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培养方案重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4 16:3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当前,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达成来架构课程体系, 多措并举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方案;实践创新;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 万超 , 杜军 , 王军 . 基于培养方案重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49-52.

Training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Re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Scheme
Wan Chao, DU Jun, Wang Jun(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Abstract: At present, it is an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re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round the goal of training,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y various measures,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aining scheme; practice innovation; reform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高校应当抓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 [1]。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二 国内外现状

(一) 国外大学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纵观当今的科技强国美国,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其高校不断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结合,将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结合,不断发展丰富, 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在美国有 200多所大学与工业界合作,建立有 1000 多各种类型的合作研究中心,构建了坚实的实践创新培养平台。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校企合作、教学研究相互配合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 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工科专业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中,一般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在课程组织、教学运行、考核评价等方面与理论课相比还略显不足。当前国内不少高校沿用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或者理论课附属少量课内实验,实验时长不足以满足实践能力的获取和提升 [4]。大量模式化、演示化、单一化的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基本的工程训练量不足,从而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针对实践教学现状,国内高校对实践教学开展改革与探索。例如,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占比,在综合性、设计性等方面丰富实验设置。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在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训,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养成效不够显现 [4]。

以轮机工程专业为例,包含船舶辅机、船舶动力装置等专业课程,以往的实验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存在独立脱节现象,本该具有关联性的实验课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通常一些实习环节属于走马观花的参观性质,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再者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松散,难有机会亲历生产过程和工程一线。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独立开展,计划外组织的开放选修实验、自主创新实验在课时数和覆盖面上又难以提升,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差距。

(四) 青年教师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的人才引进门槛决定师资的重要来源是高校博士毕业生,有的岗位通常还兼有年龄限制。年轻化、高学历的引进政策导致具有较强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师资缺乏,40 岁以下“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尤其近几年高校将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引进的青年博士成长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缺少工程实践能力是必然结果。虽然高校也意识到问题所在,研究制定了教师工程实训计划与相关政策,但在强调科研成果的考评与激励导向下,想要提高教师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五) 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胜任岗位需求
调研国内众多船舶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发现, 具有船舶生产一线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船舶设计新技术与复合知识运用能力、制造过程多岗位工种协同与管理能力、传统生产技术升级与现代生产效率提升能力等是企业急需的重点。这些能力需求与大多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共性,就船舶行业来说,毕业生船舶工程素养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国内船舶类人才培养改革的共识。

\
 
三 研究发展趋势

(一) 实践创新能力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考察重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围绕毕业生能力达成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和建立专业文化,来保障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活力,其中最显性的指标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 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在其指标体系中,师资团队、课程教材、教学平台以及教学改革等都是直接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达成的教学成果以大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论文专利发表为典型代表,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丰收。

(三)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向多维度纵深发展

以大学生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拓展平台, 各平台间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维度贯穿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四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以船舶学科相关的轮机工程专业为例,对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及知识模块进行梳理,创建“教学 - 认知 - 实训 - 创新 - 协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措并举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意识引导、兴趣激发、体验增强、荣誉驱动、竞争创新”五阶渐进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6]。

(一) 将实践创新能力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融合

构筑“课内理论教学、课外实践认知、工程操作实训、创新思维激发、团队意识熏陶”教学过程的多元融合,建立教学内容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技术需求的动态关联机制,解决教学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过程中,将工程实际引入课程,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着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基础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以 “四大能力”为培养主线的教学体系,形成工程素质、工程知识及工程能力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如图1 所示。

\
 
(二) 将“校企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工科高校的品牌或特色专业通常定位于为行业或区域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具有利益契合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深度开展合作,有效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7]。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充分调研社会、行业、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把企业对于新技术、新知识、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需求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实施阶段,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骨干开展学术讲座、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工作, 在学生思想引领、职业素养培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强化联合培养。在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 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成效也可以反哺教学,为学生的技能训练、科研训练提供条件保障。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深度合作,全程化的育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目标的有效达成。

五 改革实践举措

(一) 建立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依托助教导师制培养,在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指导。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打通实验室壁垒,促进教师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项目实践,开展学生探究性实验计划,将科研、工程实践融入教学。开展教师工程实训计划,依托企业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将工程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进修、培训、考核范畴。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选拔推荐等方面为教师开展科研实践提供协助。

(二) 形成“教学 - 训练 - 实践 - 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课内实验、独立实验、选修实验为主体,夯实大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依托工程实训中心的优质教学条件,结合课程体系开展系统化的实操实训、仿真模拟、生产设计等活动。发挥教务、学工、科技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实现科研训练三年级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与率 100%,形成以全国、省级学科竞赛为牵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金字塔”型培养机制。创办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历经多年建设和发展,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实践活动 [8]。

(三) 构建适宜的实践能力培养条件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围绕课程目标完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设施保障,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引进和开发,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条件。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和使用率,将实验室支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作为实验室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选聘企业骨干指导实践与创新教育, 把校企协同育机制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条件保障。建立“省级 - 校级 - 院级” 三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机制,专项资金保障项目研制,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校学生全员参与训练。设立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依托学工、教务部门有效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的运行管理,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学科竞赛孵化保障。以创新创业计划为依托, 以校内外高水平师资为指导,以优质实践实训平台为保障,完善“金字塔”型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孵化机制。把大学生学科竞赛成果纳入评奖、评优考核体系,用衔接有效的激励政策落实五阶渐进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四)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
明确质量标准,完善规章制度。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规范都是需要遵守的纲领性要求,学校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势必产生冲突,需要上级机关进行适当授权,允许改革试点部门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现行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为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运行三级督导,完善考核评估。以“学校 - 学院- 系部”三级教学督导为主力,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考评框架。采取分档定级、奖优惩劣机制,强化考评结果的运行。实施“行业专家评审、学生综合评教、校内专家督导”的协同监控模式,全面掌控实践教学质量。聘任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定期开展企事业单位调研,形成“检查 - 反馈 - 整改 - 提升” 的有效闭环,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

六 结语

通过多措并举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笔者所在部门取得初步成效。重构完成 4 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 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 个专业通过英国IMarEST 国际体系认证受理(待进校考察)。特别是大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 + 等国家级权威学科竞赛中取得新突破,在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方面均取得佳绩。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永恒的追求,社会的变革与行业的发展始终引领改革的方向。唯有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征程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8-05- 03]. 
[2]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EB/OL]. [2018-06-22]. 
[3]陈文敏 , 吴翠花 , 于江鹏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J]. 科技和产业 ,2010(12):129-131.
[4]杜兆芳 , 王浩 , 梅毓 . 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J]. 纺织服装教育 ,2015(02):152-154.
[5]武卫莉 , 于博文 , 李莉 , 等 . 基于工程认证的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建设与管理研究 [J]. 高分子通报 ,2019(11):78-82.
[6]万超 , 杨兴林 , 温华兵 , 等 . 船舶动力类人才多过程融合渐进式培养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32):25.
[7]王景丽 .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J]. 中州大学学报 ,2017(05):116-120.
[8]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举办 [EB/ OL].[2020-1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