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农业昆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其中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为例,分析该课程目前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以及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缺失等问题,针对此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范凡,李静,秦秋菊,等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方案初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4):65-68.
Analyses about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FAN fan, LI Jing, QIN Qiuju, WANG Yuyu, LIU Shun, WEI Guoshu(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Abstract: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s in the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relatively monotonous teaching content, relativel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lack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taking theexperimental course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rogram will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observ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meantime.
Keywords: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农业昆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五门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动植物检疫、园艺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教学包括 3 部分,分别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田间实习教学。其中《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以下简称“实验课”)是《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实现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步骤,也是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害虫特征的关键途径 [1-2]。该课程主要通过对害虫不同时期形态特征以及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受害情况的观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害虫的了解,增强其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相应害虫正确识别和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业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各地区种植结构有了巨大改变,对害虫种群动态有了极大影响;并且,当前农业生上产机械化、跨区域作业的开展以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远距离调运,加速了害虫传播,影响了田间害虫的发生;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以及地区间害虫治理的水平不同,也导致检疫害虫的入侵,加重了害虫防治的难度。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而要求我们更加科学地防治虫害,现代农业也更加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 10 年来实验课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并归纳了当前实验课程教学的一些不足,初步探讨了此部分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体系的初步改革措施,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二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 实验课教学内容相对单调
目前,农业昆虫学实验课程总共十二个实验, 每个实验 4 课时,这些实验都是以某一种或一类作物为主,观察此种(类)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对寄主造成的危害,这些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短时间观察验证型实验为主,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少综合性的、设计性的长期观察 [4-5]。以“小麦及禾谷类杂粮害虫”实验为例,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生需要观察麦蚜类、螨类、吸浆虫类、螟虫类等近二十种害虫的玻片标本、液浸标本及生活史标本, 只能够做到对讲授过的重点特征进行简单的验证型观察,而没有时间对该种害虫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也无法进行深入比较甚至讨论,从而易导致学生兴趣缺失,降低教学效果。
(二) 实验课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实验课的十二个实验中,涉及到我国数十种常见作物上的害虫,其中相对重要、危害较重的害虫种类高达 200 余种,而这些害虫标本每年在大量消耗和破损,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同时,由于目前害虫防治方式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造成大量农业害虫在短时间内被快速的大量杀灭,导致标本采集愈加困难。尤其是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许多作物在局部地区减少,更加重了标本采集的难度。并且, 这些标本在保存过程中,不论是形态还是体色,都会随时间而变化,造成失真,其中以鳞翅目和鞘翅目幼虫最为明显,而这两类又是农业害虫中的重要类群,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更为严重的是, 对于某些重要的检疫性的害虫直接缺失,对教学效果影响巨大 [4-6]。
(三) 实验课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实验课现采用“课堂教学 + 实验报告”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过板书、害虫挂图(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注重讲解重要害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及它们对寄主造成的危害,强调的是部分特征及严重危害的状况, 忽视了害虫的整体特征以及在作物被害的不同时期的症状。这类教学强调的是记忆性学习,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且观察的是某个点(特定的时期的害虫,特定时期的作物受害状),即便掌握了该知识点,但在生产实践中很难和掌握的知识重合,从而造成了学习能力强而实践能力提高有限的现象,无法达到此门课程的初衷——具备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5,7-9]。
(四) 实验课教学考核体系缺失
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体系缺失,会对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在传统教学中,实验课主要是学生观察完后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通常是考查所讲内容中重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通过是以实验观察内容记录或重要特征画图为报告内容,通常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考核依据,但常出现抄袭现象,因此实验成绩主要依靠实验报告只能反映学生完成报告的情况,反映不出实验课内容掌握的真实情况,不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现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对课程的持续建设非常不利 [4-10]。
