,以提高 MPA 研究生课堂学习效果为目标,对 PBL 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了PBCL 教学方法,并将 PBCL 教学方法融入到《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实践表明,PBCL 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MPA 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

关键词:双一流;MPA;改进型 PBL;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邱国斌,吴鹏宇,何声康 .“双一流”背景下 MPA 研究生课程 PBL 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76-79.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MPA graduat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 Class”

QIU Guobin, WU Pengyu, hE Shengkang
(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learning effect of MPA postgraduates, the PBL teaching method is improved, and the PBCL teaching method is innovated, and the PBCL teaching method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avi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BCL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improv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interest, but also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MPA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MPA; improved PBL;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一 引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硕士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简称 MPA) 的培养问题引发各个高校的重视。MPA 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在政府单位和非政府部门的高层次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大多数 MPA 教育课程将公共服务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1]。很多国外学者研究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方法, 认为其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利益价值 [2-4]。国外设置MPA 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注重提高学生领导能力;2)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为目标提供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3)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案例教学是 MPA 课程教学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具有广泛代表性, 其搜集的案例超过 1300 多个。此外,国外不少学院还聘请政府官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案例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值得注意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在很多国外高校得到普及,该模式是麦克马斯特大学霍华德教授首创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 [6]。

\
                                                                                                                                    
在“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学者关于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熊奇等研究了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的可行性问题 [7]。宾厚等基于优化课程设置和改善教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与教学互动路径 [8]。仇鹏飞等认为研究生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提出“双一流”建设需要锻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 [9]。齐晓颖等和刘梦然认为通过创新指导理念、创新运行机制等方法,可以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10-11]。黄亮亮等在“双一流”背景下, 针对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12]。梁燕莹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路径 [13]。陈静以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经验作为参考,深入分析了我国“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发展模式,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14]。

关于 MPA 研究生培养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如: 赵永红认为 MPA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导致教与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教学实践中应持续不断解决这些矛盾 [15]。吴冰清以 L 高校为例,探索 MPA 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16]。

关于运用 PBL 教学方法对研究生培养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如:吕艳娇剖析了 PBL 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归纳出 PBL 教学方法对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启示 [17]。郝平认为 PBL 方法能够促进研究生教学理念由讲授向探究转变,师生可以成为“知识构建的共同体”[18]。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 MPA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PA的培养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但是, 忽视了“双一流”背景下 MPA 的教育研究,且研究生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 PBL 教学方法。

本文针对“双一流”背景下 MPA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改进 PBL 教学方法的视角,创新 PBCL 教学方法,并通过《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开展实践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PBL 教学方法改进

1969 年, 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 PBL)。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现实场景开展教学体验。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问题驱动。即以一个现实问题作为起点,对其寻求解决方案。(2)问题探究。即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3)共同讨论。即学生、老师和相关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在类似社会情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4) 学习平台。即为学生搭建运用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提升学生参与活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解决方案。即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作为课堂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
     
PBL 打破传统课堂的老师讲授为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PBL 将理论学习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沉浸在问题之中,通过学生的自身探究与共同合作提出设计方案,从而深刻掌握隐藏在问题后面的专业知识,提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 PBL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问题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二是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很难验证;三是学生能力提升有限。

鉴于以上不足,本文在 PBL 的基础上改进了PBL 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循环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Circulation  Learning, 简称 PBCL)。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实施解决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课堂总结。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查阅最新的相关社会热点,结合实际提出现实问题,课前发给每一位学生。(2)学生收集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提前进行课程预习,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方式,查阅整理相关资料。(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并针对现实问题开展讨论, 教师按照讨论情况深入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回答,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4)教师课堂总结。教师对问题的重点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归纳整理得到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5) 实施解决方案。学生按照初步解决方案开展具体的实施验证工作,在真实的问题场景或模拟的现实情景下考察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优化方案。(6)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初步解决方案进行完善。(7)师生课堂总结。教师根据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初步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学生与教师经过充分酝酿思考,达成共识, 形成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三 PBCL 教学方法实践

