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文化自信”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17:2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质疑的声音也水涨船高。此种形势下,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尤为重要。文化传播和语言教学密不可分,高校来华留学生是向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者。现阶段,来华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播中国文化重要渠道。基于“文化自信”视角, 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介绍来华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内容选取、第二课堂实践、师生关系建构三个方面浅析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关键词:文化自信;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课程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程雨婷,彭雪飞 .“文化自信”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96-99.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A Case Study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CHENG Yuting, PENG Xuefei(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Center,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voice of  questioning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also rising. In this situ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are inseparabl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messengers to convey China’s voice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aki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outdoor classroom practice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一 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日益提高, 但国际上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质疑和批判不绝于耳 [1]。与此同时,国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意义 [2],因而在教授汉语语言的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是顺其自然、一举两得的事情。

结合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来华生)教学和培养目标中“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汉语)[3]”的要求,教授什么样的文化、怎么教授文化成为来华生培养院校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直面的两个核心问题。下文从文化与“文化自信”、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现状、“文化自信”与课程建设的原则 3 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 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 500 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成果,近现代逐渐形成、发展、丰富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一脉相承, 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十八大以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近现代中国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大范围学习西方, 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和进步。以二语教学为例,现行的教学法,不管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用的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电影、音乐、服装、食物等表层文化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通过不断地觉醒和自觉,从世界优秀文化中学习先进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固有文化传统中继承优秀的成分来发展和繁荣自身的文化。只有自己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中被大多数人认可和尊重的一元,才可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传递自己的声音 [4]。

在文化觉醒和自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文化自信”。自信一词源于心理学,强调在面对具体情境时不论好坏都能戒骄戒躁,相信自己的力量,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但现下高校校园里的大众文化或者说流行文化中充斥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甚至出现“进口的就是好的”这种怪论。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的贫瘠和日渐式微的局面,同时不利于来华生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更不利于在国际社会上传递来自中国的好声音 [5]。

\
 
三 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现状

目前高校对来华生培养整体表现出“ 趋同化” 的特点,指的是逐步实现培养标准,包括课程设置、考核标准、论文写作等方面与中国学生趋同 [6],以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树立“留学中国”教育品牌。中外学生课程设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培养方案中的“大学语文”“思想政治修养”等课程在来华生的培养方案中调整为“公共汉语”“中 国概况”“法律基础”等课程,笔者将这部分课程统称为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下文以笔者工作的大连海 事大学为例,介绍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现状。

(一) 课程信息
来华生本科项目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共 18 学分, 包括公共汉语(12 学分)、应用文写作(2 学分)、毕业论文写作(2 学分)、中国概况(2 学分)、法律基础(2 学分)。来华生研究生项目(中文授课 / 英文授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共 7.5 学分,包括公共汉语(5 学分)、中国概况(2 学分)、法律基础(0.5 学分)。

来华生本科项目和研究生项目“公共汉语”课(中文授课)混合编班(除个别年份因学生数量多而单独编班),结合专业类别和汉语水平分班,但经常面临班级内部水平差异大、班级人数差异大等问题。按照惯例第一学期开学后, 中国学生需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军训,因此来华生常常集中学习汉语,课时量最高 20 课时/ 周,以帮助学生短期内提升汉语水平、适应大学学习氛围和节奏,辅助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来华生研究生项目(英文授课)学生汉语水平多为零起点,所有课程(包括汉语)单独编班。

(二) 教学目标
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体系包括汉语语言课程、文化类课程两个大类(法律相关内容通常由大学所在城市的出入境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讲授),主要教学目标如下:一是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满足其在中国生活的需求;二是提高学生学术汉语语用能力,促进在中国的专业课学习;三是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升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四是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的 HSK 等级考试,满足毕业条件,其中本科项目和研究生项目(中文授课)要求 HSK5 级,研究生项目(英文项目)要求 HSK3 级。总体教学目标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一致, 符合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要求。

(三) 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
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和管理教师,结合授课体验和教学反思的角度对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说明。第一,汉语语言课程本科生、研究生混合编班,内部水平差异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 为同时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 只能选择通用型的汉语教材进行教学, 对学术汉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课学习促进作用有限;第三,文化教学集中表现文化知识的讲述或文化项目的体验,在形式上与语言教学脱节,文化知识层次与学生语言水平的相关性有待提高;第四,HSK 辅导类课程通过率高, 满意度高。

笔者对所在大学来华生进行过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满意度调查,有效问卷 74 份,其中约有 20% 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余下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单从这一项数字来看,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现状较为理想。为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笔者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几名研究生(汉语授课)进行了访谈。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访谈对象在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考核方法的有效性两个纬度上存在共性。总的来看,对象们认为自己虽然修完了课程,但对中国文化内容知之甚少。高校在教授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时,存在授课过于形式、课程边缘化、内容雷同等问题,使留学生不能全面灵活掌握中国文化。

