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实践意义,总结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具体措施。挖掘与学科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作为基础,协力推进育人工作。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刘嘉琪 .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之课程思政的探索——以“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98-101.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Special Subject of Quality Management Engineer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An ExampleLIU Jiaq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Abstract: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ssed that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hould be made to 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 to form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 go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clarifi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put forward.
Explor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subject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cogn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t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s the foundation,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work of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人才”[1]。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曾多次指出,学校就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现阶段,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从政策上为其有效实施提供了支持。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 教师应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决定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要达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显著效果, 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以达到全面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的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 [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课程思政的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课程思政强调的重点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应具备能够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润思政而细无声的方式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熏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体现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是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将思想引领与课程教育相融合,突破传统的单一课程教学,形成不同学科及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插 [4]。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同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教师应当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找准契合点,形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主流价值的引领,做到协调同步、相得益彰。高等院校应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将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作为基础,协力推进育人工作 [5]。
三 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这是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内容。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承担着培育新一代青年理想信念、崇高品德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职责。
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应做到不断地创新,从而扩大高校育人渠道、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要将教书同育人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育德和育智齐头并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将课程思政稳扎稳打地落实好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职业道德、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
课程思政是一项为党培育接班人、为国培育人才的宏大工程,每一门课程都兼具着立德树人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承载着价值导向的使命。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将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主流价值和价值共识的引领,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基本行为准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关系。课程思政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协同,培养学生为人自信、做事专注、对社会富有责任感以及对工作岗位具备敬业意识等 [7]。
四 课程思政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问题进行总结,会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 多数教师由于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欠缺,导致对课程思政的意义理解不透彻,部分教师即使理解它的意义,但是对它的内涵又不是十分的明确,不知道它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欠缺
现阶段,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高校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德、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效果 [8]。由于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欠缺,思政资源知识量储备不够,不能及时更新思政知识结构,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导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目标未能达成,同时也限制了专业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 思政元素植入简单
课程思政要做到的是将思政元素同专业知识的完美融合。现阶段,高等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做到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导致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和牵强化的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植入到教学内容中, 价值引领上将会表现得非常生硬并且杂乱无章,形式大于内容,肤浅而不深刻。
这样做的后果非但不能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还有可能导致学生降低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与课程思政渐行渐远,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9]。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植入过于简单,究其原因在于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未能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和规律。
五 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学习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在高校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了杜绝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显得生硬,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时政,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谈话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研读,以掌握谈话内容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往单纯传授书本内容的简单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将先进人物的职业道德、伟人的理想信念和科学家们的工匠精神等一系列能够同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责任心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 提升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的一种特定称谓,作为教师不应辜负这一美誉。将教书和育人这两项工作齐头并进、共同开展,是高校教师应自觉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德育意识是高校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争做一名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教师在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后, 将具备能够挖掘出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二者不应被剥离开,而应当采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自己学科专业的特点,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坚持学科专业性质和本位不变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后一并传播给学生。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达到真正的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领导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应提供相应的比较具体的扶持政策, 有政策作为支撑才能达到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 这是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 [10]。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应落实责任主体,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高校第一责任人,应肩负课程思政建设责任人的重担。
在高校落实课程思政需要健全的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推进的体制机制作为其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将育人这项工作作为教学目标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机整体,以推进课程思政在高校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各层级党支部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一线的战斗堡垒中 [11]。
六 挖掘“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课程思政资源
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面向的是所有课程,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思政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都需要进行课程思政。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找出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在明确了自己学科教学内容背后都蕴含了哪些思政元素后,再将这些思政元素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学科育人的共同体,力争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育人的要求,最终达到有效推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 [12]。
“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课程是面向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展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清晰、透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阔教学思路, 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关联,坚决杜绝“两张皮”,让学生在没有感受到教师在刻意的进行课程思政的情况下,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将课程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隐性教育, 影响学生的观念、行为和价值观。将情感价值观的生成作为每节课程的落脚点,引导学生领会课程内容背后的德育内涵,在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三观,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七 课程思政在“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以“质量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专题”课程为载体, 充分挖掘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道德因素和价值导向,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道德观。
在“产品安全法”章节内容中,通过历史观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本章节教学内容中介绍了我国产品安全法的立法经历了两个漫长的阶段:第一阶段历时 15 年(1978 年 -1993 年),可将该阶段细分为计划经济阶段(8 年)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7 年);第二阶段自 1993 年市场经济确立之后, 细分为质量立法(1993 年)、质量及安全立法(2006 年)和安全立法(2009 年)三个阶段。直至今日我国的产品安全法仍在逐步完善。
通过对我国产品安全法立法的介绍,学生了解到一部法律的制定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阶段,进而获得审视问题的新视角,即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学生也从中领会了一种学术精神,那就是专注和毅力。
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度”章节内容中, 通过角色观的引领,开展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将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典型事例中的育人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价值塑造贯穿始终,学生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从而打造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同时,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野生动物非法捕杀受到普遍关注,在这里,倡导学生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章节内容中, 引用“陕西西安使用硫磺熏制生姜”这一案例。向学生讲述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购入由黑心商家用硫磺熏制的生姜,若长期误食,将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后果不堪设想。学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切身感受到销售者为了一己之利,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案例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培育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诚信的道德精神。
在“药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章节内容中,采用问题导入和引入案例的教学方法。先向学生抛出“为什么要重视药品质量安全”这一问题,再引入“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这一曾致 11 人死亡的重大恶性假药案件。通过问题的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引入,学生意识到不法商家违背道德伦理,生产假药、劣药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同时意识到药品质量检验人员坚守岗位职责的重要性。通过该章节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得以提升,法制观念和伦理道德得到了塑造。
八 结语
好的教师应当懂得,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就应当尽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义务。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应明确自身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时代性和循序渐进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应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来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到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奋力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培养栋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Z]. 2020-05-28.
[3]王光彦 . 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4]林锦锦 . 高校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以“消费者行为学”为例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171.
[5]詹鹏 , 邵献平 . 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01):135-140.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牛宇飞,赵少慧,贺玉娇 .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36-37.
[8]王轶卿,李丽娟,郝丽丽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3): 37-39.
[9]沙占华 . 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拓展路径 [J]. 保定学院学报,2020,33(05):101-106.
[10]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 . 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 [J]. 高教探索,2020(08):77-80.
[11]张琼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2-43.
[12]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