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既能够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又能实现全方位育人。本文结合本校《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课程思政建设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载体途径,以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壤学;专业课;课程思政;高等职业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 徐潇 , 李亚 , 徐晨伟 , 等 . 高职《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107-110.
A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Soil Testing and Analysi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XU Xiao, LI Ya, XU Chenwei, JIANG Yunxia(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take full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but also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ight of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Soil Testing and Analysis” in our school.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soil science; specialized cour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一引言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教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必须从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深入剖析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通过适当地教学方式教授于学生。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知晓道理,还能修身立德,立鸿鹄之志,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 [1]。
二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建设、服务、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技兼备的专业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包含着育人和育才两个部分 [2]。然而长期以来,高职学校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 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改善,无法形成合力发挥功效 [3]。思政教育仍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堂上,专业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不仅在形式上完全分裂, 而且也容易忽视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4]。专业课与思政课相比,有着与众不容的优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专业知识作为载体,结合典型案例拓宽思政教育的范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全面育人”[5]。
三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 理清思路,确定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方法论
目前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政环节割裂严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只是在课堂中强行加入一些“思政元素”,如 PPt 中加入核心价值观作为背景,或是在课堂结束之前强行进行主题升华,这样的方式不仅起不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甚至会引起一些同学的反感,给后续的实施制造了障碍。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理清思路,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形成适合本课程的操作体系,在日常教学中才能适时、适量、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丰富的思政元素不同,理工学科的思政切入点并不非常明显。对于理工学科的专业课程,科学的思维启发是课程思政的着力关键 [6]。因为理工类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非常严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强调学生学习时需要科学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这种学科中典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学习、训练及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运用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 这些是理工学科教师要重点关注和深挖的课程思政要点。同时,虽然学科差异不同导致文理科思政要素偏重不同,但是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人文性的思政元素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实表明,在科学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科技化生产与人工价值问题、产品价值与工匠精神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以人文的视野来关照 [6]。
(二) 提升素质,强化德育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想提高专业课“思政化”效果,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落实。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是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
1.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偏差。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一些一线的老教师,因为习惯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技能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的要求完全不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绝非只是思政老师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各类课程的“大合唱”。认知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背离,不仅对提高课堂思政教学不利,也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阻碍。
其次,是思政教育责任意识不足。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非常看中各类“排行榜”上的“办学指标”,希望可以借此提高学校竞争力,提高社会知名度。与此同时,对于教学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则淡化了许多。学校大方向的偏颇,必定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更多的时间可能用在申请课题发表文章上,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便渐渐模糊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教师在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上也出现了漏洞,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这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相去甚远 [7]。
再次,是考核机制的欠缺。教师的考核结果是聘任、奖惩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在设置考核评价内容时,与思政育人效果相比,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衡量往往更容易量化,更好操作。而“立德树人” 的指标,很难量化,在评价过程中也很难显示公平公正,因此教师在这样的机制引导下,很难做到教书育人两不忘。
2.推进“课程思政”能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定期开展专题学习,熟知国家方针政策,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组织教师互相观摩课程教学,开展研讨会就不同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和融入进行交流探讨, 通过头脑风暴等活动,增强教师德育教育的主动性, 提高德育教育能力,做到从教学目标、课堂活动组织, 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全面融入课程思政。
其次,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课堂思政的关键在教师,但是学生是否全身心参与也是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的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绝大部分集中在课上时间,课后除了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几乎没有交集。通过学校支持,师生共同参与搭建交流平台,不仅能通过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得更广更远,而且教师也能够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优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此外,该平台也可用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一般学校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往往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彼此之间不甚熟悉,更谈不上研讨交流了。通过互动平台,专业课教师发布自己设计的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师可以从思政专业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安排线下集体备课,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课程标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商定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甚至可具体落实到教学文件的准备和资源库的建设中,实现“协同育人”。
(三) 长效管理,制定课程思政质量监测体系