四 “文化自信”与课程建设的原则

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尚无定论,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来华生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学习需求,现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 高校结合地域特色和自身办学特色,就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提出 3 项原则。

(一) 教学内容选取
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供需关系。“文化自信”角度下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应考虑代表性、现代性、供需结合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是我们对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市面上常见的文化类教材种类繁多,有的以文化项目为纲,介绍中国文化,比如“汉语”“中国书法”“中国茶文化”“太极拳”“京剧”等;有的侧重于梳理脉络,分专题介绍,比如“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发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管具体选用哪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彼此认同。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具有现代性。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很多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一定具有现代意义或价值。这部分内容不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来华生,但是如果学生感兴趣,作为课后阅读材料分享给学生也是很好的选择。文化是继承的、历时的,也是约定俗成的, 现代流行文化虽然时间短,但当中具有代表性积极意义,体验当代中国精神文明成果的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再次,应对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需求分析。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需求(因专业不同)为重要依据,运用科学的、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法了解学习者未来使用语言对目标场景、现有水平和学习兴趣。“文化自信”不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更不是以中国老师为中心;相反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倡导的是文明交流和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也是如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进行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尤其是与文化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其本质是两种不同文化接触、碰撞、交流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文化适应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

\
 
(二) 第二课堂实践
课堂上,陈述性知识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 对于来自异质文化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从认知的角度还是社会交际的角度都显得枯燥乏味。所以课后的语言和文化浸润对于提高来华生中国文化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第二课堂” 指的是学生课下体验或参加与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实践课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学习空间,同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 [7]。

“文化自信”视角下可重点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四类:一是传统文化项目体验式活动,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

开展这类活动的理论视角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展示、讲解和学习者 体悟建立直接联系。首先展示文化产品,引起关注; 其次解释文化常识等知识性内容,传授语言知识和  文化知识;最后深挖精神内涵,探寻普适的价值观念, 实现文化认同。比如说“中秋节”的特色食物“月饼” 就是最直观的文化产品,活动中可以请留学生试吃甚至亲自动手做,这便是第一层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 第二层,介绍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常识,比如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各地中秋节的异同等等;第三层,剖析“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与“中秋”相关的诗词作品切入,得到“团圆”“家庭”等文化概念,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二是举办有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活动。大连海事大学是在东北乃至全中国都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学校坐落于渤海之畔、黄海之滨,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和蓝色基因,这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上,更表现在专业设置和校园生活当中。

一方面可以动员和鼓励留学生参与传统上只面向中国学生的活动, 比如校运动会、百团大战等;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留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特色和学校“学会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精神,开展诸如国际文化节、美食文化周等。

三是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所在城市大连除了海洋风光之外,还举办有国际徒步大赛、国际马拉松大赛、樱花节等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大连市内还有旅顺博物馆、现代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主题和馆藏丰富的公共文化场所。结合成熟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同时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高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风貌。

四是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型汉语语言文化类比赛。比赛内容应该与课堂教学内容、社会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设计、有序实施、综合考核。要挖掘语言文化活动形式背后的精神意义,2020 年疫情爆发后,笔者所在单位组织举办了“心在‘疫’ 起,海大逐梦”主题征文比赛。

设计这项活动的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来华生汉语写作课外实践经历;二是通过提高来华生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的了解,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写作汉语教与学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汉语写作课堂由于形式和内容单一,学生积极性低。通过将时下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抗疫”主题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 师生关系建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儒家传统文化下的师生关系讲究“尊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种传统观点在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潮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汉语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反映中华文化的镜子。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就是中华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既要从传递知识的角度育人,又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感染人,言传身教,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五 结语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加强高校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提高来华生文化认同,是在世界范围传递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必由之路。意义是重大的,道路是曲折的。目前,高校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训练,文化浸染、文化认同等方面效果欠佳 [8]。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可以从教学内容选取、第二课堂实践、师生关系建构三个方面进行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体系的发展。除此之外,加强教学科研型教师培养,促进高校合作与交流也是未来来华生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陆俭明 . 汉语国际传播中一些导向性的问题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6(1):34-37.
[2]孙帆 .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原则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18):41-43.
[3]朱瑞平 .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播内容选择的原则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6(1):47-53.
[4]方兰兰 .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英语授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时代农机 ,2017(1):193-195.
[5]姜琴琴 , 鄢然 . 留学生研究生汉语课程设置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J]. 高教学刊 ,2018(21):7-9.
[6]胡炯梅 . 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机制研究——以新疆高校外国来华留学生文化课课程设置为例 [J]. 民族教育研究 ,2014(1):124-130.
[7]龚丽华 , 蒋永甫 . 留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研究——基于广西大学东盟国家留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9-112.
8.顾洁文 , 孙祥山 . 行业特色型地方高校发展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的探讨 [J]. 智库时代 ,2019(5):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