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的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6 15:40: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强调“立德树人”理念 , 推进“课程思政”实践 , 正是为实现全面育人这一目标所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兰州大学通识课程《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为例,探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通识教育;价值引领

本文引用格式: 季飞,何永利 . 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的教学改革探讨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0):158-161.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dryland Climate and Earth Future”JI Fei, HE Yongli(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Abstract: Emphasizing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re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s carried ou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whole persons in all aspects. We take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Dryland Climate and Earth Future” of La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 Gener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erceptibly integrate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gener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一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被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的概念, 可以追溯至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的思想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重在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指引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3]。当时希腊的教育推行“自由七艺”,区别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学科,通过对“自由七艺”课程的学习,希望培养通晓各类学科知识, 真正全身心发展的学生。

尽管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比如,“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做学问更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后期。从那时开始,很多大学都以实施通识教育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4],尝试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个体与良好公民,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课程思政”是我国近两年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它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近年来,实施课程思政逐步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 上的共识。

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旨在实现全课程育人,尤其是需要充分挖掘通识课等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因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完美地契合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因此,如何在通识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二者同向通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开设的通识课《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为例,对上述问题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实践改革进行了探讨。

\
 
二 《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课程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性课程,文理兼修,面对非气候学专业的选课同学,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

(一) 气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
气候变化或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威胁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剧、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公众的大量关注,全球变暖也逐渐从一个科学问题转变成国际性政治问题。本课程将对其进行一个系统性的介绍,而这种通识课程带来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对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知识和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比如大家可能都知道全球变暖、厄尔尼诺、PM2.5 等专业名词,但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而我们的通识课程通过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气候学专业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常见的现象串联起来,同时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深化课程内容,并且培养大家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人云亦云、缺少正确判断。

(二) 气候学课程双重属性的要求

气候学天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气候”一词众所周知,然而要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却是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 [7]。有关天气气候现象的记载和气候知识的积累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甲骨文、《诗经》,以及秦汉时代出现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发明创造出了许多的气象观测仪器,随后气候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科学。到了近代,随着世界气象观测网的形成, 气候学研究也从描述性为主发展到以理论研究为主。

气候学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人们从对自然现象的认知,逐渐过渡到对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上来。同时结合中国的气象事业在大时代背景下举步维艰的发展历程,以及老一辈气象学先驱以“科学救国” 为己任,为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可以让各位同学体会到前人筚路蓝缕,和创业时的艰辛,也希望能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求学时光, 以待未来学有所成,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祖国。

(三)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气候学经历了经验积累、学科建立以及到近代以来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理论的建立还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气候学和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基本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可以广泛进行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由于气候以及气候变化涉及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近年来在国际上关于自然环境、粮食安全和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气候问题都占有显著地位。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或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问题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使得该问题成为国际谈判协作的重大课题,气候学也成了一门日益活跃的学科。恰当地引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的贡献,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家国情况、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 《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课程思政的设计素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政融入

本课程的第二讲便是介绍二十四节气,它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事,通过观察并总结天体的运行规律, 从而形成的有关气候和物候变化的知识体系,这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课堂中融入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课程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发展以及每一节气对应的候应现象,让大家领略中国古人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以及节气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这些延续、传承几百乃至上千年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能够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 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融入
有研究表明,2000 年至 2017 年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其中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首[9]。能取得这一成果,中国的造林护林活动是重要原因。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启动了许多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内的这些工程覆盖了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效地防治了土地荒漠化,推动了绿色发展,塑造了从塞罕坝到毛乌素,平原造深林、沙漠起绿地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所做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且在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家园方面,中国从来没有只停留在口头承诺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
 
(三) 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等优秀品格的思政融入

我们可以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举例方式, 把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首先 70 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而新中国的气象事业也跟着祖国走过了 70 年的风雨历程。以我国气象卫星和天气预报的发展为例,周恩来总理曾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几代航天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始了独立自主先研制气象卫星的征程。今天,中国气象卫星已步入世界先进气象卫星行列。