“课程思政”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因此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必须强化课程质量管理。要将德育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标准到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案、课件、实习实践,全部细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在教学质量考评、精品课程立项中,要将德育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才能促进专业课教师时刻牢记“立德树人” 理念,在日常教学和运行管理中落实德育到实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也要注重德育水平的评估。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既能做到公平公正,也能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发展。
此外,学校及各二级学院也应酌情制定奖励机制,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好的教师,进行激励表彰。定期将优秀案例集合成册供所有教师学习研究,营造课程思政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良好环境,促进所有教师全面进步。
四 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作为农检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的基本性质恶化、养分失衡、生物活性衰退、污染物质累积等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对土壤基本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重金属污染物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探索了土壤质量的治理方向和控制途径等。本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紧扣国家政策,对接行业标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服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培育。
本文结合本校《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如何有效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进行探讨。以全程渗透式的引导为主要手段,通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逐步强化劳动精神、职业规范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树立学生的爱国的情怀,引导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德技兼备的工匠型人才。
五 土壤检测与分析课程思政设计
在教学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采用启发提问、课堂讨论、隐形渗透等课堂活动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通过线上平台、MOOC 课程自学,实践环节亲身体验,课后总结提高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寓思于教 [8]。
(一) 培养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固树立要运用知识技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典型反映我国科学家爱国精神的案例,如袁隆平教授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努力,终于培育出杂交水稻, 成为解决中国甚至全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又如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辞去国外的高薪工作,带领团队用了 22 年的时间,走遍云贵 300 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
他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喝“浑水”,吃冰冷的干粮,冬天太冷了只能烤火取暖。在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之后,南仁东带领着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终于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这样的案例,给学生建立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观点,帮助学生牢要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二) 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责任感
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消费主义的影响,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好逸恶劳等不良思想。一些大学生缺乏信仰,盲目向“钱”看齐而鄙视普通劳动者,妄想一夜暴富而非通过辛勤劳动获取幸福生活。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土壤采集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走进田间地头, 与土地、与农业生产亲密接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采集了解农业生产的辛劳不易,深刻领会“粒粒皆辛苦”背后蕴含的含义,强化了劳动意识。在采样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与农业工作者的交谈讨论,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采样的技巧,更意识到劳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泉,美好的愿望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变成现实,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解决。借助这样的实践教育方式,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荣誉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从而树立依靠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为以后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三) 强化安全意识和绿色化学教育
土壤检测步骤复杂、影响因素多,常用到强酸强碱、有毒试剂、易燃易爆气体等危化品。根据这样的特点,教学中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课前安排线上观看化工安全事故纪录片,提高学生安全敏感度。
在实操前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实验室安全规章,只有通过在线考核后方可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强酸强碱、重铬酸钾等有毒试剂时,要求学生按照标准要求定量使用,实操结束后必须集中回收处理,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以达到减少药品损耗, 节约资源,减少实验污染的风险。在使用乙炔钢瓶等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仿真软件使学生熟练操作步骤,强调一级阀和二级阀开启方式的不同,提高学生安全敏感度,强化规范操作技能。
(四) 养成爱岗敬业和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
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农辛苦又不挣钱, 没有前途”的负面声音,在课程中播放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土壤纪录片(DEEP DOWN AND DIRtY),组织学生在课余阅读国内首部土壤科普著作《寂静的土壤》,通过生动的视频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认知到土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本专业“正名”,实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课堂中,引入忠于职守的典型案例,如“海岛守护者”王继才, 32 年如一日在开山岛上守卫,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数年积累下来的巡查日志已有一人多高,为我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通过这样案例的学习,不仅增强了职业自豪感,知道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认真踏实细致,每一种平凡的工作都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五) 培养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分析检测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对结果精确度要求高,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动作做到规范到位,避免其他因素对结果产生干扰。在课前阶段学生自主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学习文物修复师们扎扎实实,以“匠人”之赤诚, 做好本分工作的职业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六) 加强诚信教育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诚信”在农检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的分析检测人员,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在实践过程中, 严禁涂抹修改数据,严格执行原始数据签字制度, 强化学生的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对实验结果负责,对自己负责。
六 结 语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通过在专业课堂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能够有利于学生构建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生准则 [9]。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动员所有力量共同探索,不断总结积累,更需要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 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用真情实感教育学生,才能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 (7):10-14.
[2]张少华 .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 新教师教学 ,2016(3):80.
[3]高德毅 , 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01):43-46.
[4]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 ,2016-12-09.
[5]虞丽娟 . 从“ 思政课程” 走向“ 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 ,2017-07-20(4).
[6]余江涛 , 王文起 , 徐晏清 .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64-66.
[7]刘清生 .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 [J]. 江苏高教 , 2018,(12):91-93.
[8]潘鹤林, 黄婕, 吴艳阳, 等. 理工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 [J]. 大学化学 ,2019,34(11):113-120.
[9]张跃忠 , 王二兵 , 高成云 , 等 . 课程思政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 化工时刊 ,2020,34(03):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