三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 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完成实验课观察任务的基础上,增加课下持续观察实验,提高学生对害虫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和习性的认知。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是有利于启迪或开发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害虫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密切关注生产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结合植物保护学院教师在研项目,还会通过试虫公司,多方位获取大量活体害虫以及新鲜的害虫标本。
一是用于在实验课上对活体害虫的形态特征、行为等进行观察,弥补液浸标本体色失真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二是根据不同实验设计持续观察实验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不同的害虫,在教师科研实验室或学校创新创业园的温室进行饲养,小组讨论设计记录的内容,并每天到昆虫饲养处持续观测进行记录, 最后将记录成果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如在蔬菜害虫中实验中,以目前生产上危害较重的害虫如小菜蛾、菜粉蝶、烟粉虱、温室白粉、葱蓟马和桃蚜等作为持续观察目标,持续观察避免了传统实验课上只对某种害虫的特地时期观察,而是能够看到不同日龄间的变化和区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在不同日龄间、不同饲养密度下甚至不同的食物喂养时, 都有一定的差别,更能直观地了解这些昆虫。这些实验内容和设计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实验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
标本是实验课的基础,充足的、完好的标本是学生对害虫认知的先决条件,为改善教学标本缺少的现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我们做了大量努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本收集方法。
一是积极利用本学院教师科研资源,从实验室中获取大量标本。特别是植物保护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是针对河北省主要农作物上有害生物的研究, 还有许多老师为岗位专家,从而补充了大量河北省农作物上的标本。近年来,实验室从所参加和支持完成的多项科研项目中,共收集到玉米、小麦、棉花、蔬菜、桃树、苹果树、葡萄等农业害虫和标本 30 余种, 有效缓解了实验教学标本补充困难的压力。
二是利用已毕业学生的采集,在河北省多数基层植保站都有植物保护学院毕业的学生,通过和这些学生联系,有效获得当地害虫标本。三是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每年的毕业实习过程中,都要求去生产一线实习的学生注意收集标本,从而补充了大量标本。最后通过向试虫公司购买,随着国内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标准试虫公司也在逐年增加。许多重要害虫如小菜蛾、梨小食心虫、棉铃虫等标准化试虫都有出售,这些害虫都目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
害虫,也是重点讲授的内容,这些昆虫都是由公司规模化饲养,能够及时有效地根据实验课程的行课时间及时补充标本。
同时,注重完成实验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建设。课程组教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采集设备,拍摄了大量农业害虫的相关照片,这些照片涵盖多种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状等,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补充了标本在数量、种类上的不足,也克服了液浸标本观察在形态特征和色泽失真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实验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1.建立实习基地。优越的实验教学条件是实验教学环节最重要的基础。在加强实验室相应建设的同时,学院又在校园里建设了两个实验实习基地。基地里在生长季节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白菜、豇豆、韭菜等常见蔬菜,苹果、桃树等果树。在实验室教学之余,还会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仅能够观察到害虫以及它的相关行为,还能对寄主发育和被害情况进行直观的了解,相对于实验室内枯燥的观察,学生更热衷于在田间搜索昆虫、观察不同害虫对其寄主的危害状,这种方式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害虫的生境、行为以及寄主的相应情况,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在课程之前,把实验课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发给不同的学生小组,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资料,讨论后整理完成相关课程资料, 在课上以小组形式对自己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出的问题,最后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主动分析、讨论的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也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四) 实验课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
在考核方面,针对以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作为实验课成绩评价的不足,课程组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和暴露的问题,积极推进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验考核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在以往的实验报告基础上,增加了专门考核,考核为害虫形态特征相关知识点、害虫及作物被害状图片等, 通过相应考查来检测学生对实验课知识点掌握情况。平时实验课成绩占 40%, 持续观察报告成绩 15%, 知识点考核成绩占 45% 作为评判标准。知识点考核在线上课程上进行,从题库随机抽取知识点试题以及害虫或作物被害状的照片,进行作答,并逐年对题库的题和照片持续更新完善。
四 结语
实验课教学在昆虫学习和害虫研究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农业昆虫学》学习和相关农林生产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将课程改革推向更深的层次。传统教学受限于课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枯燥,而作为实践类的课程,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的改革,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通过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将更能发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以应对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辉 , 高萍 , 钱海涛 , 等 .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07):56-57.
[2]党向利, 权青, 李晓萌, 等.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05):338-339.
[3]杜广祖 , 孙跃先 , 吴道慧 , 等 . 基于“雨课堂”的《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8,5(53):53-56.
[4]席银宝, 凌传秀, 杨梅, 等. 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07):3811-3812.
[5]潘鹏亮 . 影响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6):327-328.
[6]覃连红 , 黄艳花 , 陈彩贤 , 等 . 昆虫实验教学标本的建设和管
理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26(02):154-155.
[7]慕莉莉 . 提高昆虫学实验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 [J]. 安徽农学通报 ( 上半月刊 ),2011,17(07):205-206.
[8]王国昌 , 吕文彦 , 王运兵 , 等 . 提高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质量
的探索 [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04):111-113.
[9]王丽艳 , 张海燕 , 杨克军 , 等 .《农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J]. 农学学报 ,2014,4(06):94-96.
[10]刘召 , 王进军 . 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农业昆虫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41(05):234-2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