而天气预报的关键核心技术就是数值预报。过去,我国预报员开展业务主要都是依靠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值预报模式。经过多年废寝忘食的研究工作、不断磨砺的自主研发,我国数值预报业务的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我国的气象事业也迈入了“中国芯”时代,这其中也不乏我们兰大校友的贡献(这里可以介绍我们的校友是如何自主钻研、枯坐冷板凳,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故事)。

(四) 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融入
本课程有关干旱气候的介绍,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来源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位黄大年式的科学家, 2003 年他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的号召回国,放弃了在美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同时把先进的技术带回学校,敏锐地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开展了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多年来,他取得了多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让国际社会听到了来自中国西部的声音, 在兰州大学创建了双一流学科,同时也带出了一支坚守在我国西北艰苦地区的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这一部分内容,以大家自己身边的老师为例,希望通过这些不忘初心、心怀祖国的科学家,能够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未来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四 《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如何将前文中提到的课程思政的元素自然地引入到课程中,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改革。

(一) 规划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
为了更自然有效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避免讲授过程中过于刻板和生硬,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做好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和课程安排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整理好本课程所涉及到的思政元素,合理规划各思政元素在不同章节的安排,以保证思政元素在合适的章节自然地融入。譬如在绪论章节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在气候的基本概念章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在介绍气候学的发展历程中,融入发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等优秀品格的思政元素,在介绍全球变暖及未来地球气候预估的章节,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增强各位同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各位同学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给每一章节都准备了既契合主题,又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标题,例如“物换星移几度秋 - 领略节气之美”“干旱气候 - 古老的 文明,动人的传说”“沙尘暴 - 黄沙远上白云间”及 “ 地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未来是否带着地球去流浪”等,同时也可以更自然地引出每一章节所包含 的思政元素。

(二) 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完成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后,如何自然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也对此进行了不同教学方式的探索。

(1)讲一个好故事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回忆多年的学生生涯,某一位老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许不是专业课的讲授,反而可能是老师举的一个例子,甚至是随口的一句玩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思政元素更好地、更自然地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说,我们学院建在萃英山顶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最初建立时,大雪封路,是我们的学生拉着板车,一步一步把观测仪器拉到了山顶,相信这种身边的例子,会让大家更有代入感,更能体会当时的艰辛,也能更自然地向学生传递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每一个涉及到的思政元素,我们都会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共情与人文情怀。

(2)当一个好听众
除了授课老师的讲授之外,我们也安排了学生讲授的环节。因为通识课选课的同学来自全校各个学院,所以我们也鼓励不同专业的同学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可以与气候变化等联系起来的方面,前期授课老师会与同学们进行探讨,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和需要讲授的内容及框架,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再让学生上台讲授。以学习历史的学生举例来说,或许大家会觉得无从准备,但比如我们介绍二十四节气时,他们其实可以从很多的古籍,如《淮南子》《山海经》等系统地考证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形成、演化及发展,同时也可以让所有同学收集整理自己家乡与节气相关的习俗,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方面提升了大家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开拓了视野,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3)问一个好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的热点问题之一。2020 年接二连三的灾难让不少人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面对我们赖以生存但又习以为常的地球,我们似乎越来越不知所措了。那么,是不是人类的行为“激怒”了地球?我们在摧毁的,是地球还是人类自己?未来真的只能带着地球去流浪了吗?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结合热点及重大事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会让他们对科学问题、哲学问题、思政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能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通识课《干旱气候与未来地球》的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课程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多种授课方式,我们将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优秀品格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到了课程中。希望通过这门课的讲授,能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序言 .
[2]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J]. 现代大学教育, 2012( 3):1-5.
[3]聂迎娉 , 傅安洲,课程思政 :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J]. 大学教育科学 ,2018(05):38-43.
[4]秦天宝,扶怡,德国法学教育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江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4,16(5):62-70.
[5]于向东 .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N]. 光明日报,2019-03-27.
[6]高德毅,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7]高登义 . 气候学:过去 , 现在与未来 [J]. 自然杂志,2010(04): 207-212.
[8]吴鸣 . 传统文化入课堂,高校思政教学的新思路 [J]. 教育现代化,2015,2(10):194-195.
[9]Chen C , Park T , Wang X , et al.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J].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9, 2(2):122-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