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定位滞后、课程设置狭隘和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培养的财政专业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应对“智能时代”下的新技术、新问题和新业态。因此, 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纲挈领的工作是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学分设置、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加强财政专业人才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提升创新、创业和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龚旻,温桂荣,陈姗姗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39-41.
Study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of Public Financ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gOng Min, WEn guirong, CHEn Shansh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Hun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financ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has the problems of lagging position, narrow curriculum setting and single training mode,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adapt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new problems and new forms of business for the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intelligent era”.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outline of the work is to refor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ncluding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training channels, credit setting,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etc.,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depth and knowledge breadth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and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public finance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reform
一 引言
2018 年 8 月 24 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 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一宣言标志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正式开启一场 “ 质量革命”。
2020 年 11 月 3 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报告中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文科的建设依赖于三大抓手, 即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财政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赋予了财政更高层次的地位和更丰富的内涵。
在“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成为崭新的命题。特别是,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来说,财政学专业的建设不但要落实“新文科”建设的一般性,还需要考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这需要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改革 [1]。基于此,本文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二 传统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是守正创新,而不是推倒重来。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扬弃。一方面, 要坚持其中的有益部分。另一方面,要对不符合新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重新探索。在传统的财政学人才培养方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改革。
(一) 专业定位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地方经济、社会的运行也在不断衍生出新问题, 发展不断呈现出新业态。这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的财政学专业人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阶段的新需求。传统的财政学专业定位局限于经济学大类,其具体表现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局限于关注对专业人才的财政管理技术的培养,这导致所培养的专业人才适应性不强,难以应对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二) 课程设置狭隘,不利于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这一课程思路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财政学专业是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理应是核心课程。但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强调专业的内涵性,而忽视了其外延性,这必然导致培养的专业人才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深度,而不具备知识广度。这导致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
(三) 培养模式单一,难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尽管近年来,在地方高校的财经类专业中不断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但在教学实践中,财政专业培养模式主要强调校内理论课堂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注重“填鸭式” 教学。在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单一的理论课程,应对专业问题的思维受到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不强且适应性欠缺,专业兴趣丧失。
三 “新文科”下地方本科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路径分析
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纲领。在“新文科” 背景下,要对财政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改革,首先是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问题和新业态,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具适应性、创新性、复合性和应用型。以下将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学分设置、课程结构等角度对“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路径进行分析。
(一) 培养目标的改革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财政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是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掌握基本财政学理论,具备财政管理的实际工作努力;第二是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培养目标反映了财政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也符合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但是, 在“新文科”背景下,以上培养目标还需进行以下方面的拓展,即要扩展财政专业人才的知识广度, 使其具备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换而言之,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而且应该是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问题和新业态时, 要有将不同学科和技术交叉应用的能力,应该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3]。
据此,可以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经济学和财政学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财政专业基础、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财政政策分析与应用综合能力,精通财税理论和实务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财政、税务、海关、审计等政府机关,会计、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财税管理与实务、财政政策分析与研究及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 培养规格的改革
在培养规格方面,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财政学专业主要关注遵纪守法、道德高尚、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熟悉国情、具有良好语言表达和数理分析能力、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这些基本能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对于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4-5]。
为此,在培养规格方面,应该在传统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进行“边际调增”,具体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体现:第一,要强化财政学专业人才的财税大数据信息检索、搜集、判断、分析和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第二,要强化财政学专业人才的数理分析、统计分析、演绎分析和归纳分析等专业分析应用能力; 第三,应强化财政学专业人才的以财政专业知识为核心,综合运用多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途径的改革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在培养途径方面越来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兼容的培养途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兴趣。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学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传授理论课程,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既缺乏师资,也缺乏系统的实施方案。这就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丧失。也正因为在培养途径上的欠缺,使得学生在“智能时代”下应具备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无法获得切实的提升,这与“新文科”的内涵背道而驰。
基于此,在培养途径改革方面,应该进行系统的安排,真正落实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存的局面。这就是说,“新文科”背景下财政专业的培养途径需要坚持并且落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在具体操作上,第一, 应该强调增加校企合作课程培养途径。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引进地方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知名公司等业界精英进入课堂教学,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完成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财税实务应用和操作能力。第二, 应该强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的有机融合,强化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财税创新大赛、办税技能大赛、互联网加大赛、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和鼓励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 学分总数和结构的改革
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在学分总数上存在差异, 基本在 160 学分左右。但在传统学分结构上主要偏重理论学分。这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难以契合的。
第一,应该增加学分总数。这主要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综合应用能力,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而 160 分左右的学分设置仅能满足学生基本的专业需求。第二,应该对学分的结构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优化。可以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学分,增加专业任选课学分,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上分配一定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应该维持在 25% 以上。
(五)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财政学专业在传统培养模式上一般是单维的,即针对所有的学生都只有一套课程设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仅体现在少数的选修课程上。甚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资配置不够, 导致学生选课存在导课的现象,引导学生放弃某些选修课的选择,使得部分选修课成为“空课”,部分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这实际上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方针,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更不能满足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需要 [6-7]。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打造分层分类,形成“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综合应用能力,财政学专业应积极探索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弹性、细分的方向班和选课机制,分层分类精准培养个性化财政人才。具体而言,可以设置了卓越财政人才实验班和财政创新管理方向班两个培养方向。卓越财政人才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财政创新管理方向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未来的规划安排,选择任一方向完成本科学习。以上两个方向有相同的学科共同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可以满足学生基本的专业培养要求。在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方面有不同的选课模块。例如卓越财政人才实验班的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模块包括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财政计量分析、数学建模、matlab 科学计算编程语言等注重专业深度的课程 [8],财政创新管理实验班的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模块包括财务管理学、国有资本营运与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税收筹划、TRIZ 创新方法、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注重专业广度的课程,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培养。
四 结论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智能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技术、新问题和新业态,对人才也有了新需求。在此背景下,“新文科”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等本科院校的财政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其中一项提纲挈领的工作就是需要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学分设置、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高级应用型财政人才。
参考文献
[1]樊丽明,刘小兵,姚玲珍 . 研制财政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践及思考 [J]. 中国大学教学,2014,(7):21-25.
[2]唐祥来 . 问题导向型教学与财政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6-99.
[3]刘小兵 . 贯彻落实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升财政学类专业办学水平 [J]. 中国大学教学,2018,(2):36-39.
[4]何晴, 刘亚玲 . 国内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我国 11 所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的比较分析 [J]. 大学教育,2018,(11):166-169.
[5]何晴 . 财政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探讨——基于 28 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分析 [J]. 高教学刊,2018,(14):81-84.
[6]李小珍 .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性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群优化研究 [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59-62.
[7]李俊生 . 财政学课程本科阶段体系建设路径初探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9):8-16.
[8]刘志红 . 计量方法与财政学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探析 [J]. 财会学习,2019,(32):214-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