《航空事业管理概论》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涉及航空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该课程是一门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为支撑,提供航空事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在“双一流”背景下, 旨在使学生运用理论、概念和方法去分析与解决航空事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在处理航空事业相关事务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以及在处理航空事业相关事务过程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以该课程的案例“南航启用国内首个人脸识别登机系统”为例,教师与 2019 级 MPA 研究生开展了 PBCL 教学实践。具体过程如下:(1)教师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国内外航班的实际管理现状,提出如何更加快速、高效地提升登机效率的现实问题。(2) 学生收集资料。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资料、亲身经历等方式,归纳总结了乘客登机的主要流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的运营规则等资料。(3)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分成二组参与讨论,并在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组学生主要认为高科技的应用让航空管理更便捷,缩短管理时间,将高科技与航空人员、设备、航线等有机融合,可以注入新的活力,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航空效率,增加安全系数,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第二组学生主要认为高科技的应用可以给航空管理带来革命式创新,但也要注意风险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等相关问题,把握好高科技带来的优势。同时,对管理人员的素质、知识、视野也提出了更高要求。(4)教师课堂总结。随着“互联网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科技的加速推进,航空事业管理理念和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做到微观管理事务留给技术平台完成,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规则。(5)实施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实施“人脸识别 + 智能安检”登机系统的初步解决方案。部分学生亲身体验登机系统,感受初步解决方案带来的便利,并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6)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初步解决方案的实施,两组学生开展激烈的争论。第一组学生主要认为初步解决方案大幅度提升了乘客检票效率,安检效果也有较大改善,乘客满意度显著提高。第二组学生主要认为初步解决方案的投入成本较高,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同时,机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效率需要增强。(7)师生课堂总结。结合航空事业的发展与政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针对机场检票、安检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人脸识别 + 智能安检”登机系统与管理者创新服务流程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加强乘客检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大数据和算法优化;改进乘客安检的“智能安检”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更新服务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内容;完善机场工作人员的“人工智能监督”制度。

四 PBCL 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 PBCL 教学方法的实践,突出了“理论是支撑,实践是真理,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引导”的教学理念。不仅克服了传统 PBL 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而且让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真正提升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教学改革创新贡献了一份力量。PBCL 教学实践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实问题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航空领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安全、制度和法律等各个层面,在本课程的 PBCL 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近年来在航空方面出现的各种热点问题进行了仔细梳理,结合课程各章节的不同内容,筛选出与课程内容最直接关联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促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分析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二是验证了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所有 PBCL 教学案例都需要通过各组学生的亲身体验,进一步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有效应用,这也是 PBCL 教学方法的关键特征。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运用,才可能判断方案是否还存在其他不足或缺陷,是否还存在改善的空间,促使学生对解决方案的改进路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解决方案与现实问题的有效对接。

三是学生能力提升显著。通过《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 PBCL 教学实践,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特别是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了自我学习技能。通过分组讨论,学生树立了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习热情,思维方式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解决方案的实施,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细致观察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 PBCL 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下掌握了科学理论知识,而且在严谨规范的课后实践中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赢得了学生的较高评价,为其他课程的 PBCL 教学方法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应用模式,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 MPA 学生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 结语

本文在“双一流”背景下对 MPA 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 PBL 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循环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Circulation  Learning, 简称 PBCL)。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实施解决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课堂总结。通过《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实践载体,结合MPA 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特点,将 PBCL 教学方法嵌入到《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 展现其与传统PBL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是现实问题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二是验证了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三是学生能力提升显著。实现了“双一流”背景下 MPA 研究生课程 PBL 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的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Kathryn n, heather A.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through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MPA alumn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0(33):311-324.
[2]Aristigueta M, Gomes K M B. Assessing performance in nASPAA graduate programs[J].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2006(1):1-18.
[3]Fitzpatrick J L, Miller-Stevens K. A case study of measuring outcomes in an MPA program[J].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2009(1): 17-31.
[4]Yeager S J, hildreth W B, Miller G, Rabin J. What difference does having an MPA make? [J].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2007(2):147-167.
[5]李宝宝 . MPA 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武汉地区四所高校为例 [D]. 华中师范大学 , 2017.
[6]Barrows h 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 Learning,2010(68): 3-12.
[7]熊奇 , 黄浩 , 唐红涛 , 等 . 新媒体环境下“双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J]. 高教学刊 , 2018(14): 16-18..
[8]宾厚 , 孙平 , 王欢芳 . 在“双一流”建设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互动路径探析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18(6): 13-14.
[9]仇鹏飞 , 吴俊 , 卞清 , 等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8(9): 16-22.
[10]齐晓颖 , 刘海峰 .“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路径探究 [J]. 高教学刊 , 2018(23): 150-153.
[11]刘梦然 .“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卓越训练营”为例 [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2018(6): 111-115.
[12]黄亮亮 , 桂良英 , 李艳红 ,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J]. 大学教育 , 2019(1): 174-176.
[13]梁燕莹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9(3): 89-92.
[14]陈静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基于美国的相关经验 [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9(1): 61-64.
[15]赵永红 . MPA 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J].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16(3): 41-44.
[16]吴冰清 . 高等院校 MPA 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以 L 高校为例 [J]. 中国校外教育 , 2018(20): 75-76.
[17]吕艳娇 , 姜君 . PBL 教学方法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8(11): 113-116.
[18]郝平 . PBL 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9(1): 59-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